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9回:亚瑟王圆桌骑士团,石中剑意象英雄观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4289回:亚瑟王圆桌骑士团,石中剑意象英雄观

《黃劍博采風追影》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英雄在传说中重生,奇观在演变中复兴)这本书。

历史原本是严肃而认真的,而神话是神秘莫测的,当历史遇上神话,那些我们未曾亲临的历史时代,就演化出了一种新的领域——意象领域。

意象是超越经验和逻辑推论的,类似形象却又超乎形象地天马行空,模糊了现实与想象,形象与意象之间的界限,历史与神话传说之间的意象领域,让人神秘莫测。
意象主义是在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届掀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倡诗歌应遵循意象的准确性,使用清晰精准的语言。意象主义者反对过多的涉及情感和技巧,而这些是在浪漫主义诗歌和维多利亚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这和他们同时代的乔治亚风格的诗人截然不同,乔治亚诗人提倡继承传统。

1914年到1917年许多后来并非在诗歌领域出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以意象主义的名义出版了大量诗集,主要收录在四册诗集中。意象主义强调回归到比较古典的风格,如表达的直观性,语言的间接性,主张尝试非传统的诗歌格式。他们认为物体就是物体,这种观点透露出当代前卫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后来的立体派。
这场文学运动由庞德发起,他和一起朋友认为十九世纪的诗歌都有以下的缺点:词汇堆砌、语言过时、重复累赘、格式复杂,尤其是传统的章节和音步。意象主义者倡导直接反映事物,诗韵应该由乐感。庞德以及他的跟随者认为应由意象产生情感,而不是作者告诉读者应该有何种感情。

1913年休姆、庞德和弗林特等在伦敦发表意象主义三点宣言,要求直接表现主客观事物,删除一切无助于“表现”的词语,以口语节奏代替传统格律。庞德曾把“意象”称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1914至1918年间在艾·洛威尔主持下出版了5卷《意象派诗选》,30年代又出过1卷。
属于这支流派的诗人还有英国的理查·奥尔丁顿、戴维·劳伦斯,美国的希尔达·杜利特尔、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他们着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一般用自由体写作短小篇章。据庞德等自称,他们曾受中国旧诗和日本俳句中运用意象方法的影响。这一流派对英美现代诗歌在采用口语、自由体和铸造意象方面颇有影响。

我看过《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之后,不得不佩服群众的创造性和对生活诗意的解释,其中有个体的英雄形象,兼具神性和人性。也有人物群体的骑士和吟游诗人等。有神奇的动物在人们的意象世界中大放异彩。还有伴随英雄出现的古代文化奇观,让人不可思议的建筑,用作者的话来说它们就是“通过人类的手艺使某种意义上属于上帝的美物降落在人世间。”不断激发中世纪人们的惊艳之感,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是年鉴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侧重研究中世纪,著有《圣路易》《试谈另一个中世纪》《历史与记忆》等。这本书也是作者在研究查阅诸多文献后,引起世人对中世纪那些历史文化的回忆,还那些传说中的英雄的“本来面目”,告诉我们那些奇观是如何地让人们遗忘又再次复兴,而又在一步步地演变,又以话剧、电影、动画等多种形式成为流光溢彩的传说。
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是亚瑟,因为他是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虚幻与历史之间,或许是某个人物原型塑造的,早已经成为传说中的人物。

亚瑟的出生就具有传奇色彩,他的父亲是不列颠一个国王尤瑟王。尤瑟王在法师梅林的帮助下让他爱慕的女人依格赖怀孕的。15岁的亚瑟就继位为王,并在战争中取得多次胜利,成为功勋卓著的战士,也是不列颠人的保护者。
具有神话色彩的是,亚瑟杀死了圣米歇尔山周围的恐怖巨人,征服了整个大不列颠,统治疆域辽阔。可是他还是在外出作战的时候,被他的外甥抢了王位。虽然亚瑟将篡位的外甥杀死,而自己也受伤很重,最后神秘地消失在阿瓦隆岛,生死不明。

