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总结——在痛苦中寻找宝藏
2020应该是在我感觉中度过的最快的一年了
大概也是因为年初的疫情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再加上闷在家无聊枯燥的一个学期,当年底悄然而至,我还挺措手不及。
这一年,我还是挣扎在数学课业中,但是和去年不同,这一年我学会了如何和自己情绪相处;开始认真的思考我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处境;头一次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直面自己的迷茫。这三点,我觉得进步挺大的了。还有一个完美主义的问题,我对他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情绪问题
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面临很大的情绪问题,不论是学业的压力,还是D给我的巨大负面情绪,都曾经让我万分痛苦。然而大概是因为阅历不足,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够,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已经有这巨大的情绪问题了。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非常多的征兆:我高二高三常年失眠,往往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质量很差的睡着,早上起来精神状态极差。下午吃完饭以后往往需要找一个黑暗安静的小房间独坐一会,仿佛是消解疲劳。平时的社交活动也是恹恹无力的,就像进入了省电模式。我高三学习的常年动力不足,高考前两个月彻底泄气,高中社交的极度封闭和无力,现在想想都与我当时糟糕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不是情绪的糟糕程度,而是我对他根本不知道。当父母无数次问道是不是压力太大,情绪出来问题的时候,我还始终自信地认为我的情绪良好。
进入大学,我头一次开始为学习而焦虑。大一第一学期我已经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情绪了,但是当时还天真的认为焦虑是一种能够有效的促进自己学习的动力,有种以自己焦虑为荣的心理,似乎在瞧不起那些终日打游戏还心安理得人,以此支撑起摇摇欲坠的自信心。
实际上焦虑并没有带来动力,该不学习还是不学习,反而限制了我本应丰富多彩的生活。每当我想要出去探索南京,阅读一本课外书,参加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成绩如此糟糕,怎么还有闲时间去干这些呢?然后我就放弃计划,窝在宿舍或者图书馆,拿起了手机刷个不停。反倒是那一学期让我对于知乎无比娴熟。
第二学期因为疫情困家,我才意识到:焦虑是严重阻碍学习效率的。最开始只是拉下来几节课,后面每次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便下意识的认为:只有前面的课程都学的完美无缺了,我才能够听懂接下来的课程。便以此为借口一次又一次的翘掉课程,这一翘,便是一个学期.
在这一个学期里,尽管没怎么学习,网课几乎没有去听过,但是并没有带来轻松和快乐。反而每一天都活得前所未有的焦虑。早上睁开眼睛便在想落下的课程应该怎么办,做任何一件事情脑子里都在惦记着学习。
最可怕的是,即使我克服了重重心理障碍开始学习,一旦稍微遇到困难,焦虑的情绪就会让我马上崩溃,似乎只要不能顺顺利利的一天学完所有落下的课程就是大。那段时间也是我人生中最崩溃的一段时间,去图书馆,可咖啡厅,找人和我一起学习,找心理咨询师等等,我竭力去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这是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焦虑的危害,开始去解决它,所幸的是,我从咨询师那里接触到了冥想,并在后来的一次次时间和了解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它,极大的缓解了焦虑。
终于在踉踉跄跄挂了四门课以后,我迈入第三学期,卸下了压力。然而焦虑该来的还是会来,这一次,由于之前挂科的绩点太多,一旦再挂科两门左右,我就要延迟毕业,而重修要等要下个学期,考虑到课程难度递增,我这学期不能挂科,否则就是完蛋。
但是动力不足还是动力不足,焦虑也还是焦虑。冥想也只能缓解,而解决的方法我始终不明白。后来和胡导聊天,他说我还是不能和自己和解,总觉得自己就应该像往常一样优秀,不能接受自己身处逆境的事实,习惯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导致了焦虑。后来再up主蜡笔和小薰那里也看到了,完美主义会导致人焦虑和拖延,在大部分时候,先去做到,比一开始就竭力做到完美要更好。
至此,我才真正的开始认真的努力与我的情绪相处,不在对深深的焦虑无能为力,不在对潜在的情绪问题视而不见,也不再逃避自己的内心,一味的完美主义反道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些不能说我也经做到了,事实上很多事情我还是在尝试和努力,希望2021能够做得更好。
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也许,我过去的生活不退头吧?”他脑子里突然出现这个想法。“但又为什么不对头呢?我做什么都是兢兢业业的呀?”他自言自语道,接着便立刻把这个唯一呢能够解决生死之谜的想法当作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从自己的脑海里驱逐了。
_____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这段话是我在《大问题哲学导论》上看到的,简直是对我生活的写照。
我在大学之前没有遇到过挫折。诚如本书所说,当不去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生活充满了意义:有考试要考,有聚会要去参加,有许多书要读........当人生陷入低谷,我们不得不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才会惊奇的发现,这些小的目标和期待不能担负生活的意义。
