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被听到的《听见她说》
看《听见她说》第一个短片时我就想并写下了一点东西,然后不了了之。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写很多影评和博客日记,我放弃了自己的声音,因为我认定它们微不足道。今天重新打开草稿,我决心写完它,让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
《听见她说》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勇敢的项目,不单单在于她们说了什么,仅仅是在现在国内的环境中说出来,就已经是很大的勇气了。在这八周的观看体验中,我会被《魔镜》和《许愿》打动,与齐溪和杨紫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我会惊叹于 《失眠人的梦》的最后一幕,久久不能忘记白百合的角色拉上窗帘隔绝了自己。《重塑》里咏梅平静的叙述却带着力量,《云重传》里奚美娟淡淡地讲着故事,异常地有画面感,也弥散开淡淡哀伤。 《她和她的房间》里,郝蕾那么自然和松弛,刻画出一个被家暴折磨但仍然坚韧的女性,是我心中最佳。 《完美女孩》科幻而真实,杨幂阐述女工程师和她的对话的时,那种角色情绪的切换,在我闹钟激起的就是women support women。
《魔镜》&《时间表》&《重塑》:被定义的女性
或许观众并没有《魔镜》的独白中那么强烈的对容貌和美的焦虑与痛苦,但恐怕也多多少少有一些这里或那里不好看的自卑情绪,因为总有很多定义和标准要去满足才是一个好看的姑娘。
我从小就毛发重,长雀斑,是小学班上第一个戴眼镜的。虽然多数时候我并不在意,但很难说不会因为班上的小男生叫我四眼田鸡而感到自卑和沮丧,夏天也不像其他小女孩一样喜欢穿短裙甚至短袖,因为怕胳膊和腿上的汗毛被人看见,甚至男孩子都不会有这么重的体毛。
这些“缺点”至今都还跟随着我,但我也早已与它们和解:碍眼的毛发剃掉就好,头发多眉毛重也算是好事;需要打扮的时候,戴上隐形眼镜就好;雀斑留在脸上也没有不好看,胸小穿什么都很自在……
但对于女性的外貌,仅仅只有这些限制和标准吗?不是,还有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在八卦组常常可以看到帖子讨论美和美人,把人一点点拆解成零部件的标准:矮就不能是大美女,体重不能过100斤,要有高颅顶,要有直角肩,要有天鹅颈,甚至最近还有人发明了贴面耳的说法……不断地有人用这些标准来定义美,来创造焦虑,不符合标准的,即便是李嘉欣王祖贤也很遗憾。
我每每看到这些都觉得可笑,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们给很多人带来了焦虑,齐溪的角色就是很多试图达到所谓好容貌而焦虑的人。也如齐溪的独白所说,我们所要反对的不是这些审美的取向,而反对把它们作为定义,作为规范,作为标准,施加在女性的身上。讽刺的是,在观看这集短片的时候,弹幕里很多说女演员长相和皮肤不好的,即便这是一部反容貌焦虑和反定义的短片。
更多的定义,不仅施加在女性的容貌上,也成为条条框框加诸女性生活的其他方面。譬如到了什么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小孩,不这样的人就不对,《时间表》中的王智就在表达对年龄焦虑的不满和困惑,虽然我觉得这个短片拍/演得很尴尬。再譬如,你是女孩子,怎么能不做家务,以后嫁不出去。
《重塑》里咏梅的角色也曾是如此,小时候喜欢爬树,想学地质,可是父母会告诉她这不是女孩子该干的。于是她选择了女孩子应该学的东西,规矩地与“合适”的对象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然后在中年时被出轨。这种时候,你依然可以听到各种应该:你是通情达理的人,不可以撒泼;你有学历,要顾及体面,不可以哭闹;这把年纪了,不应该离婚……
Again,这里反对的并非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取向,你当然可以不喜欢爬树,想要结婚,喜欢孩子,通情达理选择原谅,但这些都不是应该的,不是一个女性的定义,不因为性别是女就必须如此。
这些短片通过独白说出了女性面对的这个问题,我很欣赏能说出来的姿态和勇气,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作为一个女性,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困惑,找到可以互相理解的群体,获得不被定义的自由和力量。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员,我能做的,就是不去把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定义施加在其他人身上,不去judge别人。如果再勇敢一点,我希望自己能更多地发声,替自己发声,也替被捂住口鼻的人发声。
《许愿》:爱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如果你的男朋友/老公出轨了,你要怎么做?如果你们有孩子,你要怎么做?
