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我的2020年度观影报告

文|三千岁
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写这篇总结性的文章。
去年写过,前年也写过,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易,就此终结未免是个遗憾。
2020年是个灾年,于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盘点、总结是对过去的阶段性丈量,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罢,勾起的岁月流逝的焦虑往往大于一年来的积淀和所谓成果。
于是,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意向书”:

感谢大伙一年以来的陪伴,我不玩微博,就把朋友圈当微博,经常发一些零碎的信息,能够容忍一个人发牢骚如此之久的都是真朋友。
看电影是私人行为,本就具备着一定的反社交属性,倒不是排斥电影院的集体共情。
在互联网持续深化的当下,便捷的网络媒介加速了电影生产范式的变革。观影方式的变化必定会影响电影的生产方式和投放渠道,从而进一步瓦解电影的社交意味。
疫情能让人们隔离,互联网也能。疫情能过去,Wi-Fi信号可是只强不弱。
精神活动的盘点是逐渐流行起来的趋势,比起捣鼓利润盘算盈亏的功利主义倾向,复盘精神生活倒显得纯粹一些,会给人以希望和美好,没有那么多疲惫和无力。
一
豆瓣的年度观影报告也放出来了,那就晒一晒、曝曝光。
2020年总共观影415部,去年是315部,增长率24%。7月单月观影76部,占比18.3%,为全年最高。其中:
美国电影117部,占比28.1%。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是《别告诉她》,最后一部是《疯狂的原始人2》;
香港电影53部,占比12.77%。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是《辣手神探》,最后一部是《叉手》;
大陆电影50部,占比12%。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是《阿Q正传》,最后一部是《气球》;
纪录片41部,占比9.8%。豆瓣标记的第一部影片是《顶香》,最后一部是《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英国电影35部,占比8.43%。豆瓣标记的第一部影片是《丹麦女孩》,最后一部是《热血警探》;
日本电影19部,占比4.57%。豆瓣标记的第一部影片是《侧耳倾听》,最后一部是《哪啊哪啊神去村》;
法国电影19部,占比4.27%。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是《女友的男友》,最后一部是《泳池情杀案》;
韩国电影16部,占比3.85%。豆瓣标记的第一部影片是《七天》,最后一部是《电话》;
意大利电影、德国电影以及综艺均为9部,共27部,占比6.5%。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要问了,怎么能统计得如此具体,标记的影片节点如此明确。这就是豆瓣标签的好处。

个人习惯按照国别分类,你也可以按照类型、导演划分,必须要确保一点:标签的唯一性。只有标签唯一,才能确保统计的精确。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你自己的观影总量,不差分毫。
这是注册豆瓣后就逐渐培养起来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还有按照类型、题材、导演看片也是一贯坚持的做法。
如果你的总量不大,不妨花点时间退回去补一补,补完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观影变得更为系统、直观。
以上是按照国别进行的统计,其实还有很多统计维度和方法。比如按照影人、配乐、出品公司、电影节、榜单、奖项等,总有一款适合你。
二
一年看400多部影片算不得“高产”,但也是比较大的样本了。豆瓣在PC端的展示每页15部,下来也有小三十页。
就这么一页一页地翻,像将军检阅部队,一部部看过的影片就是出操的士兵。一年到头了,有必要挑出几个个人认为的“尖兵”,推荐给大家。
个人十佳影片
10、逃亡列车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985
9、原钻 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2019
8、血染雪山堡 布莱恩·G·赫顿 1968
7、白鬃野马 艾尔伯特·拉摩里斯 1953
6、乞丐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1961
5、那年我二十岁 马尔连·胡茨耶夫 1965
4、七次机会 巴斯特·基顿 1925
3、恐怖走廊 塞缪尔·富勒 1963
2、魂断威尼斯 卢基诺·维斯康蒂 1971
1、小亚细亚往事努里·比格·锡兰 2011
始终不是那么喜欢追着看新片,新片有话题性,有热度。而我独爱回到过去,饶有兴致地翻检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未知。
这是个趣味问题,无关乎审美。
2020年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中,从产量到产值,电影行业都跌入冰点。中国由于防控措施得力,院线停摆178天后重新开启,贡献了超过200亿票房,成为全球票房总量榜单第一名。
有时候感到莫名悲哀,这是在比票房吗,分明是抗疫成果的比拼。人类在克服天灾过程中依然能生出许多优越感来,不知是幸与不幸。
有一个事实是一定的,三四线城市是全国院线票仓的中坚力量。
大陆院线这个窗口早已不能满足一个有追求影迷的需求,进入到这个系统中就要接受相应的“规则”。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有没有疫情,都不影响个人对院线电影的悲观。
每年拉华语电影的榜单时都有诸多无奈,今年也不例外,更多的是凑榜单,而非拉片单排位次。按个人标准,也就《阳光普照》和《气球》有资格进入榜单。
台湾影片《阳光普照》没有可能进入大陆院线,一部2019年11月在台湾上映的片子。不管是参加电影节还是看资源,都是2020年的事情了。所以,完全可以放在2020年度片单中。

