雲間三子文獻輯刊


書號:978-7-5402-5540-4
主編:吳伯雄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冊數:118冊 開本:16開
中圖法分類號:I214.81
出版説明
雲間三子,是由幾社發展而來的文學並稱群體,是指明末陳子龍(一六〇八—一六四七)、李雯(一六〇七—一六四七)、宋徵輿(一六一七—一六六七)三人。陳子龍,字臥子,李雯,字舒章,宋徵輿,字轅文,三者皆雲間人。據《幾社壬申文選》等文獻可知,陳子龍與李雯早在崇禎四年前即是幾社的佼佼者。其實,陳子龍與李雯早在青年時期相識相交,二者年歲相當,互相欣賞,更以﹃陳李﹄並稱。宋徵輿少陳、李二人十歲餘,崇禎六年,宋、李二人方才定交,而至崇禎九年之前,三人全部定交。定交之後,由於文學觀相近,兼互相欣賞,三人常常往來倡和,至崇禎十六年後,《三子詩選》刊行,陳子龍於序中稱﹃三子者何?李子雯、宋子徵輿及不佞子龍也﹄,此是三子首次並稱。此後,﹃雲間三子﹄名動文壇。三子雖然並稱,人生履歷卻大有不同。三子活躍時期,正值明末清初的動蕩時期。在清兵尚未入關之前,陳子龍滿懷經世之心,未中舉時與諸生積極清議政事,入仕後為紹興推官,不畏權貴,賑濟災民。崇禎帝自縊身亡後,子龍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攻陷南京,子龍糾集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陳子龍之詩文,亦充斥著精忠報國之志、濟世為民之情、家國危亡之憂、以身殉國之願。李雯雖為幾社之佼佼者,然而在有明之時,科考一直不第,故其明亡前之《蓼齋集》總抒鬱鬱不得志之慨;甲申之變,李父被農民軍抓捕自縊身亡,李雯無力為父殮葬,時清軍入關,﹃見而憐之﹄,又奇其才,﹃則強之以官﹄,仕清之後,李雯自責失節,其於明亡後之《後蓼齋集》遂多懷緬故國、悔恨自責的悲苦淒涼之作。宋徵輿較陳李二人年少十歲,明亡之前,徵輿只是諸生身份,雖有詠懷時事之作,但數量遠不及陳李二子,其作為更可稱明哲保身;入清之後,宋徵輿積極參加科考,順治四年即中進士,於新朝仕途順遂,更官至三品,其入清之後的詩文,幾無故國之思,有的僅僅是官場得意的意氣風發。雖然如此,清初文字獄盛行之時,宋徵輿亦曾冒險搜集保存陳子龍之詩文,對陳子龍作品的保存有不容忽視的貢獻,徵輿此作為,亦可見雲間三子感情之深。雲間三子經歷不同,故詩文作品亦大有不同,本輯輯刊三子各自著作集及編選文獻,如陳子龍之《湘真閣稿》《安雅堂稿》《陳忠裕全集》《國策全本》《新刻臥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等,李雯之《蓼齋集後集》、宋徵輿之《林屋文稿詩稿》。同時,三子於明亡前感情甚好,交往密切,其三人共同創作、編選的著作更值得關注,本輯輯選《雲間三子新詩合稿》《幽蘭草》《皇明詩選》諸書,供讀者參看三人交遊之密。部分著作,編者覓到數種版本,各有可取,故一併收錄。另外,明末﹃秦淮八艷﹄之一柳如是,與三子交往俱密,遂錄其詩集尺牘數種,以作參考。所謂﹃以詩證史,以詞補史﹄,亦希望四人文獻,堪有助於讀者研究明末清初之典實。囿於編者學識目力,本編或有疏漏,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冊
雲間三子新詩合稿九卷明陳子龍李雯宋徵輿撰明夏完淳輯 明末刻本一
第二冊
雲間三子新詩合稿九卷明陳子龍李雯宋徵輿撰明夏完淳輯
一九一三年刻峭帆樓叢書本一
幽蘭草三卷明陳子龍李雯宋徵輿撰明崇禎刻本四一三
第三冊
毛詩蒙引(一)序—卷七首一卷明陳子龍撰日本寬文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冊
毛詩蒙引(二)卷八—卷十四明陳子龍撰日本寬文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冊
毛詩蒙引(三)卷十五—卷二十明陳子龍撰日本寬文十二年刻本一
詩問略一卷明陳子龍撰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印本四三九
第六冊
湘真閣稿六卷明陳子龍撰明末刻本一
安雅堂稿(一)卷一—卷三明陳子龍撰明崇禎刻本二一九
第七冊
安雅堂稿(二)卷四—卷九明陳子龍撰明崇禎刻本一
第八冊
安雅堂稿(三)卷十—卷十八明陳子龍撰明崇禎刻本一
第九冊
陳黃門詩一卷明陳子龍撰清康熙二十八年原刊本一
雙碧詞陳忠裕詞一卷夏節湣詞一卷明陳子龍夏完淳撰清光緒二十九年刻本八五
陳子自述年譜一卷附史論一卷雜文一卷明陳子龍撰清韓應陛手書題記清鈔本一五五
陳忠裕全集(一)首一卷年譜卷上明陳子龍撰清遞刻本三〇五
第十冊
陳忠裕全集(二)年譜卷中—卷下卷一—卷九明陳子龍撰清遞刻本一
第十一冊
陳忠裕全集(三)卷十—卷十六明陳子龍撰清遞刻本一
第十二冊
陳忠裕全集(四)卷十七—卷二十四明陳子龍撰清遞刻本一
第十三冊
陳忠裕全集(五)卷二十五—卷三十末一卷兵垣奏議一卷明陳子龍撰清遞刻本一
第十四冊
陳忠裕全集十卷明陳子龍撰清潘錫恩輯清道光潘氏袁江節署刊乾坤正氣集本一
第十五冊
陳忠裕集續編(一)不分卷明陳子龍撰清鈔本一
第十六冊
陳忠裕集續編(二)不分卷明陳子龍撰清鈔本一
第十七冊
陳忠裕集續編(三)不分卷明陳子龍撰清鈔本一
第十八冊
蓼齋集(一)卷一—卷九清李雯撰清李略李疇編録清石維崑校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十九冊
蓼齋集(二)卷十—卷二十四清李雯撰清李略李疇編録清石維崑校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二十冊
蓼齋集(三)卷二十五—卷三十九清李雯撰清李略李疇編録清石維崑校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二十一冊
蓼齋集(四)卷四十—卷四十七後集五卷清李雯撰清李略李疇編録清石維崑校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一
第二十二冊
林屋文稿(一)卷一—卷十清宋徵輿撰清康熙九籥樓刻本一
第二十三冊
林屋文稿(二)卷十一—卷十六詩稿卷一—卷三清宋徵輿撰清康熙九籥樓刻本一
第二十四冊
林屋文稿(三)詩稿卷四—卷十四清宋徵輿撰清康熙九籥樓刻本一
第二十五冊
五經訓解(一)宋熊禾訓解明陳子龍訂定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六冊
五經訓解(二)宋熊禾訓解明陳子龍訂定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七冊
五經訓解(三)宋熊禾訓解明陳子龍訂定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八冊
五經訓解(四)宋熊禾訓解明陳子龍訂定明崇禎刻本一
第二十九冊
華亭臥子説書文箋四卷明陳子龍撰明崇禎橫雲山房刻本一
第三十冊
史記測議(一)序—卷六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一冊
史記測議(二)卷七—卷十五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二冊
史記測議(三)卷十六—卷二十一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三冊
史記測議(四)卷二十二—卷三十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四冊
史記測議(五)卷三十一—卷四十二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五冊
史記測議(六)卷四十三—卷五十九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六冊
史記測議(七)卷六十—卷七十九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七冊
史記測議(八)卷八十—卷一〇一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八冊
史記測議(九)卷一〇二—卷一一七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三十九冊
