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之感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初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作者是贾平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不太符合贾平凹的风格,难道是为了迎合时代的需求?带着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 准确的来讲,这是一本散文集,集合了许多近现代文人墨客关于生死离别这一题材的文章,大多是关乎于死别,低诉着对亲人、爱人、友人的怀念。
这是一本有关于情,有关于爱的故事的书,每一段都是那么的令人感触,为之动容。很怀念那个写书信的年代,人们会为了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而开心很久,也会认真的回复对方的信件,很珍惜每一次的约定,准时赴约,不像现在出门前五分钟都有可能收到对方临时有事不来的消息。那时的人们也很珍惜彼此的联系方式,生怕搬家弄丢了彼此之间的联络。现在我们有了电话、微信以及很多很多的社交软件,人与人的交流可无障碍的跨越时空,非常方便,可也因为这种方便让人们之前的约定变得一文不值,可随时取消,甚至是没有告知的单方面取消。还记得初中那会儿我做了几个月的邮差,每周都在帮我姐和她朋友传递信件,这周带过去,下周再带回来一封,也不知道她们现在是否还像过去联络的那么频繁。
从前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但人和人的距离很近,说见面就见面(指准时赴约);现在通讯、交通都很快,简讯一秒钟可以发到对方的手机上,从上海到北京高铁3个半小时可以抵达,可见面却总得等到下次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关系和事都是有成本的,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段关系是那么的珍贵。那时候的人们,比现在笨拙,不懂那么多套路,却比现在深情。
也许有些人看到“葬礼”,会觉得这本书过于沉重与伤感,忌讳谈生死离别,认为这是一件很伤感、悲观的事情。随着年岁增长,我们都渐渐明白这个世界难免有分离,没有人能永远的陪着你,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陪你走一程,很多你以为的暂别,一不小心都成了永别。因此要学会告别,好好地告别。我不喜欢不告而别,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对方无法接受,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希望能够早点知道,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再做点事情,一起吃顿饭、握握手,一起晒晒太阳。我觉得只有直面生死和离别,才能更好的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因为死是必经之路,人生的终点站。对于自己,我会把每天都当最后一天活,因为活不过明天,所以尽可能把想做的事在今天做完,多做一件赚一件,而不是等到真正死亡来临时,在弥留之际后悔还有那么多事都没做。
自古别离多伤感,我喜欢看这类的文章与书籍,倒不是因为悲观厌世,而是因为这类文章能让我学会珍惜,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每一次机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总结,减少些许遗憾。我想做一个可以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的一生的人,这一生,有阳光,有雨露,有温暖,有欢笑,有情有爱,还有你,这便足够了。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