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虽寒风刺骨,但迎接我们的还有书香,花香。

2020年的4月25日,我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仅写下评价:“虽是1948年出版的书籍,但在2020年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读透,还需隔段时间再读。”


没想到当时写的再读已是2021年的1月,且是借着钱老师在嘉兴图书馆领读《乡土中国》,书友们又一众发表了见解和感想,于是乎,自己也仿佛得了一些经验似的,说道说道。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乡土,我理解的乡土是一方水土的民俗、风物,几千年来中国继承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以及中国底子里与土地根深蒂固的联系,就好像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里,我们还是乐于到大自然到山水中去寻找真我,去体验快乐。所以说,乡土中国,也可以称作为乡土嘉兴,乡土家庭,每个人都是乡土中国的缩影。
这里的乡土决不是一种土气,而是父母对子女,社会对家庭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东西,尽管有遗失、有去其糟粕之处,但多数还是保留了下来,尤其是骨子里的带出来的东西,在不经意之间体现在行为准则和家庭生活中。
比如说,小的时候,姥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明明受毒害的是外婆本人,可是到外婆自己生下孩子,她依旧继承这一思想,正如鲁迅所言“因为将来的运命,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到我母亲这一代,已全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母亲反而认为女儿好,是贴心的小棉袄。不过母亲虽然没有遗传到外婆的观念,性格却与外婆极其相似,多顾虑多疑心,将心完完全全地放在子女身上,对自己显然就很疏忽了。我很怕外婆的悲惨命运再一次映现,因此一再劝慰母亲,一定要宽心,要看开。只是不知这样的劝慰能起到多久的作用。
男女的关系,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是经久不息的讨论话题,生育、家务、事业种种如是,我虽未真正进入婚姻、进入家庭,却深感婚姻如这人情社会的关系一般,难以摆脱,我们都厌倦找关系、开后门的人,可事情轮到自己身上,总不免想要找个熟悉的人打个招呼,这样处理事情处理得快一点好一点,人情社会,这当然管用;另一点则是,人们会想既然小小的自我难以改变这人情世故的现状,难以求得公平,那么我也不愿秉持这公平原则了,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我有捷径而不走捷径,而不仅仅是我没捷径我只能公平竞争。
婚姻内部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评判在一个家庭中两个人的地位轻重,从经济,从生育抚养子女付出的多少、从做家务上,几乎都很难判定两个人的平等,因为生来父母、社会就告诉我们说,男女有别,包括生理上的区别,精神侧重领域的不同。为此,中国的女性在家庭中苦苦挣扎了那么多年,才换来一些些的改变,那就是彼此都开始为家庭付出一些,彼此也都需要事业的成就感。
除却观念上的影响,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习俗也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儿时拔下的牙,上面一排换下的扔树下,下面一排的便扔屋顶上,这样牙齿才能长得齐整;睡觉的时候,腿不能支着睡,不然会承了悲苦的命运;年纪大了不能搬家,搬家的话容易生病去世。结婚的时候,新娘要跨火盆,表示将一切晦气都烧了;酒席是一定要办的,不办父母便觉得没有脸面。这许许多多,真真假假,有用的没用的,都被身后几双无形的大手推动着,这大手里包含着对方的父母、亲戚,传统,也包含着自己父母的要求,社会的评价、自我的认可……等等,将来结了婚,势必有更多的习俗出现,因为这是从一个家庭向两个家庭转变的过程,人不自觉地习惯、接受、忍耐,因为人始终无法脱离社会,无法摆脱嫡亲血缘,你的观点仅仅是你的观点,仅运用于自身,而无法扩展到整个家庭,整个集体。
我只盼望这中国的好的礼仪维持着,坏的礼教消失掉。每个人与这土地的联结越来越深,故土在,乡愁在,人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