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置的“刻奇导演”伍迪·艾伦
刻奇这个词是音译过来的,Kitch:一种自我愚弄,可以理解为自媚、戏精、煽情、市侩的廉价艺术,精髓在于刻意。很长一段时间,豆瓣的首页上经常有数量如牛毛般的文青儿转发各种各样有关伍迪·艾伦的动态,搞得好像在国内伍迪的知名度还算是拔尖的。可事实肯定不是啊。这篇文章“被放置的‘刻奇’导演伍迪·艾伦”不是在贬低伍迪·艾伦本人,而是试图解构伍迪的影迷。什么是刻奇导演?大概就是观影率排大众导演以下,冷门导演以上的(类似的还有金敏、候麦、甚至娄烨…),说白了就是入门级文青的必修导演。 伍迪是顶尖的作者导演,而作者导演更容易被影迷“刻奇”。国内的娄烨也是顶尖的作者导演,无论是走进电影院,还是闲逛B站看到电影片段,只要是娄烨的片子在播,人们就能立刻认出这是娄烨的世界。“移情”是作者电影吸引观众的最重要因素,第五代导演更擅长叙述故事,他们很少会在电影里面投射导演的个人生活。然而,以娄烨和贾樟柯为首的第六代导演更善于把丰富的个人情感融入电影当中,用一个过气的词儿,就是“意识流”。伍迪,似乎他一生的挣扎,他的道德焦虑都在电影里边体现了出来。不同年代拍的主题对于人生每个阶段的经历都是恰如其分的投射,而这些故事只有了解了伍迪生平的人才能领会到。 可是伍迪还是跟娄烨有点不一样,娄烨也算是入门级文青的必修导演(可能要稍微大众一点)。但娄烨的电影更独立,跟观众“互动”的部分要少得多。娄烨的观众坐在屏幕前看的是娄烨的作品,而伍迪的影迷坐在荧幕前看的更多是自己的日常,就像是在照一面幽默的镜子。事实上,伍迪拍电影的节奏从来是轻盈的,仿佛他拍电影是为了娱乐(伍迪·艾伦一直持续着自己四十年来一年一部电影的创作速度),而这并不是他对自己拍摄宏大题材能力的不自信,他的《安妮·霍尔》可能是影史上最著名的爱情电影,谁又能说爱情它不够宏大呢?他常年来钟情于拍浪漫电影,或许是“纽约布鲁克林犹太人”的身份让他对于政治和战争他只能选择戏谑而过。 如果非要挑伍迪的毛病,那就是有些电影有时候会有无聊。他不是大卫·林奇那种天才型导演,仿佛林奇的电影从来没有垃圾时间。年轻时候的伍迪可能全篇都在自说自话,当然,偶尔是会显得俏皮逗得你哈哈大笑,偶尔却也会显得冗长让你味同嚼蜡。然而在这个时候你得花时间耐心地坐在荧幕前仔细地瞪大眼睛等到他哪个镜头戳中你的点。所以有时候我真觉得伍迪艾伦的影迷都是受虐狂,而且以看的遍数越多受虐的程度还越深。伍迪喜欢在电影里面讽刺的就是那群等着被他“鞭打”的小文青,小布尔乔亚,社会主义…那种被玩弄,被抓住痛处的,抓完了还想被多抓几次的感觉,是受虐狂无疑了… 讲了这么多老头的坏话,搞得我好像是个黑粉。其实还好啦,老头就是一个大的IP型的导演,你不会担心他会拍出烂片,因为他的风格四十年来基本就没怎么变过…他能吸引这么多来自大陆甚至全世界的影迷和他这种经典的犹太人自嘲甚至是以动作为主的幽默是分不开的。而且恰恰是这种最基础的卓别林式的幽默方式让他的电影看起来从来不会过时。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电影很老派,但他又是电影史上一条重要又独特得纽带,将旧好莱坞以刘易斯为代表的类似于今天洗脑韩剧一样的传统爱情电影于法国电影相结合,并且用最现代的电影制作方式(伍迪艾伦和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摄影师都合作过,甚至包括中国的电影摄影大师赵非)来表现他们。 可还是还有个疑问,年轻的大陆观众对伍迪艾伦的作品认可程度有这么高究竟算哪门子事儿?通过五十多部电影,伍迪艾伦确立了自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获得了流行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双重认可。而这仿佛成为了现在的大陆观众观察美国流行文化的切口。在这么多的影片和角色中,伍迪艾伦向我们透露了他的多少隐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窥见到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世界—至少是八十岁的他本人对世界对生活对政治对女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越南战争、柏林墙倒塌、互联网发展、911、甚至是metoo运动…这些事件伴随伍迪艾伦长达四十年的创作生涯。(开始比比↓)大陆的年轻观众大概在伍迪艾伦刚开始拍电影那会儿还没出生吧。也就是这么邪乎,一个你一出生人家都拍好几十部电影的导演还能在有生之年去到影院看人院线。我们就像是刚刚冒出井底的青蛙~一抬头就看见远方有处光亮,然后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在没有态度的时候寻找态度,就容易被诱惑被带偏。当然我也并不是说伍迪艾伦人家不亮,他是柱灯塔还是根蜡烛人家一作者导演用不着尔等来评判。可是究竟伍迪艾伦在大陆的真正影迷又有多少呢?看足球的有冠军粉,听摇滚的有鄙视链,d员的还有某d优越感呢。反正我对那些刻奇伍迪·艾伦显得自个儿能的伪文青鄙视得很。
© 本文版权归 DdkerPeiq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