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bleton: 网易体育特约CCTV高网评论员胡力涛评述
"面对神经最大条的纳达尔,所有人的神经看上去都有些衰弱,伯蒂奇只是没有例外而已。"
关于这场温网决赛,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就像赛前我在自己博客上预言的那样:大家把今年法网男单决赛的录像拿出来再看一遍就可以了。这两场比赛有太多的相似点:直落三盘的比分;身材高大魁梧但略显笨拙的失利者;纳达尔金身不破的发球局。
你也许会说,伯蒂奇输掉的局分更接近一些,但索德林好歹还有一盘能熬到抢七,而且索德林还拿到了比伯蒂奇多一倍的破发点。但同样零破发的结果只能冷冰冰地显示,8比4的数字差异并不代表着索德林的机会比伯蒂奇更多。
就我的观赛体验,当你就在和纳达尔的比赛中拿到破发点时,那通常不意味着是真正的机会,那只是纳达尔老师提供的心理测试,就像斯芬克斯给路人出的谜语一样危险。因为谁都知道答错的后果和代价,所以在紧张情绪的带动下,他们就更容易答错。
伯蒂奇赛前说自己将要坚持进攻性打法,从赛后统计上看,他基本做到了:制胜分比纳达尔多——29比27;甚至非受迫性失误比纳达尔还少——17比21,但那又怎样?从三盘几乎相同的走势看,第一盘的失利对伯蒂奇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伯蒂奇虽然会对自己说:没关系,比赛还没结束,我还有机会。这也是赛前他的教练一再告诫他的,千万不要放弃。伯蒂奇的确也是这样做的。但后两盘每每来到盘末阶段的关键局,第一盘失利的阴影还是会如期浮现在伯蒂奇的心头:又是同样的局面,我千万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再输掉!这样的焦虑在心理学上叫“时光倒流”现象,即明确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活动,并将其提升到意识的层面,最后成为现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失眠,失眠的主要症状就是越害怕失眠,越失眠。
伯蒂奇说他的睡眠一直很好,即使在战胜了费德勒之后的那个晚上他也睡得很好。但在昨天的中央球场,伯蒂奇就是这样一位失眠症患者,失眠的原因很简单:神经衰弱。
面对神经最大条的纳达尔,所有人的神经看上去都有些衰弱,伯蒂奇只是没有例外而已。
费纳联手统治的时代也许真的过去了,但也许还以另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着。本赛季过去的三个大满贯虽然费纳无一能会师决赛,但伯蒂奇在温网经历了穆雷在澳网、索德林在法网上同样的命运:在1/4决赛战胜费纳中的一人,然后在决赛中完败于另一人。费纳以这种隐性的联手阻遏让新科大满贯冠军一再难产。
这又让我想起去年美网时的德尔.波特罗,一个唯一能在大满贯连胜费纳两人并最后夺冠的阿根廷年轻人。他在半决赛战胜纳达尔之后以及决赛迎战费德勒之前的两个晚上都有些失眠,但最后他赢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大满贯的决赛场上面对费纳,有时候过于清醒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你必须打得糊涂一些,非理性一些,你才真有机会。其实在本届温网,哈塞和佩特斯奇内尔已经差一点做到了。
也许,还说明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非要失眠的话,最好在赛前或赛后,而不是比赛当中。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我还得把今年澳网之后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对伯蒂奇、索德林、穆雷而言,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住状态和信心,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大满贯决赛对手。
昨天我在解说中已经提到过,费德勒和纳达尔在大满贯决赛处子秀中遇到的对手是谁?菲利普西斯和普尔塔。不得不说,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而且自那之后就能开始得道升仙。再说另两位殿堂级人物:1990年桑普拉斯在美网拿到第一个大满贯冠军时碰到的对手是谁?同样少不经事的阿加西。而阿加西呢?在1992年温网决赛战胜的是一个首次进入大满贯决赛的“菜鸟”伊万尼塞维奇,而那已经是阿加西的第三个大满贯决赛了。最鲜活的例证则是今年法网的女单冠军斯齐亚沃尼,决赛站在她对面的斯托瑟不像是对手,而更像是朋友——慷慨无私且富有牺牲精神,一路扫雷,最后引爆了自己。
有些事情,是必须而且值得等待的。
