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第二章 芒格的生活、学习和决策方法(二)
本小节内容:芒格的投资评估过程
“最重要的观念是把股票当成企业的所有权,并根据它的竞争优势来判断该企业的持有价值。如果该企业未来的贴现现金流比你现在购买的股票价格要高,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投资价值。当你占据优势的时候才采取行动,这是非常基本的。你必须了解赔率,要训练你自己,在赔率有利于你时才下赌注。我们只是低下头,尽最大努力去对付顺风和逆风,每隔几年就摘取结果而已。”
当你只能选择拥有三家企业的时候,你选择拥有哪三家?为什么?
而当你手里有100W,需要收购三家公司的时候,你选择收购哪三家?为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接续了第一小节的一个关键,即大佬很少购买很多公司的股票,而是长期持有一家他认为好的公司的股票。当自己没有任何成本风险时,所选择的公司,往往是行业内最大最红火的公司,而当自己必须要付出成本来预判未来收益时,就更像是一场收购,你为什么花钱去收购这家公司?成本与未来预期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他说“你必须了解赔率”,需要深深的清楚,赔率是多少,这点上就需要非常周密的判断。
尽最大努力去对付顺风和逆风,我理解是尽最大努力去关注顺风而行的公司,然后在波动之中稳住心态,每隔几年拿到分红、或者浮盈。
“托马斯·沃森说:“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点里面。”查理最清楚他的“点”:他小心翼翼地划出他的能力圈。为了停留在这些圈子之内,他首先进行了基本的、全面的筛选,把他的投资领域局限在“简单而且好理解的备选项目”之内。”
这段话解释了上一段,即大佬也不是万能的,对任何事情了如指掌,相反他会选择在自己“能力圈”以内做事情,下判断。还记得在分析上一小节时,我提到找到好公司的几个关键锚点是, 看好什么风口、这个风口有什么公司、哪家公司可以。
大佬在这里做了很好的解释:
“正如他所说的:“关于投资,我们有三个选项: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为了确定“可以投资”的潜在项目,查理先选定一个容易理解的、有发展空间的、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主流行业。不难理解,能通过这第一道关卡的公司很少。例如,许多投资者偏爱的制药业和高科技行业就直接被查理归为“太难理解”的项目,那些大张旗鼓宣传的“交易”和公开招股则立即被划入“不能投资”的项目。那些能够通过第一道关卡的公司还必须接受查理思维模型方法的筛选。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很费劲,但也很有效果。查理讨厌“披沙拣金”,也就是从一大堆沙子里淘洗出几粒小小的金子。他要用“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的方法,去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有时候躺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平地上的大金块。”
因为大佬聚焦于长期价值的投资,因此所关注的行业,不能是短期被热炒的行业,相反是对人类的生活有长期价值,能被人所理解,有发展空间的行业。他讨厌“披沙拣金”,这个成语很有意思,表达的实际观点是,在一个稀烂的行业里,寻找几个个别的好公司。大佬在意的是,运用上一小节所提到的方法论,去寻找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内的头部,然后捡起来。这很像是最近经常看得公众号“招财大牛猫”里面的一个重要观点“茅二十”,即博主选择了20个聚焦在A股,处于头部的公司。做价值投资。包括一直关注的万点龙市龙哥(公众号:dittojeff思想空间)的持股态度也如出一辙。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中国A股的走势,也在向国外的一些股票市场,比如美股的走势靠拢呢?突然想起中国社保基金投资阿里巴巴的新闻,国家资金对一些民企的注入和投资,是不是侧面代表着,国家也愿意相信私企经济的发展实力。
下文是几个大佬对能力圈的阐释: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弄清楚我们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沃伦·巴菲特
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问起(你是否超出了能力圈),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圈子之外了。——查理·芒格
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点里面。——老托马斯·沃森”
巴菲特说,自己的本事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畴,查理芒格说如果摸不清是不是自己能力圈的事情那就不是,而沃森则说我就只在能力圈范畴内做事。
我觉得能力圈这个概念,可以从方方面面去延伸。
一方面在投资领域,关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非常关键,比如玩基金都勉强,就尽量先不要碰股票,对互联网行业比较了解,新能源就不要追风追涨。
另一方面也包括工作与生活,比如我个人在写作这方面,我就发现我不太适合去写一些很能引导人情绪的小说,比如言情、男频我其实不是没尝试过,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说呢,总带着一点理性的味道,总感觉某些爽文剧情自己看着可以看,写出来就“提不动刀了”。反而去协助别人写简历,或者写一写自己的思考和规划,往往都比较有规矩,能成体系。
很有可能就是我能力圈就在这里,非要往小说那边晃悠,很有可能是加大了成本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