亚瑟拥有战士、骑士和国王的身份,他的佩剑也是具有魔力的,能够杀死敌人和怪物、巨人,这种具有人格化的器物,也加深了亚瑟王的神秘感。再加上与亚瑟王具有紧密关系的神秘团体圆桌骑士的故事,给神话的创造增加了素材。
在《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这本书中,作者讲到亚瑟是中世纪多重价值观念的结合,这些价值观既有基督教的烙印,也表现出了世俗的价值观和世俗的英雄形象。

在书中,关于英雄的故事也不只是他的阳光正能量的一面,也有着他的阴暗面。作者毫不避讳地还原其形象,就是让我们明白,英雄不是全能的,也不是完美的,英雄也是一个人。
“亚瑟王传说”广为流传,并多部文学作品里都有记载。后来也会随着时间魅力减弱,但是又会在某个时代苏醒,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有吧亚瑟和圆桌骑士团作为电影的灵感来源,让传说再次演变,并更加丰满。电影让中世纪的英雄形象重新焕发了活力,以古喻今的故事被多次演变,也一直影响和震撼着我们。
在书中,不只是有亚瑟王一位英雄,还有半传说的人物查理曼和熙德。纯传说人物女教皇若安,绿林英雄罗宾汉等,还有仙女梅绿丝娜和法师梅林。他们的故事都扑朔迷离又精彩神奇。尤其是对其中四位风格迥异女英雄的故事颇费笔墨(嗨橘子花)。

亚瑟非常能体现中世纪英雄人物的特点,他们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虚幻与历史之间,早已成了传说中的人物。
亚瑟王是不列颠传说中的国王,也是凯尔特英雄谱中最受欢迎的圆桌骑士团(或译圆桌武士)的骑士首领,一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

中世纪作家,特别是法国作家(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等等),对亚瑟王的出生、他的骑士们的奇遇,以及他的骑士兰斯洛特爵士和亚瑟的王后桂妮薇儿的爱情,使国家走向毁灭之路等,都有不同的描述。依照传说,他在罗马帝国瓦解、罗马军队撤出不列颠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
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最初如何诞生、源自何处、实际活跃的舞台卡美洛的地理位置十分难以查考并有许多争议。

亚瑟王出现在早期混乱的不列颠历史书里,版本也有诸多争议,一些人提倡亚瑟王有可能不是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而是以诸多传说所塑造出来人物。
至于《石中剑》则由英国作家和诗人特伦斯·韩伯瑞·怀特所写的,据说描述的就是亚瑟王年轻时候所发生的故事;而圆桌骑士则是他继位之后,慢慢聚集在他身边的勇士,最后曾多达一百四十名;但其实总人数在不同的故事中有很大的差别,从十二名到三千名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妮薇儿王后的守护骑士兰斯洛特、亚瑟王的外甥高文和崔斯坦爵士、亚瑟王的私生子与终结者莫德雷德、追随亚瑟王到最后的贝德维尔等等。

亚瑟王的圆桌相对于能区分出首座、末座的方桌,由于圆桌并没有首尾之分,因此象征着亚瑟王与他的骑士是平等的存在。
亚瑟王传说的史实性一直被学者们所争论。有的学派认为亚瑟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亚瑟王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凯尔特神话中神灵的人格化。支持这种理论的学者,常常将它联系到威尔士语源学,他们提出,熊神在传说中被惯称为“Artos”或是“Artio”。

