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1
德查姆斯的观点是,人们努力寻找个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努力让自己感觉自己像是行为的本源)只是一个开始,而人格心理学亨利.默里等人的贡献,有助于完善这一概念。默里认为,人不仅有生理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们对于自主感和自我决定感或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人们需要去感受德查姆斯所说的个人因果关系。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感到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某些外部来源强加的-他们行为的缘由,存在于他们自身内部,而不存在于某些外部控制之中。这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观点,但其意义极其深远。人们需要感到自主,这暗示着这种需要一旦不能满足,就像不能满足温饱的需要一样,可能导致人们幸福感下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适应的后果。
所以,我们的假设是,任何有损人们自主的事件,也就是让他们感到被人控制的事件,应当都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并且很可能产生其他负面后果。
一个可能的候选因素,也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肯定被认为具有控制力的激励因素,就是威胁。人们总是威胁别人,比如,父母威胁孩子:如果你不学习,就不能看电视;老板警告员工:如果你不按时上班,那就别来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策略。当然,威胁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通过人们想要逃避惩罚的欲望来激励他们
事实上,威胁很像金钱,它鼓励人们尝试着拼拼图,却剥夺了他们参与这种有趣活动本身的愿望。
还有更多的事件会产生类似的负面后果: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等,都破坏了内在动机。当然,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代表了施压和控制人们的常用策略。人们的体验与他们的自主相反,所以,这些事情会耗尽他们对活动本身的热情的兴趣。
竞争可以让人们专注于赢,而不是专注于活动本身,就像奖赏会分散人们对活动本身的注意力一样。
奖励应该是活动本身
孩子的旺盛精力往往来自他们强烈到令人吃惊的好奇心。他们探索,操纵和提问;他们拿起东西,晃来晃去,品尝一番,接着又扔出去,然后问道“这是什么?” 他们对纸板箱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对闪闪发光的新型塑料玩具的兴趣,而且,他们尝试着做事情,把东西折弯,将一种东西改装成另一种东西。他们寻求新颖,渴望学习。很明显,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他们想要掌控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学习是一项主要的工作。当他们不再一心想着满足自己的温饱或者服从父母的要求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满怀激情地学习。但是,我们在这种文化中面临的最令人不安的问题之一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学习动机大为减弱。例如,在学习里,他们似乎很少表现出在三四岁时就曾明显表现出来的那种对学习天生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虽然天生就有着再明显不过的对学习的渴望,如今却没有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的原则:对特定的,可识别的行为给予奖赏,并在行为发生后尽快这么做;注重奖赏而不是惩罚,并且始终如一地给予奖赏。当然,这些原则在展望公园动物园的海豹身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从哲学上来说,他们符合这样的一种普遍观点:努力追求回报,尤其是追求经济上成功,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它们也符合社会对于施加更多控制的日益增长的要求,并且与许多老师的观点相一致。这些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使用分数,星星和其他奖励;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然后奖励他们的服从。根据这种观点,对于怎样激励孩子学习,答案很简单:使用适当的,有条件的奖励。
尽管行为主义方法的细节有些复杂,但正如行为主义哲学家巴里.施瓦茨指出的那样,这种方法传递的信息却十分简单:人们从根本上是被动的,并且只有在环境给他们带来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的机会时,才会做出反应。
行为主义的教条认为学习没有内在动机,但这并不符合这样一个事实:年幼的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会不断地探索和摆弄他们遇到的物品。他们挑战自己,想变成有能力的人,但显然只是为了享受这样做的乐趣才去挑战。孩子们并不是被动地等到奖赏来吸引他们学习,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事实上,他们天生就有学习的动机。
我对行为主义者教条的怀疑,只会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很多人会提的问题,比如“我如何激励人们学习,上班,做家务,或是吃药”,诸如此类,全都是错误的问题。他们之所以错了,是因为这些问题暗示动机是施加在人们身上的东西,而不是人们天生就有的东西。
用一种更加基本的和更为有用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便要接受内在动机的概念,该概念指的是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以及为了活动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内在动机完美地解释了年幼孩子的学习行为,它似乎也与我们所有人的行为相关,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如追求休闲生活),只是为了获得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人满足感。想一想这个概念,我们就会问:什么样的经历会影响人们的内在动机,而且通常会削弱内在动机。
罗伯特.亨利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艺术教师,他曾写道“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种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简单地讲,亨利的观点是,内在动机是指完全参与活动本身,而不是达到某个目标(无论是赚钱还是画画)
学龄前儿童的大部分学习行为,不是因为学习对实现其他目标有帮助,而是因为孩子们好奇,因为他们想知道真相。显然,他们的学习是有内在动机的,他们对学习的积极参与代表了“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