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笔记2
重拾战国史,慢慢记下笔记,今天更新完毕,休息~~
上篇:战国史笔记1
===================
1.吴起死后的二十年,历史上两个神奇的人物碰面了,他们是秦国国君赢渠梁和卫国学者公孙鞅。前者是一代明君,后者是一代良臣,赢渠梁为壮大国力求才似渴,公孙鞅为找到舞台而摩拳擦掌,两人见面的具体时间地点不详,但用脚趾头想也能想象出大概是传说中的天雷地火地动山摇一见钟情干柴烈火,几番促膝长谈后,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拉开了帷幕。
2.我敬佩公孙鞅的一点是,他比任何人都要懂得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国家的权力体系随时随刻都会被颠覆或动摇,政令法令随时都会因为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当百姓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后,政令的执行力大大降低,权力的魔力开始消退,从金光闪闪的黄金牢笼变成腐朽残旧一推就倒的木头架子,由此更加刺激了权力的争夺和脆弱,并形成恶性循环的动荡。因此公孙鞅变法的第一步,就是两个字:“信任”。
3.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尤其在祖先崇拜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变法意味着对祖先的不尊重,也是对世袭制的皇权制度的不尊重,它必然会损害一个庞大的守旧的利益集团。伟大的勇士公孙鞅最后被车裂,死得悲惨壮烈,但是,他的名字必将刻在历史的书页上,永远发光,永远牛逼闪闪。
4.商鞅变法十九年后,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国力昌盛,武力财力皆雄厚,时不时吞并其他小国的封地,令诸小国敢怒不敢言。在这种情形下,苏秦提出了合纵的思想, 不妨看下当年的中原版图,秦国当时位于中原的最西部,战国时期的其他六雄在秦国的东面大致列成一条纵线。苏秦劝说各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当时战战兢兢的六国自然欣喜,很快,合纵盟约便形成了。
5.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人才济济的战国时期,只要君主不那么昏庸混账,是天才总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出招的,一定就会有拆招的。天才的苏秦,也有一位毕生劲敌及好友——张仪。史记中记载两人都曾师从鬼谷子,且这两位天才可谓是惺惺相惜,知己知彼。张仪最初并不得志,曾投奔苏秦麾下,而苏秦太清楚张仪的才华,故意恶言相激,令其怒而奔秦国而去,成为秦的谋士,从而在战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6.张仪的连横政策说来简单,不外乎以利诱之,个个击破。先从邻国魏国入手,以土地诱其与秦国结盟,脱离合纵联盟,再用离间计,诱魏齐两国对赵国发动进攻夺其土地,完全粉碎了合纵国的军事联盟。六国联盟的初衷是为利,自然也能以利破之。仔细琢磨觉得很有意思,就拿魏国来说,难道他不知道秦国的目的是拆裂合纵联盟而从中获益么?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幸存下来的七雄之一的国家,魏国断不至于如此糊涂,但问题是,他无法拒绝秦国的诱惑。有了秦国拱手让出的七个城邦的土地和强大秦国在背后的支持,魏国的HP值瞬间会上升一个台阶,至少不用畏惧身后虎视眈眈的其他五国。
7.魏国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汪兆铭童鞋。汪被定义为汉奸的原因不外乎与日本勾结,卖国求荣,这点我觉得还真有点委屈,凡事都有两面,换个角度,某赤党还不是与苏俄勾肩搭背眉来眼去多年么。汪的伪政府牺牲东北三省换来暂时的和平和日本的武力支援,是很窝囊,但试想下,汪政府掌权的1937-1943年这几年间,二战战争上情势险峻,德国闪电式的攻击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意大利也随之对英法宣战,日本作为德意的同盟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当时美国苏联尚未宣战,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德意日的炮火下,根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汪和当年的魏国一样,软弱而委屈地选择了与虎谋皮,说与虎谋皮也有点委屈他,毕竟事实证明,对汪本人而言,虎不是白色,而是那只红色的,白色的不过也就是只白眼狼罢了。这哥们不小心站错了边,就遗臭千年了。相比起来,魏国还算比较幸运,至少他身后的狼没能一口吞掉他,倒是在十五年后,再次与他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合纵同盟。因为,虎的胃口变大了,再不抱团扎堆,全都要被吃掉啦。