另一种观点认为,亚瑟是真实存在的人。虽然某些学说提出他是罗马,或者前罗马时代的人物,但依照大多数学说,并符合传统神话的集合,他是生活在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侵略者的罗马-不列颠领袖。因为英格兰原是西罗马帝国在西北外海的边陲省份未成国,但当西罗( 西罗马帝国)中央衰弱后,英国本地的亚瑟王就掘起,比如亚瑟王即众强之一且最强也
持这种观点中最著名的人物杰弗里·阿什(Geoffrey Ashe)和莱昂·弗勒里昂(Leon Fleuriot),主张将亚瑟确认为Riothamus——“Brettones之王”,一个在罗马皇帝安特米乌斯统治时期活跃的人物。不幸的是,Riothamus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影子一般的人物,而且学者们并不确定此人所领导的“Brettones”究竟是布立吞人还是布列塔尼人。他们中的其他人主张将亚瑟确认安布罗休斯·奥理安(Ambrosius Aurelianus),一位赢得了对抗撒克逊人的重要战役的罗马-不列颠战争领袖,但在传说中此人活跃的时间要多多少少比亚瑟来得早。由此,某些人主张亚瑟是AmbrosiusThus的副官,可能接替他成为领袖。

在爱尔兰的传说中,亚瑟王与其追随者圆桌骑士们的故事在西欧地区广为流传。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事迹,如亚瑟王智盗芬利亚首领芬恩·麦克库的猎犬,捕杀凶猛的公猪,杀死巨人、巫师与怪兽。作为群雄之首,他率领着众骑士们出生入死,挥戈天下,在这点上与芬恩·麦克库有许多的相同之处。537年,亚瑟王在与他的外甥莫德雷德交战时,二人都命丧于战场。

传说中的亚瑟是不列颠国王乌瑟王与康沃尔公爵之妻伊格赖因的私生子,在亚瑟一出生开始就被乌瑟王托付给魔法师梅林抚养,梅林便偷偷将襁褓中的亚瑟带离廷塔杰尔城堡,来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将亚瑟抚养成人。后来乌瑟王死后,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众臣趁机争权夺利,然后圆桌骑士要求梅林指点迷津,梅林说:伦敦有一块神秘的石头,有把神剑立在其中,若能从石头中拔出此剑者,那人就会是英格兰的国王。
后来骑士们便争相前往拔剑,但都无功而返。多年过后,一位骑士奉梅林之命保护亚瑟前往伦敦去观看一场比武大赛,当时,那骑士看得心痒难耐,跃跃欲试,却发现自己都没带佩剑,遂命亚瑟为他取一把剑来,亚瑟并未意识到石中剑的意义,一举将它从石头中拔出,交给在一旁膛目结舌的骑士,亚瑟因此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亚瑟在执晸初期,这位年轻的国王对梅林显露出强烈的依赖。一次决斗中,亚瑟王在违反骑士道的情况下拔剑而出,却因此让石中剑折断,不禁让他大惊失色。幸亏梅林及时出手相救,才解救手无寸铁的亚瑟。沮丧烦恼的国王在湖边四处游荡,突然发现闪闪发光的湖面上出现一只手臂擎着一柄宝剑缓缓升起,这便是传说中的湖中妖女赐给亚瑟王的王者之剑,使得亚瑟王又恢复往常的神勇。

他率领着众骑士抵抗外敌入侵,击退盎格鲁-撒克逊人。他锄强扶弱,行侠仗义,曾帮助苏格兰王国抵抗爱尔兰,他还率领配下的骑士统一英国,征战于整个欧洲大陆,甚至远征罗马。为了感谢亚瑟的鼎力相助,苏格兰国王将爱女桂妮薇儿许配给他,但桂妮薇儿深爱的却是英俊的兰斯洛特骑士,即使婚后仍然无法忘怀,之后两人秘密幽会,最终被亚瑟王发现后,兰斯洛特被迫逐出宫廷,远走法国布列塔尼。

