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已是曲中人——2021-01-08
周末永远是令人懈怠的日子,秘书们都不在,我煮了一壶老陈皮,整个办公室泛着淡淡的怡人清香。趁此难得的空闲,不如再来摸个鱼吧。
今天还是想说说陆游与唐琬。上次的拼盘版梦断香销四十年,我站在台侧看完了沈园题壁,所幸后来被领导带到观众席,近距离看了大半场的残夜泣笺以及一整场的再进沈园。虽然过程有些儿波折,可当晚某种游走交错于现实与故事之间的氛围,莫名戳中了我的软肋。台上演得极之动情,害我结束后心情激荡了蛮久才溜过去蹭了个合影。
前几晚我断断续续地在B站上看完了坤哥和王戈丹合演的梦断香销四十年的全剧,估计这也是10年左右的作品。虽然看视频和看现场的性质和感受非常不一样,总算是对这个戏有了更完整具体的认知。
原来这个戏竟是如此地,嗯,质朴。第一场鸾凤分飞,讲的是陆母厌弃唐琬,不顾陆游的哀求硬生生地逼媳出家;第二场怨笛双吹,讲的是赵士程救下了投水的唐琬,随后唐琬另嫁陆游另娶,双洞房之夜四人心情纠结复杂;第三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沈园题壁;第四场残夜泣笺,也就是唐琬临终;第五场再进沈园,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据说第三场第四场之间,最完整的老版本还会有一折剑阁悲鸣,讲的是陆游随军效力,正在万众齐心预备北伐之际,却接到了收兵的诏书,一如扬子江心断缆崩舟,从此鬓先秋泪空流尘暗旧貂裘,可惜这个版本没有演。
看完后我第一个真实的想法是,20年前,哪怕是10年前让我看这个戏,我大概率都不会很喜欢。客观来讲,粤剧版的梦断香销很难演得出彩,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严重受到剧本和人物定位的局限。台上演的是一个传统的被封建礼教葬送的爱情故事,两位主人公都属于克己复礼的典型人物:陆游追求忠孝两全,虽然与妻子情深爱笃,但估计他心中排在前面的更是忠于国孝于亲。当母亲要逼走唐琬,他没有办法,母亲要他另娶淑妇,他也只能遵从,沈园重逢,他刚刚痛彻心扉地题完诗壁,可一转头接到军书就兴冲冲地跑了;四十年后再进沈园,他椎心泣血,说的却是北伐之心未死,还不能追随挚爱于泉下,但盼来生重续前缘,到底还是是传统士大夫的心态。
唐琬更加软弱得令人扼腕,不被做姑母兼婆婆的长辈所喜,这姑娘大概一丁点儿为自己抗争的念头都是没有产过的。她没想过请亲朋好友来说合,没想过先避一时风头再跟陆游从长计议,就这么一点争取都没有地,径直走上了不算漫长的绝路。
所以,我以前可能不会喜欢这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传统老戏跟现代观众之间有着非常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的价值观其实是不太契合的,这种不合与对错无关,只是现代观众会不自觉地纠结某些牺牲今天看来是否真的必要,是否真的无法避免。
这里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国内的年轻观众(含众多非江浙籍人士)会那么喜爱越剧版的陆游与唐琬。除了茅威涛当年在台上的气场强大形象几近完美之外,更因为那个剧本其实被精心地雕琢升华过。我们看得到陆游为了唐琬做出的种种争取:他请来了岳父想要说服顽固的母亲,他在妻子被赶走后偷偷将病弱的唐琬安置在小红楼内安慰照顾,他在前往福州从军之前,给妻子留下书信恳请她保重身体一定要再等他三年……
