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关于二语学习者的构式习得 0111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一语、二语语料库对比分析看二语学习者的构式习得”,关键词为语言应用理论 usage-base approaches UBA ;构式 construction;语料库对比分析。主办单位为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讲人为靳洪刚老师。 以下是讲座笔记。 一、研究涉及的概念 UBA主要研究人们如何从语言使用(如输入、输出)的经验中学习语言。语言习得过程即是以构式为单位的使用、学习过程。构式反映了语言的不同方面(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不同层次(词、短语、成语、句式、程式、固定表达等)及不同单位(大小不一)。
面对数据库的语料,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那么只是一堆无规律的数据而已。因此,老师选择了UBA理论来处理语料,从构式习得研究(construction learning)的角度切入。UBA重视影响构式习得的认知心理因素,比如加工过程、使用频率、组合概率、学习策略。
二语构式习得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二语构式学习受到构式本身的影响,比如形与义匹配form meaning(即mapping,这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构式突显度salience,构式成分共现co-occurrence(构式成分的共现并不随机,存在规律;研究者通过统计与分析,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构式)。2.二语构式学习也受到学习者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者的一语系统,一语所形成的注意系统(learned attention),成人的语言系统、注意系统都会影响习得。 老师还提到了构式习得的三阶段(N. Ellie, 2012) ,包括固定语块构式使用,成分替换构式使用,创造性构式使用。formula, low scope pattern, creative construction。比如情态补语“V+得+补”结构中,前后的V和补语成分的替换过程,标志着学习者的习得阶段;学习者逐渐能够自由使用构式、范畴不断扩展,并与其他构式连接。 二、先前研究的缺失 老师列出了三点前期研究的不足。1 以语言应用为理论框架,注重认知隐性知识的汉语构式习得研究佷少。2 先前的习得研究多数是简单频率统计,描述性及错误分析,且无一致结论。(孙德鑫,2008;周小兵,2009;两位学者得出了相反结论。后者指出情态补语对于高级学习者而言也很难。)3 缺乏一语和二语的使用对比研究(是使用的对比研究,usage-based,而不是简单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包括认知因素的对比研究(使用频率、动词选择、形义匹配、共现规律)。
三、本次研究的重点 研究重点一:目标构式为汉语情态补语。大多数的语言教材、语言研究(特别是二语习得的角度)大多集中于情态补语的第一个功能:描述事物、动作、事件的状态与情状;而第二个功能(对过程导出的状态进行评断)、第三个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很少被研究。比如:事物:他汉字写得很漂亮。动作:她学得很努力。事件:我们谈得兴高采烈。这三种基础功能比较常见。但是对描述过程导出的方式状态、做出评断、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方面的语言功能很少被触及。
研究重点二:习得过程。情态补语的语言使用特点,包括使用频率分布和典型性动词的使用模式。老师认为,高频动词的使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构式的范畴。研究还要关注情态补语复杂性发展。包括共现规则(比如V+得+好)和形义匹配(即“研究重点一”提及的三个功能)。 四、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研究问题:一语与二语的构式使用差别。包括:1.一语与二语情态补语,表达使用的频率和分布模式是由存在差异。2.一语与二语情态补语的动词,特别是典型性动词的使用,有无不同。3.一语与二语情态补语复杂度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构式共现规则与形义匹配如何发展。(透过这三个问题,研究者还想追寻一个大问题:情态补语的习得顺序是否遵循了N.Ellis的习得三阶段?)
老师详细说明了整个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这里我仅记了四个关键点。研究方法一:书面语语料库数据来源——书面作文语料库。研究方法二:语言水平分组,根据ACTFEL的五个等级进行分组。(美国外语教师学会语言水平测试标准,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初、高级)研究方法三:数据库数据编码与统计。研究方法四:建立针对情态补语的构式复杂度量表。
三、结果与讨论 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通过客观的研究结果,理解研究者的讨论与观点,“不受短时记忆流失的影响“,所以把结果与讨论放在一起讲。
结果一:使用频率分布对比。研究者发现,即使二语学习者达到了高级高水平,其使用仍与母语者有较大不同。这一结果支持了周小兵(2009)的研究。但是!学习者的情态补语使用频率,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其构式获得与否,还涉及其他构式的使用经验(动词典型意义、形义匹配、成分共现等)。
结果二:动词选择(典型性词义掌握)。老师先问了在场的听众:“如果用情态补语的话,你会用哪些动词?”因为,研究发现,一语和二语动词使用在高低频率上有差别,初中级组在高级动词使用上存在特殊性,反映了U型的习得发展。
二语学习者的动词多数是高频动词,一语高低兼顾,但使用描述具体动作的低频动词更多。两组在高频典型动词选择上相对一致(变、吃、看等)。反映了二语学习者利用典型性动词,对构式使用规则进行抽象提取,典型意义动词的掌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建立构式范畴。
但是!二语学习者情态补语内动词量的局限性,动词典型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语言输入、语言使用积累。 结果三:复杂度分布。复杂度的标准:成分的共现(V部分与补语部分的共现)。比如:二语初中级水平的学习者用VO结构更多(我写字写得很慢),二语高级或一语者则是OV结构更多(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孩子生得少)。
因此,老师认为,有必要建立情态补语复杂度的量表,提供“共现规律”与“形义匹配”这两个认知因素的信息。动补短语的共现规律,以OV共现为例,一语偏向OV,二语大多使用VO,到了高级“转成”了OV。老师想到了“重构过程”(Gass,2007)。
情态补语重构的三步:1意识差距:VO v.s OV;2重构句式:从VO到OV;3习得完成:从错误与表达量的维度来衡量习得的完成。 还有形义匹配的问题。二语初中级水平、高级中的初级水平的学习者,主要为低度复杂度:太、非常、特别、最、越来越、一天比一天。二语高级即一语者:成语、动词短语、句子(打扫得一尘不染、长得很像外国人、风吹得人站不住脚)。还有“双重构式”,比如“使”“将”“把”字句。
从形义匹配的角度存在以下问题:二语初、中级的匹配,主要从词汇匹配,限于具体语义;使用简单的词汇与语块描述。二语高级者:采用词汇+句法匹配,比如双重构式的使用;增加了具有抽象判断性、具有感情色彩的语义的补语。
四、结论:
二语习得启示:习得顺序、U型发展。看似高级的使用本质上是“语块构式的使用”。语块构式的使用+替换填空构式使用+创造性构式使用=二语构式习得顺序。构式习得中的保守使用阶段:典型的课堂教学导出的保守使用倾向。(Goldberg&Boys, 2015) 今后的汉语构式习得研究的启示:显性构式规则与隐性概论统计知识,使用频率、复杂度、动词类型、动补共现、形义匹配的习得发展,特别是语义的习得发展。研究应从三个构式习得阶段入手,分析习得过程,重视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与过渡、构式的U型发展与保守阶段。
教学启示:1成人情态补语的学习,包括隐性的概率统计,以及显性规则的学习;规则讲解与规律练习相结合。2构式的“形”的发展或许是有限的,但是语义的发展是逐步深入、复杂化的。初、中、高要有区别,持续进行;对于复杂语义而言,需要设防避免学习者保守使用。3初级语块习得是“必经之路”。同时,学习的中后期,要注意替换练习的系统性和多样性。
五、问答环节 构式与语块的关系?
构式与语块存在类似,但本质是不同的概念。构式有些是语块,有些不是。语音的块状结构也算是语块,不同单位的组成就是语块。而构式既有组合的,也有未组合的。构式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在语言教学的角度与语块存在相通的地方。(构式-语块分析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