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音音《南极绝恋》:一部关于爱与坚守的颂歌


《南极绝恋》犹如一部关于爱与坚守的颂歌,歌颂着吴富春,歌颂着荆如意,还歌颂着世间每一位心怀真爱,尊重生命,心性善良的人。
讲述了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和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因坠机而相遇,两个毫无共同语言的男女在南极腹地无人区冒险生存75天。
在酷寒、没有物质供应、随处都是绝境的环境中,彼此互相支撑、鼓励,吴富春在经历山崩地裂严寒饥饿无数次迷路之后找到了极光站,同时收获了爱情的故事。
庄子认为,相知相爱的俩人应做到的最高境界是相忘于江湖,放弃曾经的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从而求得内心真正的自由,这便是无为之境。

可我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濡以沫,即使身临绝境也能不忘彼此,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对方创造哪怕一丝的希望,这虽然有为,可却应有为而显真实、伟大。
小说里,当小站中粮尽油枯时,健全的吴富春并没有撇下残疾的荆如意自寻出路,而是继续默默地充当她的守护神,默默地爱上她。
吴富春回想起庄子的那句“相如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时,他对荆如意说:“庄子那句话说反了,因该是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
荆如意心里理想的男人原本是“高穷帅”,浪漫淡薄有气质,但当她与吴富春这个在她看来低俗毫无文化素养的男人同甘共苦时,她渐渐明白什么才是她内心的真爱。真爱,有时候不是彼此性格相投,爱好相似,而是在面对困难时不离不弃,为爱坚守,至死不渝。
一位庸俗、爱财,另一位博学、纯洁。一位是现实主义,另一位是理想主义。两个看上去八竿子完全打不着的人,就在这场意外事故中,彼此从相互嫌弃,到相互扶持,从相互不解到相互怜爱,并在几乎不可能活下来的南国极地顽强生存,在一次又一次极尽危险的情况下存活。

有人说这是奇迹,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南极女神,女神于是破例给他们开了一条生路。也有人说这是人在极度危险时所爆发出的潜力,一种出于求生的潜力。但不管是奇迹还是潜力,不可否认两人都是凭借自己的毅力,心怀生命可贵、值得尊重的精神在南极苦寒之地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这句诗回响在小说中,夏花是旺盛生命的象征,生如夏花,活着就要灿烂,并且要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死如秋叶,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返归,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逝去,像秋叶般悄然,不必感到悲哀和畏惧。
面对坠机失事,吴富春在翻越6座雪上找到小站后,没有对腿骨折的荆如意置之不理,他重翻这6座山背起她再做翻越,6座山,吴富春在南极翻越了三次。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在吴富春的双脚下做了最好的贯彻。
小说结尾,荆如意选择了面朝大海,仰望极光。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她没有喧嚣,而是淡然,在海天之下静静地等待死神莅临。他们二人的行为,正是对泰戈尔这句诗的完美诠释。
作者吴有音在我看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中国第27、28次南极科考队员,他以自己亲赴南极后所获得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写下本小说,更增加了小说的情感真实度。
在小说的后记里吴有音写下的这段文字令我感动:因为我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而我只写真善美的故事,这是我的傲骨,也是我的气节。因为丑恶的东西那么多,而我应该像个战士般,以蚍蜉之力,凭书生意气,怀天真之心,借这片纯净的死生之地,写一段大悲大喜的人性大美。

