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围:我需要我的共鸣
前言
最近因为《上阳赋》的萧綦,周一围貌似又翻红了。在路人眼里,他的口碑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之前是“油腻PUA”,现在又变成想要“魂穿朱丹”了。

我想起了在那段他被全网黑的时间里写的一篇旧文,感觉有点应景。文章主旨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再去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标签,而不一味地黑或者一味地捧。
大体脉络是他接受姜思达的一次访谈《仅三天可见》:
先声明本人不是周先生的粉丝,只看过他的一些影视作品及访谈,可能也是一些片面的想法与观点,欢迎大家来讨论呀~
原文(2020-02-23):
最初对周一围的印象是《绣春刀》里的“很润~”,他扮演的丁修真是贱兮兮得讨人喜欢。

然后是《红色》里傻乎乎的小片警铁林,和大姐姐的CP很有爱。这种极正直又有点傲娇的没头脑(sha)青(bai)年(tian)也很圈粉。

再到后来《我不是药神》中的警察,这个角色与《红色》里的小弟弟不管是在人设上还是在表演上都有些雷同。即使人设没有特别出彩,但是适合他,他的演技不会让观众出戏。
同年,周一围拿到了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的年度总冠军。一直都在低调演戏的他,慢慢有更多的人关注。随着热度而来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到了《创业时代》,红内裤真是辣眼睛。。还有《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吮指头。。周一围的画风开始有点走偏,也越来越多人说他油腻,不再是印象中干净憨直的少年。

但这只是个开始,后来的事情周一围一定没有预想到。
从在访谈中嘲朱丹演技,到朱丹的下台阶言论,再到朱丹犯错他没有发声。“油腻”和“PUA”两个这个时代的流行词汇被作为标签牢牢地贴到了这个82年的演员身上。其间还夹杂着他的育儿宿命论、演员神秘论、奶茶共吸管等话题,让人对他的负面印象进一步加深。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相信,大部分人像我一样。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周一围,只知道周一围“油腻”且对妻子婚内“PUA”。
可能是从短视频渐渐风行的时候开始吧,观众的观看倾向被渐渐塑造为“短平快”,同时舆论的导向不在是由作品主导,而是作品而来的片段剪辑。人们慢慢习惯了断章取义,也习惯了不去寻找真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真相,而是故事,一个可以用来解读用来产生意义的故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故事的意义必须是简单易于理解易于传播的。我们慢慢不再喜欢理解复杂,而是只想消费简单。
原本是复杂多面的人被媒体刻板地贴上标签,不需要理由,因为想要知道原因太复杂了:首先要找到语境,还要把自己处于那个语境去理解,最后还必须得找到令人信服的逻辑。
这一番下来,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另一个人去理解世界?人间不值得,更不值得让自己那么累。
但是,真正了解以后才有资格发声。

找个舒服姿势
在全网嘲的时候我也对周一围有所保留,因为他演绎的有些角色始终无法让我对他产生厌恶,但即使有这个演技滤镜也没办法让我过滤掉舆论对他的不良言论。
“我的声音大了,我说的就被理解被接受了吗?没意义,大家互相谩骂不解决问题的。”
直到在《仅三天可见》里,从周一围口中说出的一些话让我猛然惊醒,自己也在无意识中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即使没有在公开的网络平台发表任何与周一围的相关负面言论,但在与他人讨论与他相关的娱乐话题时,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质疑。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媒体新闻或者说导向,已然绑架了个人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更确切的说,没有意识到有选择的权利。就像一辆车装备着坏掉的导航系统,在探索清楚地图之前,已经自动地驶向了一条更简单清晰的道路。

“别太不拿自个儿当外人。”
周一围意识到了大众给自己身上贴的这些标签,但是只把这些当成一个提醒。提醒自己不要把内心世界太直白地坦露出来,不要去挑战观众。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像池子,像李诞,像大老师,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消解了他人的定义。也就是,找个舒服姿势,换个方式与这个复杂的世界相处。
一个舒服姿势不代表什么,只代表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但这很难,先要确立坐标,还要抵抗引力。要在纷纷繁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还要有足够的定力把握自己的选择。

