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发枯干 眼睛很美”
波伏瓦(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的伴侣,著有<第二性>等女权主义著作)在给亚格伦的信中写有这么一段话——“ 下午,跟十来位男女大学生见面,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物质生活很艰苦,几乎没有食品,没有书籍,乘火车,公共汽车早晚要花一两个钟点,赶不完的路,火车上那么拥挤和寒冷,根本没法看书.他们可以说充满绝望和哀伤,真心诚意地试图不顾一切活下去.这些学生衣衫褴褛,面色苍白,尤其是女学生,没有象样的裙子和鞋子,头发枯干,眼睛很美,使我深有感触。”
年轻时,有的人还处在求学阶段,还没挣钱,或是刚有份工作,来不及显露才华,报酬低,物质就比较匮乏。然而因为年轻,年轻就是资本,就是财富,所以常常鄙视那些有大把钱却知识浅薄的人,那些一掷千金却趣味庸俗的人,为自己充满理想热情和浪漫冲动而骄傲;更有一些年轻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的物质生活简陋,但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们可以在小酒店,买一碟花生米,谈论巴以冲突,谈论反腐败,为阐明自己的观点争论至深夜。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对物质的欲望日益强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会扭曲变形,为了钱会去诈骗、甚至杀人越贷。并不是说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但对物质的刻意追求常使人的精神力量越来越薄弱。有一个朋友80年代他在工厂,常常主动为厂里写稿子,根本没报酬,却干劲十足,常写到半夜,现在就是给他钱也没劲道写了。人到中年,在社会上混了个一官半职,有了一定的积蓄,就想过安稳日子,往日的雄心壮志再也羞于提及。有了钱,反而消磨了斗志。人常说,有钱人最吝啬,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有了一万想十万、百万,就是这么像无底深渊,就像上了贼船,下不来。一只杯子里本来盛满了净水(比喻为精神),后来不断地放入小石子(比喻为物质),于是水就溢出杯子;石子越多,溢出的水越多,到后来很可能水只剩真正一点点了。
我想说的是热烈地追求理想而散发的美的光辉,这种美大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物质虽不富足,然而有理想有抱负就让人羡慕,让人觉得美。这个美当然不是指“物质虽不富足”,这个美更多的倚重于理想和抱负,和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些个从很远处来和萨特、波伏瓦见面的大学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读书求学已是胸怀大志,不仅如此,还花了许多时间精力热烈地探讨人生、政治问题,怎不让我们钦佩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我有时会很羡慕那些在专制政府压制下的年轻的富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那些年轻的勇敢的地下革命工作者,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中那个女学生,面对法西斯的淫威毫不畏惧,从容就义,她是多么美啊!波伏瓦写道这些女学生“头发枯干,眼睛很美”,我想波伏瓦为此而很动情,不然她不会发现那种美。头发枯干是因为这些女学生缺乏营养,缺乏维生素ABCDEFG,还因为买不起雅斯兰黛洗发香波、力士护发水、摩丝之类物品,当然也就无法“丝丝亮丽,秀发飘逸”了。然而她们眼睛很美,正是理想的热情,浪漫的热情使她们的眼睛美丽动人。
眼睛美不美对人的整体形象至关重要。所谓画龙点睛,画人何尝不要点睛呢?,一个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或衣冠楚楚,但眼睛流露出无知或贪婪,那他美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们一步步走着人生路时,他的心灵渐渐起着变化,这些变化毫无例外的折射到“窗子”-----眼睛上,你要想掩饰也不行。我们在电影里不是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一个耿耿正气的革命者对叛徒喝斥道:看住我的眼睛。那叛徒哪里敢与那正义坦荡的眼光相对。还有温柔的女人(也可以男人)对意中人说,看着我的眼睛么。于是他们温情脉脉地对视着,交流无限情意。一双充满渴望、热情向往的目光和一个世故琐碎、阴险狡猾的目光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描眼线,抹眼影,使你眼睛的外形有所改变,但你的目光睇视,你的眼波流转必定要传达出你的精气神,也就是气质、内涵,底蕴,人的美毕竟要由内养外,这样才是完美的,持久的。
把我的年龄减去20年,同时剥夺我现在的一切财产,这样的条件我同不同意?OK!毫不犹豫。
200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