后来亚瑟王追踪而至,成功捉拿兰斯洛特,并将他关押在布列塔尼的一个堡垒中。同时,亚瑟王的外甥莫德雷德因违背与亚瑟王的诺言,私自占领卡美洛王国,并在全城散播谣言说国王已战死,还企图霸占王后桂妮薇儿。亚瑟王闻讯后,并急忙赶回不列颠,召集众骑士,商议对策。在双方进行对策和谈时,有一条蛇悄悄爬到一位骑士身上,那骑士拔剑欲把蛇给斩断,于是印证着一场血腥的战争随之爆发。双方都在这场战斗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亚瑟王本人也身受致命的重伤,在两名骑士的搀扶下才离开战场。

亚瑟王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此时跟随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中只有贝德维尔一人幸存。亚瑟要求贝德维尔将王者之剑投入湖中,贝德维尔知道舍弃王者之剑即表示王将逝去;他两次去到湖边都未能下定决心,而回去向亚瑟王谎称剑已丢入湖中。但都因未能正确描述剑被湖中妖女收回的景象而被亚瑟识破。
第三次贝德维尔终于狠下心来将王者之剑投向湖心,这时湖中伸出女人的手接住剑柄,随后沉入湖中。听完贝德维尔回报所见后,亚瑟与世长辞。他的墓志铭为:“Hic jacet Arthurus Rex quondam Rexque futurus(永恒之王亚瑟长眠此处)。”更多关于亚瑟王传说的文献中讲述亚瑟王在卡姆兰战役之后身受重伤,随后出现三位神秘的妇人把亚瑟王扶上一艘黑色的小船,一同向阿瓦隆驶去,从此亚瑟王便永远地消失在人世间。

在其他的版本中,描述了莫德雷德其实是亚瑟王秘密的私生子,而梅林则预见了他将会终结亚瑟王的统治,因此梅林将可能是莫德雷德的五百婴儿放入船中流放入海,试图阻止预言;但莫德雷德却成为了五百婴儿中唯一的幸存者,并在成年后凭着出色的武艺和人格取得亚瑟王的信任加入圆桌武士。最终莫德雷德还是发现了他的身世与血仇,在亚瑟王前往法国征讨逃亡的兰斯洛特之际,游说当初孩子同样被强夺的贵族们一同反叛,使亚瑟的王国一分为二;最终莫德雷德与亚瑟王在卡姆兰之丘同归于尽,完成了梅林的预言。

现在的英国依然传说着,当不列颠陷入危机时,亚瑟王就会回归世间,以不列颠之王的身份拯救他的人民。
公元800年左右,威尔士的修士们撰写《布灵顿人的历史》,书中首次记载“亚瑟”这个名字,描述他领导威尔士人抵抗从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萨克森人。在十二世纪,透过蒙茅斯的杰弗里的文学作品而流行于欧洲。蒙茅斯的杰弗里所著《不列颠诸王史》中已略见雏形,包括亚瑟的身世、私生子莫桀(Mordred)叛乱,王后桂妮薇儿出轨,亚瑟死后至仙境阿瓦隆疗养等细节(但圆桌武士和兰斯洛特尚未出现)。

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撷取凯尔特传说中的幻想成分,加入圣杯的主题创作五部亚瑟王传奇、兰斯洛特、帕西法等圆桌武士的事迹成为重心,亚瑟王反而变成配角。魏斯、雷亚孟(Layamon)等人都曾写过有关圣杯(grail)的故事。英国作家马洛礼(Marlory, Sir Thomas, -1471)用英文写的《亚瑟之死》是最后一本中世纪关于亚瑟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散文体写成,马洛礼宣称译自一部法文作品,但确切书目至今仍不可考,应是编译整理自诸多相关文献,其中也包括英格兰的民间故事。维多利亚时期这个题材再度流行,重要的作品有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和特伦斯·韩伯瑞·怀特的《永恒之王》。

