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爹亲子笔记5:亲子的目标与规划——没有灯塔,你每天的努力不过是在做布朗运动
最近一直在思考,所谓10000小时努力,核心要旨就是重复。
只有在重复中不断的夯实、优化,才能做到最好。任何时候,不愿意重复做事,过于喜新厌旧的人,无论多么聪明,无论遇到多少机会,都会与之失之交臂。

为什么?
我的思考是:目的性(设定的目标)决定了结果。
案例1:农民每日辛苦劳作,也不会锻炼出一身腱子肉;健身每天只锻炼一小段时间,身体素质就很好。因为健身是带着目的的,不断重复施压,让身体有规律的成长。而辛苦劳作则为了维持劳作的强度和长度,不断的变换姿势。更不用提针对性的营养和姿势的标准化了。
案例2:一个有天才的小孩,夺目到可以上电视的程度,那么他未来是被培养成世界一流的人才?还是小天才四处走穴赚快钱?或者就局限于老家四处给亲朋好友表演?一念之差的目的性,就决定了未来的结果。
案例3:两个同样智商130的双胞胎天才,一个对未来不感兴趣,随遇而安,一个希望赚到足够多的前30岁退休周游世界。两个人同时看到了很多转瞬即逝的机会,前者会因为厌恶风险以及喜欢平静生活而忽视;后者则会毫不犹豫的去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
对于每个人来说,每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每个人的智商也大抵差不多,一个人最终取得的成就,取决于目标和自己能力的匹配程度、是否有目的的反复训练自己(不断在重复中迭代优化)、是否有可持续的提升、以及是否建立了正反馈的机制等等。

这一点也非常适用于幼儿的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为了便于说明,我把二者暂时定义为“亲子”和“带娃”——虽然日常用法中,“带娃”大都是“亲子”性质的。
那么,“亲子陪伴”和“单纯带娃”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核心就是:亲子带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
带娃的核心诉求是:平安无事。娃老实听话不出事不惹事好带,就完成任务。
亲子则是要科学地、有目的地、可持续地陪伴宝宝一起长大。亲子陪伴,意味着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目标,逐个解决问题,完成成长的进阶。
举个例子,带娃也是每天给宝宝读绘本,亲子也是每天读绘本。
带娃读绘本,不过是宝宝想读就读了,读了就过去了。
亲子读绘本,则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增强亲子关系,能加深对绘本的理解。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的①增加亲子互动,②强化之前绘本细节的同时,增加额外的观察,③试图让宝宝来讲述故事,④通过类比、观察,让宝宝学到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应用,⑤掌握之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绘本阅读。

目的性会带来节奏感,会让每天的重复变得有意义。
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已经长大的你,也很难意识到曾经小时候你失去了怎样的机会。但是,怎么样都是陪玩,怎么样都是花费时间,如果多一些主动性,多一些目的性,就可以更系统、更持续地让宝宝变得更聪明。
相反,如果不系统、不沉淀、不提升,那么所有的付出都是再打发时间,没有目标的努力=0。没有方向和目标,每天再怎么努力奔跑,也不过是在做布朗运动。
(完)
ps:
凡事有了目的就有了动力,目的性会让我们在“重复”中有所收获。宝宝小时候正是性格、习惯的养成期,我们应该给ta培养做事的目标性。这是一款自律表,有目标,有奖励,有记录,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习惯,陪伴ta在日常的重复中成长。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买来试试。【uek自律表小学生幼儿园奖励儿童成长家用学习生活奖惩积分卡宝宝课程表磁性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贴多功能记录表】这个我很喜欢,分享给你看看。https://j.youzan.com/_T1q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