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PERIOD
01
机缘巧合摸到了一个大大的公众号,翻遍了他早年的文字记录,产生许多共鸣。
他那时还在摸索自己的路,跑到安静的小村庄里闭关打基础。画画,临摹很多很多的画。练字,每日写大片大片的毛笔字。读书,读各种各种的书。写东西,输出观点也分享迷惘。
他说自己有个习惯,把喜欢的艺术家早年发布过的所有信息都找出来看,从字里行间推敲他们的轨迹状态,每次浮躁的时候做这些事,用很厉害的人的黑历史告诉自己不用急,慢慢来。
我想,这不就是我吗。
可我为什么又这么浮躁。总要急迫地寻求认可似乎就陷入了对迷幻未来的憧憬,但这本不是我做事的目的,我只是喜欢做它而已。
02
我最喜欢看的也是人们在到达功成名就之前的轨迹,想要从他们探索的过程中找回一些平静。
但结果论的世界总喜欢以最终能达到的成就来判断人们之前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值得。
不久前和熊讨论梵高,开心地欣赏他早期朴实中带着乡土气息的画。噢,他在哪个时刻突然让画迸发出浓烈炫目的光辉?是从遇到印象派时?遇到修拉?看到日本版画时?还是从得了某种人们猜测的癔症时?大概还是在种种际遇和一张张练习里悄悄发生着魔法。
几年前读梵高传我记下这样的笔记:
“人们时常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文森特的委婉措辞中常隐含着他最痛苦的自白,“但他一定生来就知道自己擅长某事!他一定知道他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怎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在我身上,一定藏有某种潜质,但那又会是什么?”
提奥听到了哥哥的祈祷。当文森特再次提笔给提奥写信时,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最近,我忙着画画,我要继续寻找本真。”
经过了十年忍受苦难不肯屈服自我折磨的日子,经过了无数次对人生道路的探究,经过了黑乡的谷底岁月,文森特终于找到了他的路。
在书里跟着梵高读书,然后看他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神学家,传教士,老师,农民……突然某一天,他写着,“最近,我忙着画画”,我简直要热泪盈眶,噢,看哪,他终于找到了他的路!
然而这感叹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已知他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画画是对的,画画是他的路,但当时的梵高并不知道。他只是在做每一份工作时都狂热地沉浸进去,宣称这是自己要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倘若最终梵高又去当了传教士,我是不是又要捂住胸口感动,噢,传教士是他的路!兜兜转转的探索他最终还是找回了初心!
这样的想法实在毫无道理。更可况,忙活了一辈子没卖出几张画的梵高可能在当时人看来也不过是在做无意义的事情罢了。
03
所以我更关心的还是,在未定的未来前一直坚持做着某件事的他们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创作这种常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的东西。
我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才喜欢读《月亮和六便士》,每个创作过的人所必经的苦闷、犹豫、怀疑和癫狂都在斯特里克兰身上体现得明明白白,不断读着就是不断与无数创作者产生共鸣。这又大大纾解了负面情绪,让人想起自己究竟为什么选了这样一条路,这样一条吃力不讨好,只有当事人乐在其中的路。
同样因为这个理由我爱极了藍色時期 1(终于说回标题)。
故事很简单,是男主角小八的艺考经历和大学生活,但好看得让我想不断失忆然后不断重看体会那些被感动的瞬间。这是一本并不王道的热血漫画,但每个画过画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独属于艺术的热血。
那些被画画感动和拯救的瞬间,那些无法表达不断自我怀疑的痛苦折磨,那些与力不可及的天才灵感的鸿沟,那些通过作品实现自我满足的高潮,都让人感同身受地痛哭流涕。
艺术和人生的路都天马行空,没有准确答案。只有绞尽脑汁目眦欲裂地思考,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而且没有人知道这答案将通往怎样的未来。
漫画尚未完结,小八仍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将自我打破又重塑,鲜血淋漓的痛苦和重现光明的高潮交叠往复,永无止境,像是对每个踏上这条路的人的诅咒。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诅咒是始于怎样一个被打动的瞬间,就像小八第一次用心画了画后,同伴体会到了画中的氛围。
“那个时候,美术很有趣,是不同于文字的语言。我感觉自己出生以来第一次,真真正正和别人进行了一次交流。”
04
大大现在有名气有项目,小八考上东艺大,梵高不用多说,看上去他们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也许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Blue period,独自摸索的日子的忧郁,支撑每个人走下去的火花,和每个创作者不断前行后留下的痕迹,至少可以互相鼓舞着:
不要因浮躁和短视而耽误了筑基,因为时间实在宝贵,而我们追寻的东西恰恰又是急不得的漫长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