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李开元
项羽从我内心世界里,从小就如英雄一般。这次读的《楚亡》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下项羽,项羽是我唯一一个在读的时候会落泪的人物吧,是那一种英雄末路、慷慨赴死的决断,是那一种四面楚歌、依然坚信的精神,是那一种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爱情美感。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简简单单的翻几页确实几千年来无数人血与泪、身死或功成,记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也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豪迈和气概。 以前我对韩信的印象,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夫人,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身死于未央宫等等固有印象,看李开元老师的作品我只能说是“活”他将所有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写的非常立体,似乎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 这本书从韩信讲起的缘故,是因为韩信其实是一个贯穿于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纽带,是一个从亡秦必楚,到楚崩汉兴的关键人物。 秦灭六国,贵族社会宣告终结作为本是王孙的韩信从人寄食,过淮阴街市遇恶少刁难,受胯下之辱。准确的来说韩信清晰的知晓自己的在哪里要做什么,所以无论是在胯下还是在项羽的帐下之时,无论是受辱还是不受重用,他都明白其并不志于此。通常说一个人只有能够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才能得到一般人得不到的荣光。苏轼夸赞留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 不足为勇也。天下之大勇着,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志甚远也。 韩信是一个军人,与刘邦的这种政客不同,韩信的追求就是有一个更好平台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刘邦在我心里其实值得人学习,也实属令人不齿,韩信的形象在我心里的树立往往更加正派一些。但是就之于为何?一饭千金这人 重情重义,对欺负过自己的人张弛有度,对自己的课业达到人生极致,对于手握重权重兵之际能反而不反忠诚有佳。 如果换以前看的话,我肯定立马跳出来去指责刘邦流氓无耻之尤,但时至今日来看,这只是位置不同,如果换为比价,谁又不担心自己的政权受到瓦解呢? 又说项羽,慨当以慷的是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楚汉战争实力的此消彼长,从竞争阶段(如楚竞争则汉防御)、相持阶段、决战阶段;都是一个相互的阶段。刘邦从事情的描述中有知人善任,广听建言,及时改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短暂性放弃自己的利益、心狠;而项羽却多的是刚愎自用、不纳诤言、区别对待、妇人之仁、犹豫不决。我们不得不承认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并不是一个政治天才,甚至有一些很基本政治识别能力都缺乏,其实一旦关键节点的失败可能将引发后续一些列的连环效应,雪崩效应,那个时候也是无力,但是项羽最大的毛病估计至战死都从未思考过自己的问题,反而是天要绝人,非用兵之过。 秦末群雄并,争天下豪杰,数不胜数,合纵连横。无论是陈胜吴广的起义还是楚汉相争。根本声就是旧社会留不住文明的进步,旧秩序需由新规则代替。六国古贵族已经转向封建专阶级的掌握。翻阅多少史料和史书,字字皆泣血,页页有英雄。这就又谈到中国人自古以来颇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多追寻生的价值,回避死亡的意义。无数的知识分子在熏陶下,以历史为精神,以儒家为济事法宝,争得个名留青史,厌的个遗臭万年。 欣赏战死疆场的豪情,为唯一对手死亡的悲哀,也为新王朝的建立而欣喜。短短几页书尽了多少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不过浩如烟海中的微茫一粟,想想那八百里秦川,留下的血泪与尸骨;想想那英雄末路,留下的壮志与柔情;想想那未央宫阙,留下的血腥与哀怨。这只不过就是历史,翻过去也就过去了,但包含的太多,太多! 项羽是一个唯一一个让我能够哭的伤心的人,他是一个我几乎能够看到他死在战场上的人。或许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吧!纯粹。喜欢项羽,欣赏魄力的同时记得好好内省自己,不要在关键节点上作出失误,要谨记一定要反思复盘多听多想,一定要在关键时刻下手;如果下不了手最好就别掺合当子事情,切勿妇人之仁,遗患终生。不要闲的没事儿树敌,装不知道比知道好。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