我们更看得到唐琬的闪光之处,老实说这个剧本里的唐琬形象可能比陆游立得更稳更好,她跟陆游有着精神上的真正共鸣,并不是传统戏曲中那种以夫为天的菟丝花,她离开陆家是不愿意看到陆母与所有亲人决裂,她改嫁陆士程是因为发现陆母篡改了陆游给她的书信知道此生终究重圆无望,不忍心再耽误陆游的人生,她最后一次在沈园见到陆游的时候,一句话都没有,只把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默默咽了下去。这个唐琬是真正有着独立人格的女子,最后选择为了挚爱之人牺牲一切。——这样的一对小夫妻,怎会不让人怜爱?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而在撕碎的过程中,如果你越能看得出抗争的努力,哪怕最后留给你的仍然只有无法挽回的痛楚,你也会越发地觉得这种悲剧震撼人心,这就是台上与台下最好的共情。越剧版的陆唐,演出了一种诗意化的抗争;而粤剧版的梦断香销四十年则写满了吞声忍泪的、逆来顺受的无奈无力与无助,这样的戏,当你处于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年龄时,往往是看不懂或者看不习惯的,更遑论跟着台上人一起默然接受了去。
但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有过一定的阅历,经历过足够多的世事无常悲欢离合之后,你很可能忽然就听懂了台上的曲词,理解了另一种真实的悲凉。所以,看完涌上我心头第二个真实不过的想法就成了:不过这戏细品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啥时候深粤能排期重演一次呢?
在聊这一版的梦断香销之前,首先耿直而冒昧地吐个大槽:我非常遗憾坤哥身边少了一位能跟他真正称得上珠联璧合的好搭档。
从我目前接触过的不太多的音像资料来看,他应该跟很多花旦都有过合作,香港的名伶们大多为临时组合,国内有几位时间不短,但好像还称不上互相成就的默契深厚。原以为他和苏春梅的戏应该比较靠谱,可那么几出戏的录像,看多几回又觉得似乎好像还是感情不够深。跟他对戏对得好的,多半在台上显得(或者实际上的确)比他成熟,比如麦玉清陈韵红,姐弟恋味道呼之欲出。跟他算得上才貌相当的,又只是偶然才合作个折子戏,比如我还蛮喜欢的蒋文端。再小一些的就可能有些年龄差了,——阿榕跟我说深粤花旦里当数谭兰燕戏最好最有灵气,但愿新年里她重返舞台后能够看几场好戏吧。
站在欣赏戏的角度来说,即使我一般都会对台上某一位演员格外有好感,但内心期待的始终是台上能够呈现如明珠美玉交相辉映的协调美好。我非常喜欢看高手对戏过招,因为深情会有回应,激情会有共鸣,细节处能体现强与弱的更替互换,彼此是互相补圆又互相促进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另一种戏曲最高级别的水磨功夫。少了优秀的对手,角色往往是孤独的,演戏的人想必也是寂寞的。
这一出梦断香销,单从看视频的感觉来说,王戈丹实在不是我欣赏喜欢的风格,作为花旦,她的阳刚气太浓,似乎欠了点招人爱怜的柔美动人。另外,虽说我很不应该沿用京剧或越剧的标准来评价粤剧花旦的身段和气质,但王大小姐的表演,似乎也有点,嗯,不够流畅细腻,有些行腔动作,时不时会顿在一个奇怪的点上,显得有些断断续续毛毛糙糙的。我有时候会忍不住联想到舞台上的黄香莲,资深歌仔戏迷们应该立刻就知道我在说啥了……
