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关键对话》

可以说,生活和职场上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碰撞都是在“沟通”上寻求一致,我表达的意思你清楚了吗?你阐述的观点我明白了吗?我想大部分人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为了分享观点,更多的要在某一件事上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以便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比如一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何执行?今天的家务归谁做?该在男方家过年,还是女方家过年?暑假去哪里度假?这些都需要有效的沟通,高质量、有技巧的沟通,能让工作有效地开展,让生活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关键对话》这本书里有一个关于同事迟到如何有效沟通的例子,我觉得很有操作性和启发性,具体是这样的。比如,你工作中的搭档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你想和他沟通一下,可你开口就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你这么做太自私了,我们的工作怎么办?”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让对方感到不快,“总是”“太自私”这些字眼带有批评和指责的味道,而且不客观,什么叫“总是”,也许对方已经在内心开始拒绝和排斥你的“训诫”。你们俩大概会吵起来,而且就算对方勉强接受了你的指责,也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同一件事情,你和同事、朋友说,对方就可以跟你心平气和地聊,或安慰或支持。但要是跟身边亲近的人说,他就数落你,说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就差说你活该。因为后面这种不愉快的沟通方式掺杂了太多个人情感、猜测和感受,完全不能做到客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愉快的沟通方式呢?这得从心理学上一个行为方式模型讲起。我们做出任何行为,都经过了下面四步:见闻,猜测,感受,行动。
理解了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做出改变,用事实而不是猜测来引导我们的讲话方式,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
我们可以用三个步骤来概括:
第一步,陈述事实。什么是事实?就是没有争议的部分。在同事迟到的例子中,一星期迟到三次,这个就是事实,是最没有争议的地方。
第二步,说出你的想法。根据上面的行为方式模型,你的想法应该是在事实而不是猜测的基础上。你可以这么说:“我注意到这周你已经迟到三次,这大大影响了我们的工作进度,我想你应该注意一下。”
第三步,委婉表达,询问对方的观点。回到上面的例子,你最后可以这么说:“我注意到这周你好像已经迟到三次,你迟到是不是另有原因呢?如果有的话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但是不能因为迟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进度,我想你应该注意一下。你觉得呢?”
我们看这句话的结构,从陈述既有事实,表述自己的想法,到询问对方观点,基本做到了心平气和地和对方交流。能达到这种效果,正是因为我们的观点是建立在事实而不是猜测的基础上。
当然,这其中你可以让你的表达更加委婉一点,给对方一个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机会,不带情绪、客观、真诚、有耐心的表达,定会让你与周围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Be yourself,做一个有趣、有态度、有温度的人,跑步,阅读,写作,书法,一个都不能少。
文/李三三,专注于抒情类文章创作与分享,著有“思维导图作文法”系列图书,关注“三三的人生写作课”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