“一句抵不过一万句的。”
周一围的舒服姿势是不看,不听,也不说。没必要解释,因为解释没办法解决问题。他已经知晓,问题不在于个人,也不在于媒体,而在于这个不追求真相的时代。这个时代不需要真相,也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答案,只是需要有一个答案,一个态度。
一旦他参与进来,或许能在这一团乱线中抽出一个线头,但是他却扯不动也解不开。他最怕的事情不是永远有一团乱线,而是这团乱线会扰乱自己的内心。就像希望自己不要想大象的人,尽量让别的事情去占满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是去想代表不了什么的大象。这不是逃避,也不是面对,而是一种和解。

周一围总是把事物与更大的意义联系起来。他抽离事物的本质,再用比喻去还原。他仿佛有另一个维度的世界。
“有的时候写戏都像爬山。你会发现它可能是云山雾绕的,可能你也不知道你自己是在山脚还是山腰。直到有一天,你看见整个山的样子那个瞬间,非常愉快,非常愉快。我曾经几度看见山的样子,反过头来再想的时候,山又进到云里去,经过几番这样的变化。”
这个世界的中心,是他的灯塔。
可是这些,并没有别人了解,也没有人愿意了解。即使山就在云里面,也等不到云开的那一天。
灯塔
从访谈的第一天,姜思达就反复提到一个关键词“灯塔”,这个意象在他们的语境里是理想的代名词。姜思达一直很好奇,追问了周一围几次,甚至把自己的灯塔都掏了出来,想把他的话头引进来,但是对方一直避而不谈。

在综艺尾声的采访,周一围还是松口说了,他的灯塔是他想创作的一些作品,但是他不想现在不想说,希望做了有成果之后再说。
“我想讲几个故事。有一天把它做出来,拍出来。”
说出来举重若轻,没有那种他一种保留的严肃感了。就是怕这样,某些情绪分享出来,反而消解了其价值。更怕的是,发现自己的珍宝对于别人只是无味可弃的存在。
只是可能对一个人来说是生命之源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就像马桶套一样。因为大家都是局外人。因为是在不同地方出生,走着不同道路长大的局外人。——《最完美的离婚》
而这种孤独,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剩下的只有自己,沿路独自前行。
在特定的情境下,孑然独立、格格不入,都会成为满足感的来源,甚至给人带来愉悦感。某些情况下的独处,即便不能治愈孤独,也能暂缓它的降临,为人们提供一段喘息的时间。——《孤独的城市》
而我更觉得,灯塔更是指他的本心。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是找到灯塔,并固执天真地守望灯塔的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觉得别的东西都不重要。
“找到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灯塔,也就找到了生存的意义。沉浮间,唯有意义永存。
我需要我的共鸣
周一围是一个具有强大气场的人,他关注自我,但他不迟钝。他能很敏锐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与姜思达情绪上的变化。他会尝试去感受,去理解,但是不会自大地发表对他人的看法。
“他心中很有定数,他很少有疑问,他仿佛什么都可以理解。” ——姜思达

他有自己的逻辑,他自洽,但他沉默。想干什么想清楚了,把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这件事中。不向他人解释,从问题的源头就切断了他人探究的目光。
“误解永远都会存在,只不过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
周一围总是不自觉地重复一遍自己的观点,确保自己的观点被接收到。他会表达,但是他会选择表达的层面,尽量在更深的层面解释问题。这不是容易被大众所接收到的频段,所以他装,他自恋。
他不太为难自己,只想自己觉得正确的事,喜欢的事,追求的事。说出来的想法就是本心的想法。哪怕在场面局也不愿意去说一些场面话。他知道这样的人通常都会死得很难看,但是他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没有选择,实际上,是自己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我们选择了最不会被指摘的那种方式,我们选择了呆在群体里,我们选择了不去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是固执吗,是不懂变通吗。
都不是,只是不想在悠长的岁月里,让骨子里的血液变冷。是在试图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也愉悦的姿势而已。

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空巷子里的少年。
如果可以选择,我也愿意以这样一个姿态活,这是我想要的真实生活。
In the depth of winter, I finally barned that there was within me an invincible summer. 在深冬里,我终于发现在心里有个不败的夏天。
原文链接:周一围:我需要我的共鸣
还有一个回答普鲁斯特问卷的访谈,也很能看出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