8.十五年后魏楚韩赵燕五头狼,终于被秦国这头大老虎打得抑郁了,集合在一块准备拼死反抗,他们集结了五国联军,声势浩大进攻秦国边界函谷关。只可惜……这场规模宏大的武力秀,以华丽的独孤九剑式闪亮开场,却以怂蛋的屁股落地平沙落雁式收场。五国联军围关多日,却畏首畏尾不敢攻击,最后被秦国军队切断粮道,仓皇而逃。如果说之前的魏国在面对诱惑时的表现像个懦夫,那么这场不战而逃的战役里的战国五雄,全都是白痴笨蛋和傻逼。人家韦小宝带几个十几岁小毛孩把满清第一猛士鳌拜都撂倒了,你们这五个加起来都占当时中原版图的4/5了,居然当着秦国的面屁都不敢放一下就溜了!真是气得本大爷吹胡子瞪眼拍桌子~~~(为啥这么生气是想到另外一段历史,当年日本侵占中国广大国土,但岛国毕竟乃弹丸之地,人口不足兵力不继,因而所占领之处往往是几十个人甚至更少的人看守一个县城。一个县城的中国人数以万计,但面对着区区几十日本兵,竟无人反抗,任其凌辱。——这其中有些故事是我亲耳从外公处听得,作不得假。只得叹其可悲,怒其不争。)
9.上段的伐秦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87年,当时秦国昭襄王在任,以张仪为谋,白起为将,还有个有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助其修水利兴农业,可谓一时国力大炽。张仪前面提过,是鬼谷子高徒,谋略大师。至于白起童鞋么,擦一把汗地说,这家伙比常山赵子龙牛逼多了,他的外号居然是——“人屠”!!必须引用史记里片段说明此人彪悍:“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明年,攻魏,拔之…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长平一战里,白起率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令人叹为观止,白起被称为战神和杀神还真是丝毫不为过。
10.去考察了下,战国时期使用的武器及防具大多数是青铜练成,十分沉重。这似乎能部分解释为何战国时期的战争总会有极大的伤亡,武器的笨重极大影响军队的速度和机动性,因此战争时期的两军对垒多为近战,阵法和战略对战争的影响力远比不上后来的三国时期。近军作战在乎勇,这也要求将帅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魄。相比起来,三国的战役更重视谋略和排兵布阵的方法,其中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被认为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以计谋取胜。这类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战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白起若非效力于强大的秦国,恐怕难有这么辉煌的战绩了~~
上篇:战国史笔记1
===================
1.吴起死后的二十年,历史上两个神奇的人物碰面了,他们是秦国国君赢渠梁和卫国学者公孙鞅。前者是一代明君,后者是一代良臣,赢渠梁为壮大国力求才似渴,公孙鞅为找到舞台而摩拳擦掌,两人见面的具体时间地点不详,但用脚趾头想也能想象出大概是传说中的天雷地火地动山摇一见钟情干柴烈火,几番促膝长谈后,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在历史上拉开了帷幕。
2.我敬佩公孙鞅的一点是,他比任何人都要懂得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国家的权力体系随时随刻都会被颠覆或动摇,政令法令随时都会因为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当百姓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后,政令的执行力大大降低,权力的魔力开始消退,从金光闪闪的黄金牢笼变成腐朽残旧一推就倒的木头架子,由此更加刺激了权力的争夺和脆弱,并形成恶性循环的动荡。因此公孙鞅变法的第一步,就是两个字:“信任”。
3.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尤其在祖先崇拜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变法意味着对祖先的不尊重,也是对世袭制的皇权制度的不尊重,它必然会损害一个庞大的守旧的利益集团。伟大的勇士公孙鞅最后被车裂,死得悲惨壮烈,但是,他的名字必将刻在历史的书页上,永远发光,永远牛逼闪闪。
4.商鞅变法十九年后,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国力昌盛,武力财力皆雄厚,时不时吞并其他小国的封地,令诸小国敢怒不敢言。在这种情形下,苏秦提出了合纵的思想, 不妨看下当年的中原版图,秦国当时位于中原的最西部,战国时期的其他六雄在秦国的东面大致列成一条纵线。苏秦劝说各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当时战战兢兢的六国自然欣喜,很快,合纵盟约便形成了。
![]() |
战国形势图 |
