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英雄的词汇丨乘风破浪最早不是形容姐姐的
《乘风破浪的姐姐》该火。光看这题目就取得很妙,很抓人。抓人的不是「姐姐」,是闪烁着古汉语质感的「乘风破浪」四字。在娱乐化的表达中,它营造出一种光明浪漫的英雄主义氛围,令人见之难忘。
一个振奋人心的词汇,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凡响的典故。对喜读文史的朋友来说,「乘风破浪」的出处倒也不算生僻——它来自南北朝时代的名将宗悫。
宗悫的名字不好读,名声却真不小。两百多年后的一个秋宵,天才少年王勃登上滕王高阁,以「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朗吟寄托一介书生的青云志。而另一位天才李白,在人生至暗时刻,亦本能地祝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理想再飞一会儿。

都说诗人有灵感之缪斯,作为锐意进取的唐才子们的缪斯,宗悫着实是他那个时代里的异类。
首先,他是个叛逆的种子。尽管出身儒学世家,且从小就跟在叔父——东晋名士宗炳身边,也没能受到半点儿文化熏陶:
「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在讲究门阀的南朝初年,和文质彬彬的族兄族弟们一比,宗悫活像白鹤堆儿里的一只山鸡——既不读书,也不修德,一天到晚短打扮,只是弄枪耍棒,好勇斗狠,年纪轻轻就成为乡亲们口中不成器的典型。
终于,叔父无奈,想问问这个莽儿到底有什么志向。宗悫此时大概或是衔着一根草,或是提着一杆剑,轻飘飘又重万钧地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真是一句非常精彩的回答,像诗,像梦话,像侠义小说里的台词,像燕雀听了只会笑的理想。一个终日厮混练武场的粗野少年居然能说出如此有文学意味的金句来,真教人拍案叫绝。只能说,英雄就是英雄,腹无诗书气亦自华尔。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乘风破浪」的梦想,却把宗悫的叔父吓了一大跳。熟读史书的宗炳感叹道:
「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
这样的孩子,说好听点儿是有雄心壮志,但往反面想就是不安分之徒。将来要么建功立业大富大贵,要么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幸好,事实证明叔父多虑了,宗悫的命运是前者。
元嘉九年(432年),宗悫告别家乡,投宋文帝之弟、江夏王刘义恭麾下,开启了乘风破浪的行伍生涯。在江夏军府的十五年间,他从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剑能当百万师的将帅之材,拜上将军。

曾经奚落宗悫的乡里人,此时成了他的下属,宗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丘八难道还和秀才计较不成?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宗悫迎来了令自己名垂中华冷兵器战争史的高光时刻。
彼时,已归顺刘宋王朝的林邑国(今越南南部地区)发生叛乱,宗悫请缨南征,林邑国王以举国之力迎战,并发动了「黑科技」兵种——身披铠甲的大象方阵,让刘宋军队吃了苦头。天时地利一项不占,如何对付这群雨林中的庞然大物?史书中只记载了宗悫的一句话:
「吾闻狮子威服百兽。」
一个军事天才,在作战时也不走寻常路。宗悫想到了用百兽之王狮子来对付大象,听起来是个好点子,可两军对垒上哪儿找狮子呢?宗悫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己做!他让士兵们赶制出一批狮子模型,摆在阵前。
这下好了,任凭林邑国的「象骑士」们如何挥鞭喝进,大象们一见假狮子,都吓得掉头就跑。就这样,刘宋军队长驱直入,一举拿下敌国都城。
在来之不易的胜利面前,宗悫再次展现出了一代名将的风范。《宋书》中记载:
「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望着洞开的敌国国库,宗悫内心毫无波澜,什么金满箱银满箱,谁爱抢谁去抢吧,他的荣耀与兴致只来自胜利本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英雄的心像那浪峰上的光芒一样勇敢而皎洁。
最后,再让时钟回到宗悫十四岁那年的一个夜晚。
那时,他还是让众人一看就叹气的问题少年。在哥哥嫂子的新婚之夜,家中忽然闯入一群盗贼,打破了欢声浮动的良宵。宾客们没有一个能上前应敌的,历史的聚光灯第一次对准了未来的大英雄宗悫: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谁说耍枪弄棒没出息呢?谁说「乘风破浪」是个不着调儿的理想呢?在无数个中宵舞剑无人观赏的深夜,时代的风已经吹到了宗悫脸上。
首发于《北京晚报》2020-9-29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