史記測議(十)卷一一八—卷一三〇明徐孚遠陳子龍輯明刊本一
第四十冊
國策全本(一)明陳子龍編明刊本一
第四十一冊
國策全本(二)明陳子龍編明刊本一
第四十二冊
國策全本(三)明陳子龍編明刊本一
第四十三冊
重訂古史全本(一)宋蘇轍撰明陳子龍閱明吳弘基吳思穆仝訂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四冊
重訂古史全本(二)宋蘇轍撰明陳子龍閱明吳弘基吳思穆仝訂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五冊
重訂古史全本(三)宋蘇轍撰明陳子龍閱明吳弘基吳思穆仝訂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六冊
重訂古史全本(四)宋蘇轍撰明陳子龍閱明吳弘基吳思穆仝訂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七冊
重訂古史全本(五)宋蘇轍撰明陳子龍閱明吳弘基吳思穆仝訂明武林化玉齋金閶擁萬堂仝刊本一
第四十八冊
重訂路史全本(一)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四十九冊
重訂路史全本(二)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冊
重訂路史全本(三)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一冊
重訂路史全本(四)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二冊
重訂路史全本(五)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三冊
重訂路史全本(六)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四冊
重訂路史全本(七)宋羅泌輯明陳子龍閱清嘉慶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五冊
農政全書(一)序—卷十明徐光啟纂明陳子龍校訂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六冊
農政全書(二)卷十一—卷二十明徐光啟纂明陳子龍校訂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七冊
農政全書(三)卷二十一—卷三十一明徐光啟纂明陳子龍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八冊
農政全書(四)卷三十二—卷四十二明徐光啟纂明陳子龍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五十九冊
農政全書(五)卷四十三—卷五十一明徐光啟纂明陳子龍校訂 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六十冊
農政全書(六)卷五十二—卷六十明徐光啟纂明陳子龍校訂明崇禎十二年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一
第六十一冊
新刻臥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一)卷一—卷二明陳子龍編明夏允彜彭賓參閱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二冊
新刻臥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二)卷三—卷四明陳子龍編明夏允彜彭賓參閱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三冊
新刻臥子陳先生編纂歷代名賢古文宗(三)卷五—卷六明陳子龍編明夏允彜彭賓參閱明崇禎刻本一
第六十四冊
三國文(一)卷一—卷三明張采輯明徐孚遠陳子龍鑒定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五冊
三國文(二)卷四—卷六明張采輯明徐孚遠陳子龍鑒定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六冊
三國文(三)卷七—卷十明張采輯明徐孚遠陳子龍鑒定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七冊
三國文(四)卷十一—卷十三明張采輯明徐孚遠陳子龍鑒定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八冊
三國文(五)卷十四—卷十七明張采輯明徐孚遠陳子龍鑒定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第六十九冊
三國文(六)卷十八—卷二十明張采輯明徐孚遠陳子龍鑒定明崇禎十年刻本一
李衛公文集(一)卷一—卷十唐李德裕撰明陳子龍評選 明末刻本三二九
第七十冊
李衛公文集(二)卷十一—卷二十別集十卷外集四卷唐李德裕撰明陳子龍評選明末刻本一
第七十一冊
皇明經世文編(一)序—卷二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二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卷三—卷十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三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卷十八—卷三十四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四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卷三十五—卷五十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五冊
皇明經世文編(五)卷五十一—卷六十一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六冊
皇明經世文編(六)卷六十二—卷七十三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七冊
皇明經世文編(七)卷七十四—卷八十四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八冊
皇明經世文編(八)卷八十五—卷九十八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七十九冊
皇明經世文編(九)卷九十九—卷一〇九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卷一一〇—卷一一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一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一)卷一一八—卷一二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二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二)卷一二八—卷一三六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三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三)卷一三七—卷一四八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四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四)卷一四九—卷一五八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五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五)卷一五九—卷一六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六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六)卷一六八—卷一七九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七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七)卷一八〇—卷一八六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八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八)卷一八七—卷一九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八十九冊
