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共情
这是昨晚听到的一个辩论的辩题,稍微写一点自己的理解。
观点:理解是共情的前提,不仅如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双方还要有或曾经有共同的需求,并在事件的激发下才可达到共情。
理解是什么:
在这里我将理解定义为一个比较简单的含义,即在逻辑关系上达成共识。
情绪是什么:
个人认为情绪是一种风向标,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在人类长期生存过程中进化出了情绪,当事件有利于生存产生愉悦情绪,不利于生存产生痛苦情绪,从而让人们选择有利于生存的正确选择,而无法产生正确情绪的群体已经在进化过程被淘汰。
随着人类发展,人类在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其他多种需求。人类的情绪不再是生存的风向标,而是转化为需求的风向标,当事件有利于需求产生愉悦情绪,不利于需求产生痛苦情绪,从而让人们选择有利于需求的正确选择。
共情是什么:
共情即在同一事件下二者产生相同的情绪。上文提到情绪是需求的风向标,故而当二者需求相同、理解相同时,事件发生后二者产生相同的情绪。
举例一:

某节大学物理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号称十大最美公式之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极力惊叹其简洁与优美。
对于没有上过相关课程,无法理解该公式的大部分人,看了这组公式大概只会不明觉厉,美不美无从谈起,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共情。
对于没有上过相关课程可以一定程度理解该公式的两个同学,却也不一定都会觉得美。
同学A有志于献身科学,为科学奋斗一辈子,他可能会觉得该公式美,是人类物理学上的一大步,统一磁学与电学的绝妙理论,同学A与老师产生共情。
同学B为了理解这组公式费劲心思,物理学的学习让他痛苦无比,他决定以后转行去做金融,挣大钱,他可能觉得这公式也不过尔尔。
故而理解不一定会产生共情,还必须是事情的发生刚好戳到了我们心里的某处。
举例二:
无法理解的二者:“何不食肉糜”就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例子,二者的生活环境从来没有交叉过,皇帝无法理解百姓的困苦,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可以理解却不产生共情的二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上面讲的是天高路远的皇帝,但这句诗里二者的距离就近多了,一个是醉生梦死的地主老财,一个冻死街头的穷苦百姓。地主老财是百姓的剥削者,他们比穷苦百姓更加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在穷苦人家还在困惑我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为何至此的时候,地主老财已经能够数量运用这些吃人的手法盘剥他们。地主老财可以理解穷苦人家,但不产生共情。
可以理解产生共情的二者:并非所有的有钱人家都没有“善心”,有一部分特别是贫寒出身的有钱人家,在理解穷苦人家的基础上,或许由于往日的经历,感受过相同的需求,从而会产生共情。并进行一定的施舍。
可以理解产生共情的二者:有相同命运的穷苦人家,很容易产生同命相怜的感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