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的痛苦心声 | 爸爸妈妈,我那么爱你们,所以选择不爱自己

MEETYOURSELF | KNOWYOURSELF
最近一位年轻的妈妈来咨询,她六岁的儿子常常询问她,自己为什么没有被生成一个女孩子,说他很不喜欢男孩的身份。希望长大后能够跟男同学结婚,但又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有时说到这些话题,甚至会哭起来,表现得很痛苦。这种话题从三岁起,就时常会出现,当时孩子在画画时,还会画自己穿上裙子,说穿得跟妈妈一样。
这些想法显然并不只是随便说说,它已经成为了孩子一个极大的困扰。
这位母亲非常困惑,觉得夫妻两个的性格,以及家庭情况都正常,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有这些想法?
听起来虽然不可思议,但其实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背后有深层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家庭中隐藏的各方面问题。
01孩子,或许是父母关系的替罪羊。

当前社会,很多家庭有一种普遍的状态: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无所适从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被他们的父母带到咨询室。父母认为孩子生病了,希望咨询师改变孩子,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往往深入了解情况,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在代替整个家庭生病。
当家庭中某两个人的关系出现紧张时,其中一方或双方会把注意力投入第三方,第三方会卷入两者的问题,来缓解两人间的压力和紧张。
这是家庭治疗大师莫瑞.鲍恩提出的家庭三角关系:通过第三方的加入来转移两人间的冲突和矛盾。

一个家庭中,如果妻子对丈夫不满,觉得丈夫对自己不够关注,自己很难在夫妻关系中得到满足,就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孩子身上,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孩子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回避面对夫妻关系中的矛盾。
父母双方不直接沟通和解决自身问题,反而很容易不时向孩子抱怨对方。“你妈妈总是跟别人攀比,太虚荣了。”“你爸太懒了,眼里根本看不到家里的活。”这样的抱怨和寻求安慰可以给父母减压,但会让夫妻关系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冻结。而孩子对于父母的焦虑非常敏感,会想要安慰,帮助父母,希望能够降低父母的焦虑。
因为家庭中主要养育者常常是妈妈,孩子跟妈妈的关系比较亲密,会出现一种常见的三角关系:妈妈和孩子联合,爸爸在家庭中越来越疏远。

还有一种非常有破坏性的三角关系,夫妻无法面对自己关系中的问题,将关注点投向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亲子间的冲突,孩子本来就对父母之间的紧张气氛非常敏感, 在这些关注的刺激下,孩子会出现更多的负面行为,他就会被父母一致认为是问题来源,父母双方的紧张关系反而退位成次要的矛盾了。
此时,替罪羊就出现了。
孩子潜意识会宁愿保持这种矛头指向自己的状态,至少这种情况下,父母是团结一致的,会齐心协力来解决自己带来的问题,会比以前更加紧密。
上面这个案例中,整个家庭以妈妈为主导,孩子跟妈妈的关系非常亲密,爸爸在孩子三岁前基本很少参与陪伴和教育,夫妻之间也很少沟通。妈妈的性格比较强势,爸爸感觉自己无法参与家庭事务,被排斥在家庭之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父母沟通的话题,使得父母不得不一起想办法解决,一定程度粘合了父母的关系。
02我不愿意成为男人,因为我无法认同我爸爸。