我常常在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说,肯定是要分手/离婚,但是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呢?谁也说不准,但我还是坚信和希望自己会分手/离婚。
《许愿》里的杨紫用她的台词和演技感染了我,小雨的母亲面对出轨的丈夫选择了大闹,也选择了把这种仇恨施放到自己和女儿身上,这都让我想起小时候小朋友们谈论的谁谁谁的爸妈,好像很多那个年代的女性都和小雨的母亲一样。我父母家有个街坊,他们的女儿跟我年龄差不多,但她有一个出轨了的父亲和一个宁愿在雨夜爬上长江大桥以死相逼也不接受离婚的母亲。那晚之后,她的父母并没有离婚,但父亲也不在家住了,母亲将所有的压力和不满都发泄在孩子身上。自己本是受到伤害的一方,但又将这种伤害以另一种方式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即便像小雨的父母一样选择了离婚,孩子也依然承受着父母某一方犯错所带来的惩罚。
你当然不能苛求一个受到了伤害的人,但因为父母的错误而被迁怒的孩子做错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小雨希望她的妈妈学会爱自己,这似乎是唯一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一个人爱自己,尊重自己和他人,在这个基础上,爱人也好,被爱的人伤害也好,是不是就不会造成《许愿》和街坊女儿那样的后果?
《失眠人的梦》:被他人和我忽视的我
在这个短片中,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幕:又是一个阳光的早晨,白百合的角色起床,拉上了卧室的窗帘,隔绝了被困在阳台想要出来的自己。
我年轻的时候怎么会承认生活的这种魔力呢?日复一日的差不多的生活,渐渐滋生的冷漠,不光是共同生活的人对自己,也是自己对他们,自己对自己。这大概又要回到我缺乏表达欲的问题上去了。我以前有个博客,写过很多文章,关于社会时事的,关于甜美爱情的,关于迷惘人生的。你可以说它们是一个年轻人的强说愁,但那个时候,我是在真实地、无所畏惧和保留地写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以前也有个豆瓣号,写过很多影评,发表过很多意见,也有很多人关注。你依然可以说这些东西全然微不足道,但那个时候,我珍惜并不惧发表自己的声音。
或许是在一日日的生活中学会了更加审慎,这样说不好,那样写是不是太没依据,索性不说不写倒也没有麻烦。可能是感受的阈值一点点提高,经常发生的事情会令人麻木,年轻时能激动一天的小事现在也激不起什么波澜,那有什么可写的呢。我也对自己拉上了窗帘,不再说话。
《云重传》:没道理的重男轻女
奚美娟淡淡地讲述云重的故事,她平静的叙述,却异常有画面感。或许像短片中把女儿、孙女完全就装扮成儿子、孙子这样极端的事例很难想象,但重男轻女的态度和行为本身就很极端,不是吗?为什么女性就比男性低一等呢?家族的手艺/财产,传男不传女,是因为做手艺打理财产要靠性器官吗?很多重男轻女的行为,根本经不起问,但却长久地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家庭和个体的行为中,多么可悲。
《她和她的房间》&《完美女孩》:我们不是可以被随意处置的东西
郝蕾的角色你可以说她懦弱,因为她被家暴却没有尝试逃脱;你也可以说她坚韧,因为在被家暴那么多次后,她依然保有对自己人生的一丝希望,并且最终在前夫的葬礼上笑出来,努力挣钱,即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在家暴者眼中,被家暴的女性和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物,可以随自己心情任意打骂。杨幂饰演的完美女孩更是这样一个可以随意处置的东西。你再好看,再全能,再完美,不过是造来与人取乐的,让人开心的,哪怕对方是个暴力分子。他们这样要求着女性,但从未将她们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她们只是服务于自己、可以任意凌虐和处置的东西。
但我们并不是这样的物体,我们是人。社会赋予人,赋予男人什么样的权利和尊重,那么女性也应有同样的权利和尊重。
这八个短片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譬如《时间表》就拍得特别尴尬,某些片段似乎只是在堆砌一些口号。但我仍然希望《听见她说》被更多人看到,女性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她们的声音不需要完美,只是需要被听到。
你又在摸鱼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exa Scan初体验 (2人喜欢)
- CKD猫护理笔记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