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怎么做”,未必会 “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怎么做”,未必会 “成为什么样的人”?
——关于2021届上海春考作文的一点看法
金山中学 戴文开
前言:这篇文字是2021届上海春考语文考试结束四天后,我的学生对由原作文题作判断而得出的“‘怎么做’未必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观点所进行的推因分析——至于“肯定原题观点存在的合理性”这一点,的确应该要写,但因其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故在此不作赘述。
我的学生自然不如活跃于高考作文评点舞台上的名师们那样对作文分析有着高超功力,但不得不说,考试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的思维与见地再高明,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虽然可以点拨引导,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全面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力才是。如是,学生能在充分的自主讨论与思辨之下得出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看法,也是好事一桩。
自从去年九月接受新高三的这个班级,经过半年的讨论思辨与写作训练结合的逻辑思维训练,多数学生的事理分析能力增进明显。凭着他们拾级而上的努力,我对我的学生是颇有信心的——这篇分析可能是目前为止,全网对此观点所作推因分析之中最为细致的了,在此与大家分享,欢迎批评指正,或是补充分析,让这些渴望写作成功的学生进一步思辨,争取有新的进步。谢谢大家。
2021届春考语文作文原题: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推因分析——为什么“怎么做”,未必会 “成为什么样的人”:
1、过于理想化地活在自己的假想之中,存在事与愿违的可能性。
(1)个体选择“做”和“成为”的那条路的方向可能原本就不适合自己。
(2)当主观意愿与行动做法表达相左,就无法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譬如揠苗助长,主观意愿是“助长”,而行动是“揠苗”,最后不会成为那个真正的“助长”者)。
(3)经验主义、惯性思维让个体错误地以为自己只要做了,便能成为那样的人,实际是做不到,更成为不了(如过去“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时代在进步,如果个体全副因袭传统的思想与做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就无法做好,便无法成为那种人;同样地,因为时代在进步,评判个体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标准也在提升,如果个体“怎么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能相应提升的话,也不能成为那种人)。
(4)即便是与时俱进,可主观以为“怎么做”已经做到位了,但客观上并未完全达成,便不能成为那种人。
2、受自身行动能力限制,虽然做了,但无法达到成为那种人的标准(高度),因此不会成为那种人。
3、做的方法错误,用的方法错误,不能成为那种人。
4、当“怎么做”只是一时行为时,形成不了成为那种人的决定性特质,因此不会成为那种人。
5、投入的程度、态度等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怎么做”的优与劣,如果自我投入不够,态度不甚积极,虽做了,也不能成为那种人。(如出于利益需求等等而主动采用伪饰的做法,最后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那种人;又如因懒惰而做法只做“表面文章”,无法真正成为那种人。)
6、违背主观意愿(如社会、团体、他人驱使或在某种现有规则要求下)的做法,不能成为那种人。
7、有时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大众选择或受权威影响),缺乏主见与独立思考的意识,较难反映个体的真正意愿,从而即便做了,也不会成为那种人。
8、有时受外在条件限制(如资本、硬件等等的缺乏),即便做了,也不会成为那种人。
9、“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多是他人对个体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受时代主流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团体)立场等多方面制约,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可能导致了同一行为的结果(包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不同评价。
10、个体在他人心中留下的是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印象,因此不会因为个体在一件事或一段时间怎么做,而完全认可他成为了什么人(关于这一点,有点近于“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现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注: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