http://sports.163.com/10/0705/11/6AQV83OJ00051CDG.html (2010-07-05)
关于这场温网决赛,其实没有太多可说的。就像赛前我在自己博客上预言的那样:大家把今年法网男单决赛的录像拿出来再看一遍就可以了。这两场比赛有太多的相似点:直落三盘的比分;身材高大魁梧但略显笨拙的失利者;纳达尔金身不破的发球局。
你也许会说,伯蒂奇输掉的局分更接近一些,但索德林好歹还有一盘能熬到抢七,而且索德林还拿到了比伯蒂奇多一倍的破发点。但同样零破发的结果只能冷冰冰地显示,8比4的数字差异并不代表着索德林的机会比伯蒂奇更多。
就我的观赛体验,当你就在和纳达尔的比赛中拿到破发点时,那通常不意味着是真正的机会,那只是纳达尔老师提供的心理测试,就像斯芬克斯给路人出的谜语一样危险。因为谁都知道答错的后果和代价,所以在紧张情绪的带动下,他们就更容易答错。
伯蒂奇赛前说自己将要坚持进攻性打法,从赛后统计上看,他基本做到了:制胜分比纳达尔多——29比27;甚至非受迫性失误比纳达尔还少——17比21,但那又怎样?从三盘几乎相同的走势看,第一盘的失利对伯蒂奇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伯蒂奇虽然会对自己说:没关系,比赛还没结束,我还有机会。这也是赛前他的教练一再告诫他的,千万不要放弃。伯蒂奇的确也是这样做的。但后两盘每每来到盘末阶段的关键局,第一盘失利的阴影还是会如期浮现在伯蒂奇的心头:又是同样的局面,我千万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再输掉!这样的焦虑在心理学上叫“时光倒流”现象,即明确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活动,并将其提升到意识的层面,最后成为现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失眠,失眠的主要症状就是越害怕失眠,越失眠。
伯蒂奇说他的睡眠一直很好,即使在战胜了费德勒之后的那个晚上他也睡得很好。但在昨天的中央球场,伯蒂奇就是这样一位失眠症患者,失眠的原因很简单:神经衰弱。
面对神经最大条的纳达尔,所有人的神经看上去都有些衰弱,伯蒂奇只是没有例外而已。
费纳联手统治的时代也许真的过去了,但也许还以另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着。本赛季过去的三个大满贯虽然费纳无一能会师决赛,但伯蒂奇在温网经历了穆雷在澳网、索德林在法网上同样的命运:在1/4决赛战胜费纳中的一人,然后在决赛中完败于另一人。费纳以这种隐性的联手阻遏让新科大满贯冠军一再难产。
这又让我想起去年美网时的德尔.波特罗,一个唯一能在大满贯连胜费纳两人并最后夺冠的阿根廷年轻人。他在半决赛战胜纳达尔之后以及决赛迎战费德勒之前的两个晚上都有些失眠,但最后他赢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大满贯的决赛场上面对费纳,有时候过于清醒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你必须打得糊涂一些,非理性一些,你才真有机会。其实在本届温网,哈塞和佩特斯奇内尔已经差一点做到了。
也许,还说明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非要失眠的话,最好在赛前或赛后,而不是比赛当中。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我还得把今年澳网之后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对伯蒂奇、索德林、穆雷而言,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住状态和信心,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大满贯决赛对手。
昨天我在解说中已经提到过,费德勒和纳达尔在大满贯决赛处子秀中遇到的对手是谁?菲利普西斯和普尔塔。不得不说,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而且自那之后就能开始得道升仙。再说另两位殿堂级人物:1990年桑普拉斯在美网拿到第一个大满贯冠军时碰到的对手是谁?同样少不经事的阿加西。而阿加西呢?在1992年温网决赛战胜的是一个首次进入大满贯决赛的“菜鸟”伊万尼塞维奇,而那已经是阿加西的第三个大满贯决赛了。最鲜活的例证则是今年法网的女单冠军斯齐亚沃尼,决赛站在她对面的斯托瑟不像是对手,而更像是朋友——慷慨无私且富有牺牲精神,一路扫雷,最后引爆了自己。
有些事情,是必须而且值得等待的。
http://sports.163.com/10/0705/11/6AQV83OJ00051CDG.html (201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