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的痛苦
最近我辅导的小孩让我有一个感想:人还是不能成熟得太早。
儿童时期,人还没有独立生活的条件和力量,往往依附着家庭而存在,家庭作为保护的同时也是一种桎梏,就好像钢铁牢笼一样,可以保护你不受伤害,但必然会限制你的行动。而且这种生长的环境是一开始就被选择的,出生必然生长于此,没人问你的意见也无法问你的意见,所以服从(或者说适应)家庭环境是唯一的办法。
少年时期开始有所转变,直到大约成年时候,是实现思想突破的绝佳时机,这时候家庭的牢笼已经大致敞开,自己有选择是否“出走”的权利,于是对原有的家庭灌输的思想进行怀疑和批判才会理所应当。
(当然这里的家庭只是一个代表词,还包含着学校生活和社会状态对于孩子的束缚在其中,因为儿童时期的主要依附就是家庭,才选择这个词进行一个比喻)
但是总有一部分孩子学识广泛、太早地认识到了强制思想的不合理之处,明白了家长的道理不一定正确、社会传输的价值观不一定合理、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当拥有行为和思维的自由。可是此时,他们依然生活在强权笼罩的家庭中,不具有出走的力量和反抗和勇气,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压抑,反抗而无力反抗的压抑,我想,这大概也是许多孩子容易抑郁的原因。
最近我辅导小孩子学业,常常能感受到他的一些痛苦——比如父母让他考更高的分数来换取其他利益,他开始怀疑分数中所包含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的妈妈是公司总裁,爸爸是董事长,他的生活条件可以说非常优越了,但是他也常常感受到金钱能带来的东西非常有限,他渴望父母更多的关怀,却不希望这份关怀中添加太多对他的期望,他总是为自己学习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而倍感无力,很少能体验到学习本身是为自己寻求获得感的那种快乐,也就是说,他深切认识到自己与家庭的观念之间是隔着一条鸿沟的,他还找不到跨越的方法。因此只有表面上服从父母的要求,私底下却说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想法。
同样,面对教科书上的内容,他也产生大量怀疑,他经常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学这些根本不具有稳定性的知识(知识似乎都不具有稳定性),在他此时,四年级,就已经感受到知识带来的荒谬感,以汉字来说,他不明白汉字部件的组合为什么要是那样,“虫”和“角”组合成“触”的时候为什么虫在右边角在左边?背后依据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些我甚至很难解答,我也坦诚地承认我自己根本没有好好想过这些问题。
而且,作为他的家庭教师,我当然也充当着父母的角色,当他总是天马行空地游离在繁多的作业之外时,我也感到很苦恼,我的任务就是辅导他写完作业并且对他所学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可是他常常思考太多而忘记写作业,一开始想象就停不下来。我只好以一种父权式的语气告诉他:“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现在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作业写完,然后才有余力做其他事。”可是当我说出这些话时,明显又打击到了他作为一个自由思想者的热情。但又没办法,在这个年纪,我不可能鼓励他寻求自我、反抗那些所有不合理的制度。我只能尽我所能引导他暂时性顺从目前的语境。
而当我们强行向他灌输什么知识,或者要求他养成某个“好的习惯”,他常常会说:“反正老师说都都是对的咯”“反正妈妈说的都是对的咯”……可是眼里却满是赤裸裸而又坚韧的抗拒,我不知道他是否会理解成一种顽强,总之我在这样的抗拒力量面前倍感无力。
这种痛苦,多少有点令人害怕。就好像柏拉图洞穴比喻中那些生来就被捆绑着的人,如果他们中有个人突然苏醒,明白了洞穴中的黑暗和影像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又挣脱不了那些绳索的捆绑,可以想见他该有多么痛苦。相比之下,那个逃脱到外面世界看到了更广博风景的人,在逃出之后才感受到之前的束缚之可怕性,然后打破自己的认知再重建认知,这个过程就不至于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压抑,所以同样是感受真相,逃出之后再反观从前来感受,真是要幸运许多的。
我现在有点理解了为什么现在抑郁症低龄化趋势这么明显,说句俗套点的,他们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