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那么容易被带节奏

看过奇葩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辩手们唇枪舌剑之间,作为能够决定比赛胜负的现场观众,有时候可能比赛场上的辩手更加艰难。
因为真的是太容易跑票了!经常可以看到这一方辩手讲述完毕,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对方辩手说一句“都在射程范围之内”,然后非常自信的反驳对方论点之后,再有力地陈述完自己的观点,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比分真的就如刚刚的辩手所说,又反转回了。
就好像是有人操控了现场观众似的,谁说完,他所在的那个持方的支持率就会升高,当然也会有翻车的情况,不过还是比较少见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就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几个辩手各自的论点陈述完以后,比分和最初相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个时候,决定比赛输赢的,可能就是靠最终结辩的那一分钟,谁能在这一分钟煽动起现场观众的情绪,他所在的那一方就能获胜。
作为奇葩说资深老观众的我,其实也是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也和现场观众一样,在两方交战之间左右为难,一会儿觉得这个人说的高级,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说的特别有道理,刚刚接受这一方的说辞,马上又会被另一方说服,于是到最后,他们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可能我已全然不记得了。
感觉自己刚刚看了一场非常热闹的寂寞,仅此而已。
但是,当你真的带着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一起参与到这个节目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看完节目,也能有很多收获。
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三季某一期姜思达关于“时保联是不是暴政”的那一番说辞,当时应该都要火出圈了。一开始我坚定的选择反方,因为我现实中更多的时候,也是希望能和某些人“时保联”的,所以也坚决捍卫反方的立场。
但姜思达作为三辩出场以后,他的那一大段论述完全说服了我,我跑票了。但我不觉得自己被带节奏了,因为我开始有了反思:“时保联”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安全感?并不,反而更加让自己患得患失,更加没有自我了。“时保联”绑架不了对方,只能是束缚了自己。这应该也算是成长的一小部分吧。
所以,我们在接收到某些信息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带着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判断一下是否应该接受呢?
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是不是也可以稍微警醒一下,自己是否成为了别人某些手段之下的又一个流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