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归故里》
读的书很杂,就难免遇到很多坑,为了避免进入坑,我最近学的聪明了一些,买书之前先看看豆瓣评分,高的就拿来看看,管他是什么书,大体都没错。迪迪埃.埃里蓬的这本《回归故里》,就是这么被我发现的,而买它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像我小时候看的赵本山的电影《落叶归根》,让我有了种相似感。
翻开书的过程并不平松,书中讲的是埃里蓬在父亲去世之后,选择回到故乡兰斯,通过和母亲的对话,埃里蓬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兄弟们的关系、与过去自己的关系,延伸出对社会阶级的思考,对法国社会教育体制的思考。埃里蓬试图从个人的历史重构法国社会阶级的历史,分析法国的社会阶级以及教育体制的运作,分析一个社会如何在不同阶级之间设置的清晰的边界。在分析了种种问题之后,埃里蓬选择和过去的那个自己和解。
埃里蓬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原生家庭对埃里蓬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的工人形象与他理想中的文化中产阶级形象是那么不同,对原生家庭的厌恶和逃离,让埃里蓬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与原生家庭的断绝来往,甚至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埃里蓬也没选择去参加父亲的葬礼。对父亲的感情埃里蓬在书中是这么说的:“在哀悼父亲的过程中,我渴望理解他并通过他的逝世理解我自己,而我与父亲的联系,对我来说只有生理上和法律上的意义:他生养了我,我继承了他的姓氏,再无其他。我并未感受到那种无法消除的,并不随时间推移而削减的哀伤,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更准确的是不安,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社会阶层的分离、社会环境在主管视角建立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个体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问给我带来的不安。”
断绝关系本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这种断裂是不是你自己选择的,都难免引起崩塌之感,我很佩服埃里蓬能和自己和解,这很不容易,这意味着你需要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一切,过去为我们每个人都打上了烙印,不论以怎么方式逃离,它都如同一把枷锁一样束缚着我们,这种桎梏可能不被我们表现出来,但是都会藏在我们的心里,做为心灵的枷锁。
埃里蓬说:历史很大程度上都留存于我们体内,就如同它留存于包围我们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样。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现在。所以我们一方面在重新创造、重新构建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们什么也没创造,什么也没构建。但是埃里蓬也讲出了他的生活准则: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
改变对我们来说重要吗?重要,想着改变然后去做也很重要。我们很难给成为理想化的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但都会为放弃寻找出无数的理由,这让改变似乎成为了我们口头上的奢侈品。我们判断不出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就和我们判断不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一样。我们能掌控的只有在改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这倒是让我想到了自己最近几个月的健身,出发点是给自己重新注入活力,这个目的有没有达到还不知道,最少脂肪肝是没有了,还给我带来了六块腹肌。这些天开始学习游泳,我的教练在一直夸我,你体质真的是好,很少有人进度有你快的,力量耐力都很棒,再有两三节课你就可以放开游了,其实我已经上了6节课了,游泳的感觉是过程中一点点积累来的。毛姆说:人生就像一朵花苞,读的书,做的事大多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但某些特定的东西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会因为这些东西一瓣一瓣的绽放,直到完全盛开。相信书中埃里蓬最终与自己和解,也脱离不了自身的改变,虽然改变的过程,不一定每一件都有意义。
《回归故里》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解决社会阶级矛盾的道路,也没有提出如何改革教育体制的办法,但是埃里蓬在用亲身经历,用他曾经羞耻于工人阶级而选择成为文化中产阶级之后的反思揭示着:我们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去改变,直到真正的接纳自己。最终选择与自己和解之后的埃里蓬说:“我很伤心,我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很遗憾没能见他一面。遗憾过去没有试图去理解他。遗憾没有试图和他沟通。事实上,我在遗憾自己任凭这个暴力的世界击败自己,就像它曾击败父亲一样。”
找到一条与自己和解的路,放弃理想化的自己,向着目标去做,去慢慢的改变。至于意义,没那么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