长达两个半学期里,我一直把学习动力不足,过于焦虑等问题看作一个大麻烦,试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探寻出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回到曾经享受别人赞美和表扬的时光。
在这期间,尽管我被迫更加了解自己,但却并没有意识到可能是我内在的什么东西除了问题,反而十分逃避进一步的剖析自己的内心。直到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逐步让我认识到了思考自己的重要性。
当我给L学长发消息询问关于如何把一个观点变成真知的时候,他鼓励我说:不要觉得成绩没有起色就是荒废时间,只有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认认真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哪怕孤独,没有收获,也依然是有意义的。
后来我去询问LY大大关于核心方法论时,她向我重述了不断反问的第一性原理。
终于,在一节百无聊赖,因为手机被锁住无所事事的常微分课上,我下定决心拿出笔纸对自己进行追问,收获颇丰。
动力不足——逃避痛苦——完美主义要求——无法接纳自己——活在别人的标准里——所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来自别人的评价——讨好型人格——无法自己为自己提供意义
当初我看过很多人的 文章,说自己一大把年纪了,或者事业有成了,才发现自己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从来没有做自己。看完我觉得十分可笑,自以为思想高人一等,一直为自己而活,活得挺有自我意义的。直到追问到底5,6层,我才惊奇的发现自己其实更是一直生活在从别人的眼光中的。
回想起来以前,我和别人交往的中都是小心翼翼,努力说一些别人会高兴的事情,碰到低学历的就说读书无用论,碰到加班多的就说加班辛苦,给网友评论都是小心翼翼的说好话,就连青春期的时候,都一次次因为不能惹父母生气而强压下去叛逆的心,去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只要别人一不高兴,我就会不安,接力想要让对方高兴起来,甚至不惜讨好。
我生活的意义似乎就是活在别人的标准里,让别人开心,这样我也开心。
突然觉得自己好可悲。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明白,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至少,我开始探索了。
对于这个问题,苏格拉底的答案是爱智慧,宗教人士的答案是爱上帝和来生,很多人答案是子女,集体和事业。
L学长和LY大大 的答案分别是读书和写作。
我的在哪里,或许这是需要我用漫长的时间,甚至一生去探索的事情。
对生命的体察或许更为重要
这个观点是对上一篇日记《体悟生命或许是人最应该做的事情》的二次思考。
我们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完整的,独立的,并且只能经历一次人生的生命。这是一件惊奇而激动人心的事情。然而觉得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这么看,我们下意识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会的螺丝钉,活在一个别人眼光构成的大网里面,做着无聊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消磨自己的时光,各种烦恼还时不时的上来打扰。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独一无二的生命。如果真正意识到了,我们恐怕就不会以现在的姿态生活,仿佛那些时间是别人免费赠送的一样可以随意挥霍。
换一个更极端的发问,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二十年,你会怎么度过?会因为害怕挑战选择轻松却无趣的工作吗?会因为懒惰而终日宅在家里看视频打游戏,放弃外出探索吗?会因为害怕挑战而放弃许多新奇刺激而有意义的事情吗?
恐怕不会的。
我们会尽可能地迎接挑战,尝试新事物,活得丰富多彩而尽可能地留下意义。
这首先便是对生命的态度。
我们很多人抱怨内卷。但有却拼命的卷,内卷从孩子开始。拼尽一切的再别人的标准下做一个最优秀的人,再去谋求一份安安稳稳或者高薪且光鲜亮丽的工作。始终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社会的螺丝钉的位置,一个被挑选的弱者的位置。
而一个生命力满满的人,他们回去努力的探索,尝试,活出自己,拼尽全力。于是有了新兴事物一次次超越老牌。互联网吊打老牌国企,自媒体兴起,一大批热爱表达自己的年轻人活得热情满满而盆满钵满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郝景芳陛笔下最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的人在能做到的,需要对生命有着深切的体察。
这也是我将来要努力去做的。
这些就是我2020年的三大收获了,不知是不是巧合,他们都是我再临近年终的时候才悟出来的。
最后,我想谈谈昨天在《学霸的黑科技系统》中的一句话:数个世纪以来,我们通过对黎曼猜想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推动数学发展的成果,图论,费马大定理等等皆是如此,这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如今你解决了这个难题,那我们接下来的数学发展该要何去何从呢?
对我来说,在遇到大学成绩不好这个问题之间,我活的浅薄而无知,对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看过的书也只是泛泛而读,不能为我所用,还自以为思想境界高深。正是绩点危机让我面临痛苦,在痛苦中一次次的寻找问题,试图解决,从而收获到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东西。它对我来说就是那个下金蛋的鸡。
希望在我未来的路上,我都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努力从苦难中学会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尽力逃避,试图让它消失。也不能想托尔斯泰笔下的愚者一样,即使生活遇到了问题一眨眼就把唯一能够拯救他的问题抛掷脑后。
2021,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