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所缺失的半壁山河:医学生社会医学教育
去年春天,和朋友们做了面向医务工作者的公卫课程,传播度和影响力都还可以,项目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弥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的裂痕,让更多医务工作者能掌握必要的公卫知识。
后来6月份从哈佛公卫的社医项目毕业回国,感觉国内关注社会医学的医生还是太少,就临时拉了个名为“Health And Society”的微信群,也做了个活跃时间没多久的公众号——脉络(后来太忙就没能长期运营下去实在抱歉!),希望能认识更多对社会医学感兴趣的医务工作者朋友,不过后来群成员数上到了两百多,可是群里的医生朋友还是非常少,就觉得可能国内关注社会医学的医生确实真的比较少了。
然而,从很久以前我就觉得,社会医学也算是医学的半壁江山,可是在国内临床医学教育体系里却只看到生物医学,很少能看到社会医学的影子了,其实一百年年民国时候很多医生都很有社会理想,包括鲁迅、孙中山这些弃医从文从政的人,也不能不说是在践行社会医学“往上游去”的理想。可是,如今在国内医学生医生圈子里,能够认识到健康问题的上游影响因素,并且想要去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却也是难能可贵了。
这实在是和国外形成了很大反差,在美国读公卫的时候,项目里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医学生医生,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医生朋友,他们有的关注种族主义对于医疗公平性的影响,有的关注性别暴力问题对于女性健康的影响,有的关注全球健康中的医疗服务递送问题,多多少少都想走出自己的诊室,或者是联结自己的诊室与外面的社会,不满足于单纯解决下游问题,而是想要打通健康问题的上下游,促成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进而真的去落实所谓的“大健康观”,这种“大健康观”就是认识到个体健康是受到更宏观的政治、社会、历史、环境、行为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的,健康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脉络的,去脉络化的医学是狭隘的,只有看到那些更上游的因素并解决之,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群层面的疾病预防与健康促成。
但国内从本科生医学教育阶段起,就缺失了这些宏观视角,比较狭隘地掉入了唯生物医学论与唯技术进步论的陷阱里,也因此失去了更多与公共卫生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部门之间的对话合作机会,也失去了更多从宏观视角上去重思健康与医疗问题的机会。
医生如果缺乏宏观视角,就会出现许多与公卫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矛盾,大家也都看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从而加深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这对于实现大健康观来说是很可惜的。
所以,今年过了元旦,就一直想着说,或许可以在去年做医生公卫教育的经验基础之上,再做做社会医学教育,不过这次主要想针对医学生,让未来的医生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早期就接触到更多有关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内容,除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掌握许多问题解决方法,既包括研究的(质性、量性、行动研究、参与式研究等等),也包括行动的(项目设计方法、项目评估方法、质量改进方法、倡导与传播等等),能够切实成为大健康的行动者。
国外这样的教育项目有一些,辛谊翻译过UC的一个项目,在这里,是培养医学生的结构胜任力(structural competency)的,不过国内还是很少。
我们大概想了想,这样的课程在设计上需要有几个原则性的理念:(1)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强调对于弱势群体健康与医疗问题的认识;(2)需要强调知行合一——所谓的“praxis”,能有研究,也有行动;(3)方法上是折衷主义的,不唯量性,也不唯质性;(4)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有课堂教学,有讨论,有实地调研,有小组项目,有自我反思,有艺术实践;(5)强调批判性与自反性,对于权力知识关系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6)然后就是可以分专题,讲述比如性别与健康、贫穷与健康、教育与健康等等问题;(7)既要请研究者,也要请社会领域的行动者,提供研究与行动的两重视角。
不过,还不确定能从哪里找到课程经费(很多想法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资方而黄掉了),所以这个帖子也算是请教贴了,请各位网友支支招,哪里或者有谁会资助这样的教育项目的。
或者,如果网友里有高校老师或者医生对于这个针对医学生的社会医学教育的想法有兴趣的,也很高兴能认识认识,一起想想这个项目的设计与推进。
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haoyao@vip.163.com
蓟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AI上瘾的人,无法回到真实世界 (25人喜欢)
- 社交媒体应该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负责吗? (29人喜欢)
- 心智障碍 (4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