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开播,带你了解神秘的“挖土人”
不是吧不是吧,你不会还没看过被阳光依次点亮的“正大光明”匾额吧?
冬至日,热搜话题#紫禁城开启冬至金光滤镜#一跃而上,原来是紫禁城的乾清宫迎来了一年中最富光影魅力的时刻。正午十二点,阳光躲过屋檐门楣,直射入紫禁城的大殿之内,经地面金砖的反射,由西向东点亮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这些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匾额,呈现出金光灿灿之象。看,六百年前的工匠们通过高超的技艺,在用一束光来穿越时空讲故事。

每每这个时候,都要由衷地感叹工匠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历史之门,走进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来一场与工匠精神高度同频的能量之旅。

“挖土人”挖土魂,“挖土人”都是“人上人”
1988年出生的吴伟,是故宫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自“进宫”以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凤阳“挖土”。在“挖土人”的努力下,凤阳脊兽实现了与故宫脊兽的四目相对;而四目相对的背后,是建设理想之城的愿望,更是王朝岿然屹立的美好愿景;是两代宫殿穿越六百年时光的“会面”;也是1420年与2020年间相隔六百年的再聚首。
厉害吧,这谁看了不得夸一句咱们“挖土人”有力量!

修角楼是一辈子的荣耀,讲出来很自豪
这次六百年的策展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展品一样,宫殿建筑本身都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拿拥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来说吧,六百年来历经损伤与修复,也留下了一代代的古建修缮保护者的心血。“丹宸永固”大展的策展人之一谢安平,通过一张重要的照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三代匠人修缮角楼的接力。这,就是传承吧!
正是这些人,令古老宫殿修缮的技艺和智慧,闪闪发光。
工匠师父们散发“凡”力,疯狂输出
夏荣祥,1975年进入故宫,1981年跟着年富力强的师父们,参与修缮东南角楼;1985年,夏荣祥自己也成长为掌线师父,参与修缮西南角楼;2017年退休后,他仍然专注于给年轻的故宫人讲授匠作课程。没有标准教科书,靠的是自己的师承和经历,再翻出自己写写画画的笔记本,拿出结构教具辅助讲解。年轻的面孔,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古老的技艺,也在他们的身上,得到延续。
学起来很难,但问题不大,他们可以!

不难看出,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过去与现在由不同的人一起执笔书写。
六百年里,哪怕经历时光流转,历史兴衰,只要有人在,历史就不会褪色。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将责任如磐石般屹立于心头。这一点都不凡尔赛!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匠们择一事终老的人生态度,还是一种对于时间的信仰和坚持。六百年前的拔地而起,六百年间的岁修保养,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凭实力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将历史贯通。
人与物之间,是六百年的绵延更替。没借口,就是看!
12月31日起,CCTV-9央视纪录频道20:00档,收看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了解更多看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