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文化元素错用
查看话题 >观众喜欢挑错,是国民文化素养提高的证明~
近些年,国产影视作品越来越不上心,剧本拖沓、演员演技尴尬、服化道随意,甚至于抠图现象屡见不鲜。
文化错用的例子也是水涨船高。
今天的古装历史剧,基本上都没眼看。

有人拿出古典文艺作品中的文化错用来为这些烂片烂剧辩护,认为历史和艺术应当分开来,我有不同的意见。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文化素养良莠不齐,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是豆瓣用户,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们有好多人对于艺术和历史是分不开的。
我有切身感受。

《少年包青天》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可以说是童年阴影。
小时候看这部剧时,当时的一些叔叔伯伯,他们总是把包拯称作“包文正”。
我当时很纳闷,问他们,包青天这个称呼我们大概知道,这“包文正”是怎么来的呀?
他们说不上所以然,只是说戏文里是这么唱的。

后来学习历史之后才明白,“文正”是文臣的谥号。
但问题来了,包拯的谥号根本不是“文正”,翻开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卷,谥号为文正的寥寥无几,比如宋代的范仲淹,清朝的曾国藩等等。
很显然,包拯不管是生前的官位和政绩,还是死后的影响,都不足以谥“文正”。
可就是因为戏曲的改编,包拯就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称呼——包文正。

这种文化错误的传承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很低。
不瞒各位,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里的文盲可不是个小数目,甚至有很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听三弦书、听戏曲,同样也可以在这些娱乐活动中获取知识。
如此一来,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因为他们没法从真正的书籍中获取知识,所以,他们就会认为戏文上唱的那些就是历史、就是事实。

为什么古代的听众对于那时候的戏曲没有像今天的观众如此挑剔呢?
归根结底,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识字率低,知识水平不高。
即使是历朝历代的治世盛世,其指标也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至于思想文化建设,基本上和底层人民没啥关系。
甚至于更多的时候,人民都是在温饱线上徘徊。

今时当然不能与旧时相比,但很多底层人民每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读书。
即使有闲暇时间,因为习惯和环境的原因,真正热衷于读书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跟曾经的古人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不同是,那时候是戏曲,今天是影视剧。

举个例子,在《延禧攻略》播出之前,紫禁城东六宫中的延禧宫几乎无人问津。
可在《延禧攻略》播出之后,延禧宫一跃而起,其参观人数仅次于三大殿,远超于其他宫殿。
这就是影视剧和书籍的区别,也是娱乐和专业知识的差别。

同样因为文艺创作者的天马行空,关于服装和妆容不愿意考究,致使普通观众根本不知道真实的服化道是什么模样。
所以,当人们在大小荧屏上看到类似于日本和服、妆容的唐朝服装和妆容时,异口同声地说,这怎么都是日本人啊!
这就是文化错用带给观众的错误信息。

由于这个差别,也延伸出了另一种差别,影视剧的审核力度远远胜过文学作品的审核力度,即使是一部剧情片和一部纪录片,审核尺度都是不一样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敏感话题在书本里并不算禁忌,但到了娱乐领域,却成了避而远之的禁区。

今天网友的挑剔,其实正是文化素养提高的见证。
也正是网友的这份认真,才能激励越来越多的影视从业人员创作出更好更精的作品。从长远来看,对于影视行业是有好处的。

关于影视剧中的文化错用,我之前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影视中的文化错用其实无伤大雅》。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之前的文章截然相反,无关于孰是孰非,只是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