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复合,从当好前任开始
很多人被分手后每天以泪洗面,茶饭不思,也睡不着觉,一边发誓再也不联系,一边又犯贱地点开他的对话框。我已解决不记得有多少个小伙伴跟我说过:
“老师,都几天了还没复合,没希望了吧?”
“我知道我不该找他,可我控制不住”
“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是不肯回头?”
“我不想再舔着脸求复合了,放弃了就解脱了。”
……
其实,分手痛苦都是对于失恋的人来说,都是正常的,我们之所以很难控制不住自己的需求去找对方,也是正常的
一方面,分手后强烈的丧失感让你无法适应。
他想分手,你想挽回,再理智的人面对分手也容易情绪化,难以承受,这种难受不单是心理上了,有的人身体也会出现一些的应激反应:心悸、胸闷、出汗、颤抖、胃不适等等。最关键的是,强烈的丧失感有事没事就会来提醒你一下:
你失去他了,很难再遇到一个这么爱你的人;
一切美好都定格在回忆中了,不知道怎么面对没有他的生活了;
没有人跟你一起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了;
以后他会找另一个人取代我的位置吗,我没法接受;
……
你的身体和你的心理都在告诉你,原本的生活内容被抽离,生活习惯被打破,没法持续进行下去了,现在的你像被什么挖空了,残缺不堪,特别难受。于是大脑本能地为你启动了自我保护的应激系统,否认目前关系已经结束的事实,于是你忍不住去联系对方,试图“证实”你们之间关系还在,感情还在。
另一方面,“沉没成本”效应让你接受不了分手的损失。
当你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看过去你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投入越多,越不愿放弃,这在经济学里叫“沉没成本”(Sunk Cost)。
你曾经那么爱他,倾注了那么多关注,现在他却提出分手,你的付出打水漂了,你不愿意接受之前的投资被浪费的事实,正所谓爱得多深,分手时就有多痛。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有初恋情结,也是沉没成本效应的关系,因为人生中的第一次心动和喜欢太难得,我们愿意毫无保留地爱对方,纯粹热烈,毫无保留,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很难放下。失去的感觉太难受,不找回实在是不甘心!
面对分手,如果是自身依恋强的人,痛苦会翻倍,容易有分离焦虑症。
有人说分离时越痛苦的人越重情,其实他可能只是依恋感更强。出于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比如小时候面对亲人的离开、宠物的失去、东西的损失,没有得到很好的应对教育,于是长大后,依然一直不能成熟地面对“离别”,所以很难接受分手,甚至有分离焦虑症(分离时出现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
依恋感强的人由于内心巨大的缺失,总期盼着对方能成为自己力量的汲取源泉,又缺乏感情经营的能力,不知不觉就会变成严重依赖对方。一旦对方离开,就濒临崩溃。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分手一段时间能正常缓过来,有的人却持续痛苦的原因。
所有心理的、生理的表现通通指向都推着你往一条路上走——
我要挽回,我要赶紧挽回!只有恢复了关系,我的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于是一急就走上了挽回的岔路,让挽回越来越难。
我可以说看到我这篇文章的小伙伴90%都这样挽回过:
一遍一遍追问对方分手原因;
表面说分手就分手,转眼求复合;
时不时旁敲侧击他是否有新欢;
朋友圈分享伤感歌曲句子试图引起共鸣;
翻遍各大网站寻求挽回技巧; ……
一个共同特征:急于恢复关系,但又盲目不知道方向,以至于挽回不成功。
为什么这么“用心”的挽回不容易成功呢?
1,你想复合,对方想分手,你俩现阶段的动机都是不一致的,你非要这么直接地扭转对方的想法,可能吗?(只讨论真性分手的情况)
2.你要清楚现在你只是TA的前任,如果你们还是恋人关系,你打电话、视频、发消息、邀约见面,TA拒绝了或许你还能说TA几句不是;但是分手了,TA有权利不回复,不接受,你能说什么呢?
3.TA现在要的不是爱情,不是求和,而是静静,是不想联系。人都是趋利的,如果一段关系不能带来一点好处,甚至连仅有的一点情绪都无处安放,还处在一个被损耗的状态,分手就更加被合理化了。
相反,给对方足够时间空间冷静,让对方减轻对你的成见,淡化对你的戒备,平衡目前两人的关系,才可能有利于后面的挽回。
所以不管你多么想要复合,答应我:分手后别纠缠好吗?