皇明經世文編(十九)卷一九八—卷二〇五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卷二〇六—卷二一九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一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一)卷二二〇—卷二三〇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二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二)卷二三一—卷二四四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三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三)卷二四五—卷二五四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四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四)卷二五五—卷二六五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五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五)卷二六六—卷二七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六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六)卷二七八—卷二九〇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七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七)卷二九一—卷三〇三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八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八)卷三〇四—卷三一四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九十九冊
皇明經世文編(二十九)卷三一五—卷三二四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〇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卷三二五—卷三三五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一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一)卷三三六—卷三四五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二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二)卷三四六—卷三五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三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三)卷三五八—卷三六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四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四)卷三六八—卷三七七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五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五)卷三七八—卷三九〇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六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六)卷三九一—卷四〇一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七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七)卷四〇二—卷四一三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八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八)卷四一四—卷四二三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〇九冊
皇明經世文編(三十九)卷四二四—卷四三三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〇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卷四三四—卷四四二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一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一)卷四四三—卷四五三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二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二)卷四五四—卷四六五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三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三)卷四六六—卷四七六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四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四)卷四七七—卷四八五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五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五)卷四八六—卷四九一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六冊
皇明經世文編(四十六)卷四九二—卷五〇四補遺四卷明陳子龍輯明崇禎平露堂刻本一
第一一七冊
皇明詩選(一)序—卷九明陳子龍李雯宋徵輿選評明夏完淳校明崇禎刻本一
第一一八冊
皇明詩選(二)卷十—卷十三明陳子龍李雯宋徵輿選評明夏完淳校明崇禎刻本一
戊寅草一卷明柳如是撰明崇禎陳子龍平露堂刻本二八五
柳如是詩一卷明柳如是撰清鈔本四〇四
河東君尺牘一卷湖上草一卷我聞室賸稿二卷附録二卷明柳如是撰清鈔本四二五
尺牘一卷湖上草一卷明柳如是撰清劉履芬鈔本五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