这个案例中,除了孩子将自己变为替罪羊,来转移父母关系中的紧张之外,还涉及到孩子在3-6岁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命题——性别认同。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3-6岁是俄狄浦斯期,这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俄狄浦斯王从出生就被预言长大后会杀父娶母,他父亲下令将他遗弃在野外自生自灭,命不该绝的他被另一位国王收养并抚养成人。成年后对自己身世一无所知的俄狄浦斯王,偶然间杀死了自己的生父,并最终被自己原来国家的国民拥戴成新的国王,迎娶了自己的母亲为王后。
此后他的国家不断遭受瘟疫,俄狄浦斯王百思不得其解,去到神庙寻求解答。在神谕和众人的证明之下,俄狄浦斯王知道了真相,他母亲羞愧自尽,俄狄浦斯王也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自我流放而亡。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3-6岁的孩子面临的性别认同命题,通俗来说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并且嫉妒父亲,想要取代父亲成为与母亲关系最亲密的人。(同样女孩也会出现嫉妒和想取代母亲,成为父亲最亲密的人的倾向。)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生活中3-6岁的孩子确实符合这个规律。
“妈妈,你跟我结婚吧,我们不要爸爸了。”
“为什么每天都是你跟妈妈睡,我要跟妈妈睡。”
“我长大了,要跟爸爸结婚。”
他们会鼓动妈妈不要爸爸了,跟自己结婚。女孩有时坐在爸爸怀里,向妈妈炫耀。会表现出对同性父母强烈的嫉妒心,想取而代之。因为上面的案例为男孩,以下我们主要从男孩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这个阶段中,父母双方的关系原本就有问题,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愿望,例如妈妈跟儿子的关系非常紧密,并且向孩子表示,比起爸爸来,妈妈更在乎他。爸爸又表现得比较弱势,可有可无,那么男孩就会越来越依赖母亲,并且轻视和疏远父亲。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认同异性的性别,难以像男孩们一样打闹玩耍,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同性恋。
上面的案例中,男孩想要亲近母亲,又排斥和疏远父亲,他越来越认同女性的性别,同时缺乏可以学习的男性榜样,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女性化。
03妈妈做妈妈,爸爸做爸爸,孩子才能安心做孩子。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要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
只有父母都爱孩子,但同时又深深彼此相爱,孩子才会懂得,尽管他这么爱妈妈,但只有爸爸才是妈妈最好的伴侣,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孩子,才能安心做孩子,享受父母的保护和爱。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
男孩要先尽量靠向母亲,从母亲身上吸收异性的力量,体会到不同性别之间的吸引力。然后回到男性的世界,学习自己的父亲,成为一个男人。我们上面分析的案例,并非要责备妈妈们太过强势,所以导致家庭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夫妻之间缺乏共识和沟通的结果。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家庭关系就会出现健康和良性的转变。
夫妻关系优先于所有其他关系 孩子非常乐于看到父母相爱,网上有个段子说:父母是真爱,孩子是意外。每一个酸溜溜地说起自己父母撒狗粮的孩子,语气中带着一种幸福的炫耀。只有父母相爱,孩子才不需要担心要平衡父母间的关系,也不需要试图让自己去替代父亲的功能,来安慰和保护母亲。他才能快乐地成长,做跟自己年龄和性别一致的事情。
家庭成员之间直接沟通 无论出现什么矛盾,父母都努力通过直接沟通来解决,不从孩子身上找安慰或者同盟,不将矛盾转嫁给孩子。无论是面谈,打电话,写信或者其他有创意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误会和其他人的卷入。
给表达和参与少的一方更多机会 夫妻中有一方不善于表达,腼腆内向的话,强势外向的一方,需要帮助TA ,耐心等待TA。必要的时候,多问问:你是这个这个意思吗?多重复或者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对方的话,帮助对方说出心声。一方因为工作忙,或者不善于照顾孩子,另一方(通常是妈妈),需要给对方更多机会和包容,允许他们犯错,用欣赏地眼光来看待他们在做家务和照顾孩子时,每一次笨拙的尝试。这样才能让每一个成员都融入家庭有机体中,家庭也就会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写在最后的话
从众多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他们习惯性地被放在家庭最核心位置,承受了来自整个家庭的压力和冲突。
他们那么爱父母和自己的家,以至于想要成为家庭关系的拯救者,许多孩子不知不觉中,自我放逐,自我牺牲,以平衡整个家庭的关系。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他们将来一切关系的一个模板。只有爸爸做爸爸,妈妈做妈妈,孩子才能安心地按照他的本相,成为他该成为的样子。
- 以上正文 - 咨询师介绍 - 蒋佳
蒋佳,笔名秦不疑
知遇心理合约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深圳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热爱心理学和文字的资深基督徒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