我能理解大家分手后那种饭也吃不下, 觉也睡不好的痛苦,但是你趋于本能的行为真的只会加重对方更加想离开的决心。
一个合格前任的必备素养是尊重对方,不纠缠不打扰不祝福不诋毁不偏执不纠结不道德绑架不自我感动保持合适的距离。
一定要先回归自我,掌握感情中的主动权,才能为后续的挽回铺垫前路。
最重要的做到这两个点:
01调整情绪状态,外控点转向内控点。
为什么分手后我们会一门心思都在前任身上,总是控制不足自己想前任,纠缠q前任,正如前面所说,刚分手时惯性的诱惑,内心对分手的否定,爱而不得的纠结与惯性被打破的痛苦会让挽回者们产生一种对前任仍感到难以释怀的“附着力”,依附感越强,则需求越强,也就是说在感情中,挽回的一方处在一个被动和相对低位的位置。想要打破被动的局面,首先就要调整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很多人将调整情绪理解为努力不去想对方,努力压制自己想联系的想法,结果不但没用,生活被干扰得更多。
这是很正常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白熊效应”的著名实验:让被实验者看一只小白熊,然后让他不要想这只小白熊,结果大多数人脑海中反而频繁浮现出那只小白熊。
也就是说,越是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越关注它。就像一个失眠的人,很想睡觉,但是你要是总想着“我要马上睡着”,反而睡不着。
所以你在提醒自己不要去想对方时,往往脑海里就会不自觉浮关于TA的记忆。
其实一个人的痛苦不是源于努力,而是源于内心的冲突,你越强迫自己放下,你越痛苦,思念反弹得更厉害。
所以与其压制情绪,不如接受,多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来消化。想要发泄情绪的时候就发泄,想做点什么让自己放松的就去做。这里我教大家一招——外控点转向内控点。我们总是喜欢控制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很多时候都容易失望,因为人家不是自己,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要恢复内心的平和,其实向内寻求才能真正获得满足。比如去看一场喜剧电影缓冲情绪压力,在健身房挥汗如雨,找个朋友一起买买买,把时间都花费在自己身上。等到你专注于自身时,你的情绪自然就调整好了。
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跟挽回有关系吗?
当然,对自己的生活保持热情是最大的吸引力。2012纽约州立石溪大学通过长期研究恋爱关系的个性品质发现,浪漫吸引的最关键因素是“坚持独立自我”。挽回也是这样,你越是表现得独立,越是能激起TA对你的赞赏。
02 降低可替代性
你需要对方,远胜于对方需要你,所以你的需求感比对方高。换言之,你的价值不能匹配对方的需求。明白了吗?所以果断提分手的是对方,抛下面子求复合的是你。持续地放下自我求复合,只会让两人价值愈加不平衡。
所以说要降低对方眼中你的可替代性。但是对方是不容易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身。你的价值提高了,对方的需求标准也就相对低了,还是那句话,内控才是最稳妥的能让幸福持续发力的马达。
所以你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感情经营能力,学习感情中的相处技巧。平常也注意好好捯饬一下自己,让自己形象更精神整洁,更有魅力,多看店数,提高自己思想深度,多扩展自己的眼界,而不是沉湎于眼前小小世界,不是分手后就任自己一直这样颓废下去。
你的价值要从生理以及现实层面上跳脱出来,最底层的爱,是为对方做事情,和对方一起吃喝玩乐,替代性非常强;中层次的爱,是能给予对方精神慰藉,在对方需要你的时候,分享喜怒哀乐,生活有安全感、充实感。能做到这两点其实对方大部分的核心需求你都满足了。要说最高层的需求,是与对方的思想上的共鸣,有共同的爱好、圈子和生活,你的三观一致,步调一致,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做到这一步,基本上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离开你。因为核心需求,你一定全部都抓住了。
当你的价值足够高了,本身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了。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厌恶,增强真实自信。
人要先自救,再去救感情。
先自爱,再爱人。
其实说了这么多,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爱与被爱,是一门终生的课题。
而感情中最重要的是先接纳自己,能把自己研修好,提升好自己的价值,然后你就会发现,通过一些学习和经历,你慢慢的就懂得如何处理好爱与被爱的关系了。
如果觉得有收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