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猎头,我受到的最大的误解...
从一个人毕业后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后半生,决定换工作的那一刻,是人生少有的决定性瞬间。
猎头,他们的工作就是帮人“换工作”。
在以猎头为题材的影视剧中,猎头所呈现的众生相,或是巧舌如簧、谈笑风生,或是讨价还价、背叛、相互欺骗。
在中国,猎头仍然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然而这个职业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很多人在成为猎头之前会说】
有人觉得猎头是喜欢和各色人接触打交道,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能够了解到许多业内秘闻,为对方争取到不错的职位很有成就感;
有人觉得可以接触到高层面的人,成天穿梭于高级写字楼的咖啡馆,坐在星巴克和候选人喝咖啡聊天也能挣钱实在是令人向往,与精英为伍彷佛自己也可以成为他们的一员......

还有人说成为猎头起步门槛低,方便累计人脉,方便自己以后创业;
这些年,我受到的误解...
【猎头的神秘面纱,往往在我描述工作内容是打电话后就立刻消失】
不少朋友听完我的工作内容,立马会说,不就是个电话销售嘛......
虽然片面,但也有道理。
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将岗位卖给合适的候选人
但我们面向的群体不一样,猎头是针对中高端人才,普通劳动力已经很饱和,我们主要为企业寻找需求的高级人才,并提供人才评价以及调查,在他们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相当于高级人才和企业的"红娘"。
【“和职业介绍所一个性质吧”】

主要是面向群体不同,职介所一般是面向餐饮服务业、工厂或者建筑工地等基层工作者,而猎头只要是针对中高端人才、中高层管理者。
职介所只是简单撮合,而猎头,顾名思义,出动出击,寻找“猎户”——客户公司和“猎物”——候选人,还要对候选人做职业背景调查,并沟通协助。
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区别,职业介绍所属于中介,求职者和公司要给他们付费,而猎头只需要向企业收钱,候选人不需要付费。
正如《猎场》里这句台词“职介所和人力资源怎么可能同日而语,有个庸俗标准,职介所是为了没工作的人找工作,猎头,也就是人力资源,是为有好工作的人提供更好的工作。”

【“忽悠人技术一流”】
猎头经常被误解,为了挣取高额佣金,把客户公司吹得天花乱坠,双方一了解,发现相去甚远,白白浪费了双方的时间,弄得两边都不痛快。
这个行业稂莠不齐,鱼龙混杂,并非所有的猎头都是如此。如果我们帮候选人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收入高,动动嘴皮子就好】
先举个栗子吧,A公司想找一个工程师,给出的条件诱惑力不大,逛遍各大招聘网站,找人,做背景调查,主要是核实过往的工作真实程度,大致要查工作起始时间、职位、工作内容、表现、成果以及资薪情况等,最后确定下来一个候选人。
由于白天候选人一般要上班,不方便接电话沟通,所以只能等晚上和候选人详谈了解。
接下来就是面试了,面试也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比如说堵车、天气、对方临时有事放鸽子等,对方几轮面试都过了,猎头自己也一次比一次开心。
最后问到资薪,达不到候选人的期望值,自己就要和客户公司沟通,同时又要给候选人做思想工作谈工作烦恼谈平台发展谈理想,候选人准备回去辞职了,老板请吃顿饭,畅谈人生信任,候选人经不住这一波洗脑,自己连忙给他分析其中利害关系,最后人家还是turn down了。
还得和客户公司道歉重新给他们找人,然后重新来一遍流程,你说累不累人?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候选人顺利入职了,没到保证期离职了,收不到佣金还得重新给公司找人,另外候选人失业了,你内不内疚?
几次看着到嘴的鸭子一次次飞跑。

【忽略之前的积累,以为成一单很简单】
通常猎头行业服务的一次费用是人才年薪的20%-35%,外人只看到我们一次收取高额的服务费用,却忽视了我们为了这一个单子前期的信用积累以及背后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不可估量的隐形成本。
有时候挖的是年薪百万以上的中高层管理者,拿到这笔钱可真的没那么简单。
【“那你们应该不需要加班”】
除了花大量的时间去找人和候选人沟通,还有很多是隐性加班,日报、周报、月报,每月做PPT分享经验,参加线下沙龙,获取行业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最主要的是获取候选人资源。
就拿互联网来说,互联网日新月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得时刻关注这些信息。
虽然,在猎头这个行业很累,压力也大,但是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成长很快,很充实,也能认识到很多优秀的人。虽然每天不知道要被turn down多少次,还要秉承着“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的职业精神。
最后,如果你接到了猎头的电话,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在某个行业也是比较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