与其硬凑,倒不如推荐几部看过的还不错的老电影。
三闯少林 唐佳 1983
错位 黄建新 1986
无穷动 宁瀛 2005
苦恼人的笑 杨延晋/邓一民 1979
阿Q正传 岑范 1981
拉片单本是个好事情,到现在变成了鸡肋。大部分榜单都以噱头为主,推荐者未必都认真看过并仔细斟酌、遴选。
诸如《世界周刊》《英国卫报》,如果哪天《人民日报》也推荐了个十佳影单,你不会也作为参考吧。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专业的机构去做,它们会矫正你的认知,不会把你带偏。
看电影多年来,个人观影主要参考英国的《视与听》、法国的《电影手册》和日本的《电影旬报》。还有一些电影协会评选的权威片单。
三
近五年来,一直坚持在豆瓣写短评。从150个字写到350个字,长评有包袱有压力,短评却没有这层心理负担。

2020年标记了415部电影,可能还有15部已标记影片改写过短评,豆瓣统计出来的数据是430条。
每部平均按300字计算,400部下来也有12万字了。如果再加上一年写影评的数据,肯定超过20万字,足够一部小说的体量。
如果认真地看过一部影片,就一定会有心得和感受。不要在乎理解的肤浅与措辞的乏力,写短评对提高文字概括归纳的能力有好处。哪怕吐口“唾沫”吐槽一下呢,证明自己“到此一游”就不虚此行。
于正和郭敬明都踩着年终的尾巴把几年前该道歉的事情道歉了,自己的原创短评虽然肤浅、偏激,但是未经爷的允许,你不能动。
原创短评体现着个人的思考,打上了私人的标签,它是你与一部电影发生“关系”最好的佐证。
之前对手机看电影挺抵触,现在电影都上“网”了,电影出品公司摆明了要把观众从电影院拽到手机上。现在不再那么坚持,观念上的变化也是2020年最大的改变。
在线看、下载看,趴着看、躺着看,怎么舒服怎么来,别让看一部电影委屈着自己。
2020年华语有很多流媒体上映的影片,从年初的《囧妈》《大赢家》到《春潮》《寻狗启示》,再到年末的《气球》院线转爱奇艺平台,都在线上,可自己宁愿下载来看。
倒不是担心网速造成卡顿,该是一贯的偏执吧。喜欢按照导演看片,包括相关纪录片、电影花絮、采访、广告短片、学生作业等,就想求“全”。
2020年重看的影片也不少,例如第五遍《寄生虫》、三刷宁浩的“疯狂系列”、还有《新少林五祖》《一步之遥》《大话西游》《菊次郎的夏天》《东京物语》《裸岛》等。
过去的一年终于补完了豆瓣top250榜单,豆瓣注册九年始终不屑于触及的片单也给刷完了,整体上还是能够挑出20部左右好片子。它和IMDB top250也有近100部左右的重复,大众口味始终是大众的,不难理解。
一部好的电影绝对不仅停留在感官上,也容不得拖拽时间轴、倍速去糟蹋。
当然可以去看UP主的几分钟视频剪辑,它对加深记忆梳理情节有帮助。看完五分钟解说就想当然地认为看了“一部电影”不可取,干嘛要这么骗自己。连最基本的耐心都没有,还喜欢个毛线的电影。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