5.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人才济济的战国时期,只要君主不那么昏庸混账,是天才总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出招的,一定就会有拆招的。天才的苏秦,也有一位毕生劲敌及好友——张仪。史记中记载两人都曾师从鬼谷子,且这两位天才可谓是惺惺相惜,知己知彼。张仪最初并不得志,曾投奔苏秦麾下,而苏秦太清楚张仪的才华,故意恶言相激,令其怒而奔秦国而去,成为秦的谋士,从而在战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6.张仪的连横政策说来简单,不外乎以利诱之,个个击破。先从邻国魏国入手,以土地诱其与秦国结盟,脱离合纵联盟,再用离间计,诱魏齐两国对赵国发动进攻夺其土地,完全粉碎了合纵国的军事联盟。六国联盟的初衷是为利,自然也能以利破之。仔细琢磨觉得很有意思,就拿魏国来说,难道他不知道秦国的目的是拆裂合纵联盟而从中获益么?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幸存下来的七雄之一的国家,魏国断不至于如此糊涂,但问题是,他无法拒绝秦国的诱惑。有了秦国拱手让出的七个城邦的土地和强大秦国在背后的支持,魏国的HP值瞬间会上升一个台阶,至少不用畏惧身后虎视眈眈的其他五国。
7.魏国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汪兆铭童鞋。汪被定义为汉奸的原因不外乎与日本勾结,卖国求荣,这点我觉得还真有点委屈,凡事都有两面,换个角度,某赤党还不是与苏俄勾肩搭背眉来眼去多年么。汪的伪政府牺牲东北三省换来暂时的和平和日本的武力支援,是很窝囊,但试想下,汪政府掌权的1937-1943年这几年间,二战战争上情势险峻,德国闪电式的攻击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意大利也随之对英法宣战,日本作为德意的同盟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当时美国苏联尚未宣战,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德意日的炮火下,根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汪和当年的魏国一样,软弱而委屈地选择了与虎谋皮,说与虎谋皮也有点委屈他,毕竟事实证明,对汪本人而言,虎不是白色,而是那只红色的,白色的不过也就是只白眼狼罢了。这哥们不小心站错了边,就遗臭千年了。相比起来,魏国还算比较幸运,至少他身后的狼没能一口吞掉他,倒是在十五年后,再次与他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合纵同盟。因为,虎的胃口变大了,再不抱团扎堆,全都要被吃掉啦。
8.十五年后魏楚韩赵燕五头狼,终于被秦国这头大老虎打得抑郁了,集合在一块准备拼死反抗,他们集结了五国联军,声势浩大进攻秦国边界函谷关。只可惜……这场规模宏大的武力秀,以华丽的独孤九剑式闪亮开场,却以怂蛋的屁股落地平沙落雁式收场。五国联军围关多日,却畏首畏尾不敢攻击,最后被秦国军队切断粮道,仓皇而逃。如果说之前的魏国在面对诱惑时的表现像个懦夫,那么这场不战而逃的战役里的战国五雄,全都是白痴笨蛋和傻逼。人家韦小宝带几个十几岁小毛孩把满清第一猛士鳌拜都撂倒了,你们这五个加起来都占当时中原版图的4/5了,居然当着秦国的面屁都不敢放一下就溜了!真是气得本大爷吹胡子瞪眼拍桌子~~~(为啥这么生气是想到另外一段历史,当年日本侵占中国广大国土,但岛国毕竟乃弹丸之地,人口不足兵力不继,因而所占领之处往往是几十个人甚至更少的人看守一个县城。一个县城的中国人数以万计,但面对着区区几十日本兵,竟无人反抗,任其凌辱。——这其中有些故事是我亲耳从外公处听得,作不得假。只得叹其可悲,怒其不争。)
9.上段的伐秦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87年,当时秦国昭襄王在任,以张仪为谋,白起为将,还有个有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助其修水利兴农业,可谓一时国力大炽。张仪前面提过,是鬼谷子高徒,谋略大师。至于白起童鞋么,擦一把汗地说,这家伙比常山赵子龙牛逼多了,他的外号居然是——“人屠”!!必须引用史记里片段说明此人彪悍:“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明年,攻魏,拔之…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长平一战里,白起率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令人叹为观止,白起被称为战神和杀神还真是丝毫不为过。
10.去考察了下,战国时期使用的武器及防具大多数是青铜练成,十分沉重。这似乎能部分解释为何战国时期的战争总会有极大的伤亡,武器的笨重极大影响军队的速度和机动性,因此战争时期的两军对垒多为近战,阵法和战略对战争的影响力远比不上后来的三国时期。近军作战在乎勇,这也要求将帅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魄。相比起来,三国的战役更重视谋略和排兵布阵的方法,其中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被认为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以计谋取胜。这类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战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白起若非效力于强大的秦国,恐怕难有这么辉煌的战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