带着点遗憾来看这个戏,第一场的鸾凤分飞,就剧情而言非常不讨好。陆母是极其不讲道理的昏聩老妇(这种恶婆婆的形象粤剧舞台上还蛮多见的),唐琬苦着脸儿完全无法招架,就剩下昂着头跪和哭了。陆游中段才上来,我觉得这里坤哥演得温和中略有点偏老气了,好吧,是无奈认命的中年气。抓头,其实这会儿的陆游应该还不至如此软糯,毕竟戏中设定他是个志向高远、文武兼修的青年世家之子,应该更挺拔刚劲些好。面对母亲时应该是尊敬大于畏惧,得知母亲要让自己休妻的无理要求时,我总觉得还是可以有一两个来回的激烈抗争,现在就有点像见了母亲就竖白旗全然溃败的意思。不过我猜测这种固化的感觉可能跟宗师演出时的心态和年龄都有关系,有些沧桑感很可能不单纯属于剧中人物,估计是很难再做改动的了。
不过如果我提议坤哥尽量避免戴帽翅偏细小的帽子,尽量避免穿白色绣花的戏服特别是这种白加绿的突兀配色,因为这些跟他的气质实在不太契合,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虽然第一场开局有点晦涩,第二场怨笛双吹却十分顽强地搬回来一局,跳过前面的赵大官人救美,双洞房的设定其实颇为精巧。视频中的舞台不大,四个人转动起来,隔着时空呼应,视觉效果颇为饱满。这场就像各剧种的骨子老戏一般,缓缓地演慢慢地悲伤。可惜镜头多顾着拍全景群戏,单人特写少得出奇,我看不太清台上人的神情,只能凭各自声音中的凄惶去体会角色的心情。很喜欢听那句“她孤清清我意茫茫,凤烛照牙床,添我彷徨”,其实这晚洞房中的四个人心中充斥都是欲诉无从诉的孤清茫然,喜庆的红烛映射出无穷无尽的哀怨,让台上台下的人似乎都要溺毙其中。我原本还想挣扎着批评陆游一句没原则,然而想到此时此刻的处境,倘若他真对无辜的春娥冰霜面向了,岂不是更添一份薄幸?故而也只好收起了指责的立场。
第三场沈园题壁永远是最高潮的戏肉部分,这次终于看到了完整的演出版本,前面有邓哥夫妻的插科打诨,后面有陆游题壁之后的接军书离开以及唐琬读完钗头凤后晕倒的情节。这场坤哥的颜值忽然又拔高了一个台阶,大约是帽翅换了风格,更称他的脸型,比前两场都显得年轻明朗。他唱得年轻,台上众人的配合远胜于临时组队的生涩,陆游对唐琬的怜惜也格外动人。然而我大概已经先入为主了,始终还是更喜欢当日在一片兵荒马乱人声嘈杂中缓缓走出的陆大官人,亦衷心感谢导演的大刀阔斧,让整折戏停在了最情深意切的一刻。虽然我知道这场戏原本不会也不应该演得这么纯情唯美,就当是非常意外地收获了一场不可复制的仲夏夜之梦。
另外这场完整版看下来,我反而有了个小小的遗憾。如果深粤现在的演出版本跟视频中是一模一样的话,那我非常希望下次再演完整版的时候,陆游在下场之前可以略加多一点儿迟疑和留恋。虽然这不是一场纯粹的爱情戏,陆游也不会纯粹为唐琬而活,但这一点细节,可以代表剧中人心头那一点不可再燎原但永会不泯灭的光芒。
第四场的残夜泣笺请原谅我不忍提起。——最后一场的再进沈园是当之无愧的豹尾,但也请原谅我不忍再细说,当然这个不忍跟第四场的不忍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了。我始终不能忘怀现场版陆游面上的泪痕,还是留着再看一回现场后再来收拾心情续书罢。
总而言之,梦断香销四十年是一出沉重凄凉却又细致考究的作品。坤哥好像说过这戏让他真正领略到了演文场戏的微妙,我觉得非常能理解他的感受。这戏有着无法消除的历史槽点,人物性格也可能不怎么很讨喜,但剧情的铺排张弛度,曲词唱腔都是一等一的好。若台上人演得动心动情,这戏就非常值得每一位爱戏曲爱生活的朋友细细欣赏。不用担心南北方言的巨大差距,也别急着批判封建糟粕的残忍无情,且从细微处欣赏某种传统的美好。——虽然它是含蓄而隐忍的,是怆然而自苦的,可在我们心中,某些珍贵的东西永远都能找到最真切的共鸣。
初闻未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