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金观涛《系统的哲学》第二篇:发展的哲学——论“矛盾”和“不确定性”
《系统的哲学》
出版信息:金观涛, 系统的哲学. 第1 版. 2019, 厦门: 鹭江出版社.
本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发展的哲学,回答怎样用一种非悖论的清晰概念来把握“内在的发展”。
第二个命题:整体的哲学,把世界当作整体来研究时所必需的方法论。
第三个命题:人的哲学,研究“客观性”为线索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这三个命题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三个不同侧面。
第二篇 发展的哲学 目录
第一章 从“无矛盾原理”的争论谈起
第二章 “矛盾”概念的精确化:悖论对逻辑的破坏
第三章 科学理论纠错机制和集合论悖论的启示
第四章 不确定性和系统内部调节功能的破坏
第五章 无限、量子力学和信息论
第六章 数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第七章 整体演化理论
第二篇 发展的哲学——论“矛盾”和“不确定性”
承认世界万物处于永不休止的变化、发展和动荡之中,这使辩证法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辩证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发展的哲学”。但是,辩证逻辑中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悖论,内在的自我否定更是如此,如果不加以科学把握,它会导致荒诞地自我崩溃,辩证法因此也会堕落为“诡辩法”。
第一章 从“无矛盾原理”的争论谈起(p125)
l 1975年,意大利哲学家Lucio Colletti提出“无矛盾哲学原理”,认为“矛盾之存在于命题与命题之间,而不存在于事物之间”,现实是无矛盾的。他指出“对于科学来说,矛盾永远而且只能是因排除的主观错误。科学包含了无矛盾原理。当理论自相矛盾时,科学会立刻宣判理论的虚伪性,因而辩证法是一种伪科学。”
l 今天,“无矛盾哲学原理”的论战意味着对于矛盾规律的科学考察,已成为辩证法在当前形势下的深刻需要,成为辩证法自我反省运动的中心任务。
第二章 “矛盾”概念的精确化:悖论对逻辑的破坏(p128)
l 矛盾规律是用来表达辩证法一个基本出发点的,这就是世界万物处于一种永恒的动荡和发展之中。黑格尔曾把发展比作一团内在的火,时时刻刻从内部焚烧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 科学理论纠错机制和集合论悖论的启示(p132)
l 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第一次使科学家感到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哲学构想具有某种合理性。数学家发现,集合论悖论出现的关键在于我们使用的概念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必然存在着定义上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更准确的表述是,这些概念存在的前提构成一个循环。人们终于发现一个看来十分简单却长期没有被重视的事实:事物之间可以是互为因果的。
第四章 不确定性和系统内部调节功能的破坏(p138)
l 无论是经济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结构,还是生态系统,只要我们不断向下追溯单向的因果关系,只要我们力图掌握整体,都会发现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循环圈。这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正是系统各个部分互相调节以维持自己存在的基本机制。
l 因果循环圈在逻辑上表现出的互相肯定模式和互相否定模式在一般系统中普遍存在着。
第五章 无限、量子力学和信息论(p142)
l 任何矛盾毫无例外都导致不确定性。哲学家之所以力图用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来表达发展,实际上都是试图用某种确定的规定来把握事物那些不确定方面而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就是黑格尔所讲的事物内在的毁灭规定性的发展和动荡之火。
l 20世纪20年代后,量子力学出现,物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在描述物理实在时,运用“不确定”性这种规定是不可避免的。
l 不确定性首先在概率论中普遍运用,接着在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信息论、系统论、博弈论中都取得了成功。
l 20世纪30年代后,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在科学理论的各个领域越发显示出来。量子力学表明不确定性对于把握实体是不可缺少的。信息论的出现表明,不确定性对于指示事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关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l 人们又发现,任何控制过程都可以规定为可能性空间不确定性程度的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策的可能性空间,这个可能性空间可以随着双方选择某种策略而变化。
第六章 数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的成果: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p148)
l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不确定性是否会像悖论一样破坏逻辑推理的可靠性?不确定性是自己从具体科学理论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和逻辑结构融为一体。在逻辑结构十分严密的具体科学理论中,我们处处看到不确定性概念和逻辑推理相洽,它不会如悖论那样损害逻辑思维。
