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睡饱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人的本性中有三种禀赋: 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者,因而具有动物性(animality)的禀赋; 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存在者,因而具有人性(humanity)的禀赋; 人作为能够负责任的责任主体,因而具有人格性(personality)的禀赋。 这三种禀赋都不会违反道德律,康德希望我们跟从这样的禀赋,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不会被腐化。 但是当一个人在感到危险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退回到“动物性”的反应,就像老虎在受不了驯兽师的终日鞭打,老虎的反击不是一种“恶”,只是顺着自己的动物性而来的“自爱”。孩子处于正在形成康德所说的“人性”的阶段,还没有开始迈向发展“人格性”的过程。因此孩子需要学习慢慢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并确认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个时候,如果成年人将自己的各种规定,作为孩子行为准则的来源,忘了这些规定和准则,其实只是我们的决定,是我们自己的“人格性”的表现和个性选择。 成年人允许自己选择怎样的规定和行为准则,却不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意识到自己好不容易成形的行为准则被成年人质疑、感到自己被攻击时,他们就会不自觉退回到本能的“动物性”,去捍卫自己的生存,也就会离下一阶段把道德法则作为自身充分动机的人格性(personality)更远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阿德勒会建议建议家长——用更靠近人性光辉的“赋予勇气”,来取代激发“动物性”的赏罚,让孩子用自由意志,去选择和决定自己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金钱奖励能提高孩子成绩吗?美国经济学家烧金主的钱做实验,结果你们猜? qq.com
童书妈妈三川玲之褚士莹专栏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