圆桌骑士也称圆桌武士,是中世纪大不列颠素材(英语:Matter of Britain)中亚瑟王朝廷内最高等的骑士,首先出现在诺曼诗人魏斯1155年所写的《不列颠传说(英语:Roman de Brutus of Britain Brut)》中。圆桌骑士的数量依版本而异,从12到150人不等,甚至更多。与有主次和对立关系的长条桌不同,圆桌代表与会者具有平等的权利。
在传说中,圆桌骑士听从亚瑟王的命令,以保卫王国和平为己任。15世纪的英国作家托马斯·马洛礼爵士将骑士条例描述为:

永不暴怒和谋杀,永不背叛,决不残忍,给予请求宽恕者以宽恕,总是给予女士以援助,永不胁迫女士,永不因为爱或言辞之利卷入争吵而战斗。。。
圆桌骑士的数量依版本而异,有些骑士出现在文献中的时期较晚,有些根据版本的不同而并非圆桌骑士。其中出现的时期最古老的三名圆桌骑士是贝德维尔、高文和凯爵士。

亚瑟王是很多电影和游戏的主角。
《亚瑟王:斗兽争霸》(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香港译《神剑亚瑟王》,台湾译《亚瑟:王者之剑》)是一部2017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合拍的史诗奇幻动作冒险片,由盖伊·里奇执导和监制,并与乔比·哈诺德和莱诺·威格拉姆共同编剧。电影题材取自英格兰传说人物亚瑟王。
由查理·汉纳姆饰演亚瑟王,其他演员包括裘德·洛、爱丝崔德·伯格斯·弗瑞斯贝、杰曼·翰苏、埃里克·巴纳与艾丹·吉伦。发行商华纳兄弟将《亚瑟王:斗兽争霸》定于2017年5月12日在美国上映。故事叙述年轻的亚瑟与伦蒂尼恩的船员们混在一起,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皇家血统,直到他碰上了王者之剑;因为剑的缘故,使得他下定决心加入革命。亚瑟必须利用自己的剑来集结人民并对抗杀害他父母和夺走王位的独裁者沃帝根。

2014年1月,华纳兄弟指定让盖伊·里奇执导新的《亞瑟王》电影,第一部的名称为《圆桌武士:亚瑟王》(Knights of the Roundtable: King Arthur),而莱诺·威格拉姆将作为监制、乔比·哈诺德被聘请撰写剧本。本片除了是六部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外,还计划于2017年2月17日上映。后来片名改为《亚瑟王:斗兽争霸》(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起初,伊德瑞斯·艾尔巴正在会谈饰演一位训练和指导亚瑟的梅林式人物。但艾巴并未参演,使得导演继续寻找其他演员。查理·汉纳姆被找来饰演主角亚瑟王。伊丽莎白·奥尔森则在会谈担任女主角。然而,9月18日,爱丝崔德·伯格斯·弗瑞斯贝加入饰演女主角桂妮薇儿。11月14日,裘德·洛确认参演,饰演与主角对立的反派。2015年2月11日,埃里克·巴纳签约饰演亚瑟王之父尤瑟王。而迈克尔·佩斯伯兰特则于2015年3月6日加入演出,饰演一名反派角色。
正式拍摄于2015年2月在温莎大公园开拍,后于2015年3月2日在威尔士取景拍摄。2015年3月10日,瑞奇以一张照片透露拍摄已经开始了一天。2015年4月,剧组陆续移至史诺多尼亚的特瑞凡峰、南特盖维奈特、贝德盖勒特和凯珀尔克里格取景。7月初,拍摄又在希尔代格、托里登海湾和阿普尔克罗斯等地进行。后来,剧组也在斯凯岛的奎朗及华纳兄弟利维斯登工作室进行制作。