l 1931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了一个震撼数学界的定量,即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如果一个复杂的逻辑体系中任何一个命题非真即假,都可以用逻辑推理加以判定,或者用数学语言讲,这个理论体系是完备的,你们,这个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是无矛盾的。如果我们要求这个理论体系是无矛盾的(数学上的一致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完备的,其中必定存在着非真非假的不可判定的问题。
l 哥德尔定理首先证明了不确定性不仅不会破坏逻辑思维,而且是任何一个逻辑体系必定包含的。其次,哥德尔定理宣告了把逻辑体系和现实世界分割开来的二元论哲学理论的幻灭,它证明逻辑思维和存在之间有着更高水平上深刻的同一性。
l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无论多么完美,与实际多么符合,它都不可能是自我封闭的。总有一些新问题是旧理论提出但不能解决的。为了解决那些不可判定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新的假定、公式和规定添加到原有理论体系中去。添加必定造成一系列连锁影响,如果添加的规定和原有的规定不矛盾,那么我们得重新开动纠错机制把推出结构和事实相比较,当出现理论和事实不相符时,我们不得不重新选择添加的规定。这个过程会无限进行下去。总有一天为了通过添加的新规定推出和实际相符的结论,我们不得不选择那些和原来体系规定相矛盾的规定,这样悖论就在原有逻辑体系中出现,它造成原有理论体系的瓦解和改建。理论体系和现实世界一样永远不可能停止自己的演化!【联想: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甚至不同于精神分析的其他心理治疗理论的建立也类似于该过程。】
l 哲学的使命从来是把那些创造性的科学思想提炼成最普遍的哲学思想,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第七章 整体演化理论(p155)
l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向哲学的大道。万物为何存在?为什么会发展变化?这是人们一开始就期待哲学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人们发现对各种事物性质和发展细节的了解越深入,要从中概括出普遍规律就越困难,古典的哲学回答一天比一天空洞,最后哲学被肢解了。
l 我认为,只要把不确定性作为辩证法哲学的核心概念,理解到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更精确的表达,那么,一种高屋建瓴的新的存在和发展观将重新显现出来。
l 无论是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还是协同学,都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内外干扰的洪流之中。信息将其称为噪音;控制论称为干扰;耗散结构理论称为涨落。系统论把干扰存在下保持不变的机制称为稳定机制;控制论更多使用反馈这一术语。
l 所有系统都遵循“不确定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这两个机制是相互关联的。干扰造成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冲击下事物要保持某种确定的性质,就一定需要存在抵抗干扰影响的稳定机制。
l 系统演化理论的第一步:系统整体结构分析。我们需要搞清楚,系统是由哪些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结构如何?在分析结构时最重要的是要判定结构是否稳定。为了判别稳定性,必须把握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以及互为因果的作用方式。系统结构稳定性分析要去剖析各个互为因果的子系统是如何互相依存的。保持整体稳定的机制正是这些互为因果子系统互相肯定的作用方式,它实际上和分析对立面的依存和同一性是相当的。
l 系统演化理论的第二个问题:系统怎样演化?因为系统不稳定的结构是瞬息即逝的,那么我们看到系统确定性的变化必定是从一种稳定结构转化到另一种稳定结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可以出现不稳定结构,但系统不会停留在这种结构。只有当新的稳定结构确定后,系统才会呈现出新的质和新的确定状态。系统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1)首先,只有旧结构的稳定机制被破坏,系统才有演化的可能。我们只要分析互为因果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是否是互相否定的,从互相肯定转化到互相否定就意味着内部保持稳定的调节机制破坏。(2)其次,旧结构稳定性被破坏后,系统面临如下几种可能性:没有新的稳定结构,没有任何稳定结构,只有旧结构才是稳定的。它对应系统演化的三种可能:演化到新结构;毁灭;旧结构的恢复。总体而言,系统演化的节奏如下:旧结构稳定机制逐渐被破坏——系统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大——旧结构被破坏、系统不稳定——新稳定结构确立,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l 系统演化理论的第三问题:系统为什么会演化?我认为,那些互为目的互相调节的子系统互相作用方式可以被调节自身造成的后果破坏,即功能异化过程。这是整体演化的内在动力。
l 系统演化理论第四问题:系统演化的方式。系统结构演化必然带着量变和质变。系统从一种结构变到另一种结构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中间状态如果也是稳定结构,那么这种质变必定是连续的。如果中间状态是不稳定结构,那么变化是非连续的突变,是飞跃。如此,系统演化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新近发展的突变理论这一新数学分支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