先秦诸子里,儒有二贤,一为孟二为荀。孟以为人性本善,荀以为人性本恶。我更支持前者,作者吴有音亦是如此。 在他的作品《南极绝恋》中“性本善”观念也被很好的融入。有谁会想到,一个相当现实、眼里只有钱、满嘴“你大爷的”的人,会为一个原本素不相干的残疾人日日夜夜端屎盆子,每日每夜照顾她的起居。又有谁能想到,还是他,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收养一只很可能会拖累他们的小企鹅。只因内心挥之不去的善良本性,在绝境中被放大了。
心怀真爱,尊重生命,心性善良,以此开篇,又以此作结。愿以己身,守护这十二个字。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南极洲的“小生灵们” 活了这么多年,总结出一个道理:你付出,就会有收获;你夺取,就会有失去。
世间万物,能量守恒,始终遵循这一亘古不变的法则。 所以才有哲人说:舍得,有舍才有得! 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破坏了森林,破坏了河流,破坏了农田,破坏了海洋,破坏了冰川,破坏了大气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破坏地球上一切能够破坏的东西。 大自然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远的就不说了。
2004年,印尼海啸,波及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30万人丧生,扑面而来的水墙高达百米。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从西海岸登陆横扫美国,造成1300多人死亡,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2011年3日,日本地震海啸,逾15000人遇难,同时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
2020年1月,世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已造成逾3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超3万人。
这还是我们已知的,下面是未知的。 就在最近,有科学家从青藏高原冰核样本发现古老病毒存在的证据,其中有28种是新病毒,此前从未在世界上发现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层融化,这些被冰封了几千万年的病毒,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企鹅的故乡——南极,号称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最低温度为-89.2℃,年平均气温为-50℃,可上个月温度达到了惊人的20.75摄氏度。
在这样的温度下,大量冰山断裂,大面积冰层融化,露出殷红如血的土地——那是南极大陆一种特有藻类植物,只要温度适宜就会疯狂的生长,生长的越多吸收的太阳热量就会越多,再回过头来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据统计,仅最近这五年,南极地区就有1.5万亿吨冰融化。
我们都知道,南极拥有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淡水,如果这些水都流进了大海,那么未来,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再怎么喝水呢? 还有企鹅。
因为冰盖面积减少,企鹅赖以生存的家园被一点点蚕食,因为食物短缺,成千上万只企鹅悲惨的死去。
曾经,我们眼中可爱的小精灵,已经濒临绝境,举步维艰。
在南极,企鹅对人类是非常友好的。 究其原因,是南极的科考同志们善待并保护它们,从不打扰它们的生活,更坚决遵守南极条约不猎杀、不虐待它们。
动物亦有感情,时间长了,谁好谁坏,心知肚明。
不只是企鹅,还有海豹,看到人类也是非常温顺的,从来不主动发起攻击;除非你去惹它,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所以在影片中就出现了上面这一幕: 吴富春去冰上钓鱼,冰层下面一条鲸鱼突然出现,背鳍划破了冰层,吴富春掉进水里,因为外界气温很低,很快就把破裂的冰层给冻结上了,所以出不去了。
就在他快要被憋死的时候,一群企鹅跳进水中捕食,顺道帮他打开了通向外面的冰窟窿,吴富春这才成功登上冰面,逃过一劫。 在我看来,这一片段虽然极具浪漫主义情结,但是细思之下,却又感觉非常的合理。 人与自然,共生才能共存。
就因为科学家们前面几十年的耕耘,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才有了今天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那么,危急时刻,企鹅们拔刀相助也似乎就不那么让人难以理解了。
其实,这样的小说场景还不只一处。
小说快到尾声的时候,吴富春和荆如意最终确定了科考站的方向,两人经过一番艰难的、仪式一般的告别之后,吴富春踏上寻助之旅,途中遇上暴风雨,差点被冻死在雪窝里,这个时候一只企鹅唤醒了他,并引导他前行,没多久,就看到了科考站的影子。

小说到了这里,我感觉又一次被升华了。
很多时候,我们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往往被一叶障目,见不了泰山,到头来,终究是功败垂成,白发伴枯骨。
当我们回忆往昔时,可能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当时,有一个人能够提醒我一下,那该多好啊,可能事情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但可惜的是,人生路上哪来那么多的引路人啊。
或许也会有,但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我们浮躁的、被功利主义湮没的内心,又岂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够改变的。
大概吧,也只有在跌过跟头之后,才会有此觉悟。
吴富春此时的境遇不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嘛:
一步之遥,如果没有人叫醒他,可能就这么被冻死在雪窝里,算是死的非常窝囊了;可醒来之后,即使是爬,也很快到达了目的地——科考站。
在这一刻,企鹅就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最最重要的那个引路人。
为什么是企鹅,而不是科考站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的人类呢?
这,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共生共存了。 在南极,企鹅跟人是朋友,彼此之间,睦邻友好,和谐共处。
企鹅偶遇一个被困在雪窝里的人类,上去打个招呼,送他一程,其实也不是多么的神奇、不可思议的事情。
很喜欢作者吴有音所说的一段话:“再虚伪的人都会撕下面具,再富有的人都会扔掉钱包,再执着的人都会放下包袱。红尘万种、俗世千般,在南极将不复存在,那里能剩下的,只能是最本质的人性。”

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有时候是无能为力的,为了生存而挣扎,希望会给予人‘生的动力’,绝望则会令人瞬间瓦解。
至于如意提到的“伟大的情怀”,也许有许多人像富春一样无法理解,可是有些事情你不做、总要有人去做。很多学者去实地考察、研究,危险无处不在,可他们仍欣然前往,为了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奉献,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也许我们连名字都不曾知晓,但是那些付出却是无法磨灭的。夏虫不可语冰,躺在幸福窝,如何知晓外面的严寒酷暑,只有经过严寒才能领悟温暖的可贵、才能明白当下的我们有多么幸福。
不要忧郁、不要气馁、迎着太阳,总会找到出路。
向那些历经磨难仍能微笑努力生活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