电影原定2016年7月22日在美国上映,但于2015年12月21日时,宣布日期改为2017年2月17日,并和《移动迷宫3:死亡解药》共同竞争。2016年1月21日,华纳兄弟宣布,电影又延期至2017年3月24日。12月,美国上映日又延期至5月12日。
《亚瑟王:斗兽争霸》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烂番茄基于147条评论,新鲜度26%,平均得分4.6;反之,观众方的新鲜度则达80%。在Metacritic上,获得了41分。据CinemaScore调查,观众的反应在A+至F间落于“B+”,其中有56%的观众是35岁以下、59%的观众是男性。
在北美,《亚瑟王:斗兽争霸》与《抢救千金》共同上映和竞争;《亚瑟王:斗兽争霸》估计于首周末能从三千六百间戏院中获得2500万美元的票房。电影于美国周四晚上从三千两百间戏院中获得115万美元,周五则仅赚了530万美元,这使得该周末的预估值降低至1500万美元。首周末票房收入仅1470万美元,位居当周第三名。Deadline.com指出,由于电影的1.75亿美元的制作预算,再加上另外至少花费的1亿美元来宣传,使得该片注定会是个票房炸弹;
该网站引用了一位财务专家的分析,对于一系列原创IP而言,如果它一定要推出续集的话,《亚瑟王:斗兽争霸》应该以6000万到8000万美元间的预算来完成,华纳兄弟公司没必要为此花到1.75亿美元。对于此首周票房的失利,IndieWire称电影的失败是“历史性的”。《好莱坞报导》指出,本片造成的损失将会达约1.5亿美元。
《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是一部由华特迪士尼于1963年制作并发行的动画电影。它的上映日期是1963年12月25日(香港则于1964年5月28日上映),为第18部华特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虽然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公映,但大陆曾在CCTV6频道中曾经播放过大陆配音版本。

电影是改编自T·H·怀特(T. H. White)的同名小说:《永恒之王》(The Once and Future King,1938年-1958年)系列之一的《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1938年)。
叙述童年时期的亚瑟(Arthur),当时只是个打杂的小儿沃特;老魔法师梅林(Merlin)训练和教育他,跟随梅林历经不同的体验和冒险,还与坏女巫斗法。当华特不经意地拔起广场的石中剑,预言中的君主亚瑟王也就此出现。
不列颠之王身份的象征。剑身上有这样的铭文:“Whoso pulleth out this sword from this stone and anvil is duly born King of all England”—“凡能自石台上拔出此剑者,即为英格兰之王”。石中剑是选定王所用的“天命之剑”,和后来得到的王者之剑(Excalibur)不同,它只是作为象征王权的圣剑。亚瑟王后来在与King Pellinore交锋时折断了石中剑。
Jumbo Huang Notes: King Arthur (Welsh: Brenin Arthur, Cornish: Arthur Gernow, Breton: Roue Arzhur) was a legendary British leader who, according to medieval histories and romances, led the defence of Britain against Saxon invaders in the late 5th and early 6th centuries. The details of Arthur's story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olklore and literary invention, and modern historians generally agree that he is unhistorical. The spars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rthur is glea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the Annales Cambriae, the Historia Brittonum, and the writings of Gildas. Arthur's name also occurs in early poetic sources such as Y Gododdin.
Arthur is a central figure in the legends making up the Matter of Britain. The legendary Arthur developed as a figure of international interest largely through the popularity of Geoffrey of Monmouth's fanciful and imaginative 12th-century 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 In some Welsh and Breton tales and poems that date from before this work, Arthur appears either as a great warrior defending Britain from human and supernatural enemies or as a magical figure of folklore,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the Welsh otherworld Annwn. How much of Geoffrey's Historia (completed in 1138) was adapted from such earlier sources, rather than invented by Geoffrey himself, is unknown.
Although the themes, events and characters of the Arthurian legend varied widely from text to text, and there is no one canonical version, Geoffrey's version of events often serv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later stories. Geoffrey depicted Arthur as a king of Britain who defeated the Saxons and established a vast empire. Many elements and incidents that are now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rthurian story appear in Geoffrey's Historia, including Arthur's father Uther Pendragon, the magician Merlin, Arthur's wife Guinevere, the sword Excalibur, Arthur's conception at Tintagel, his final battle against Mordred at Camlann, and final rest in Av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