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空如来藏:无相,没有一切差别、没有一切万法的相。(不空如来藏 空不空如来藏。描写实相的三个东西。)
一切东西只有一个真的,称:真如,非常平等非常真实,即是如来藏不变的体,是有本体的,但本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驳之不得。
1、空如来藏:本体。一切差别万法的相从这出来,是如来藏性不变的本体,无相。所看到的差别都是幻化的,无相。2、但又无不相,随缘显现一切的相,称为:不空如来藏,启用。真如理地不立一尘(理上,立了有就没有无,立了美就不能包括丑。)佛释门中中不舍一法(事,相。发出作用来没有一个不是他它。)3、空不空如来藏:真空不碍生妙用,妙有不妨碍真空。真如实相的体与用。体用相彰。实相无相无不相,佛法最高妙义。
小乘佛法只看到空,看不到妙有,只自我解脱,不能度别人。
观照:观到性,照到相。性相: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
本性:不和合,永远不变,空。起用:有因缘,和合变化,有万相之差别。本性不变本体随缘而成万相。性相不是两样东西。
有变化就有和合就有生灭,成住坏空。我们生出来就会老就会死。行所当行(认真),行过便休(放下)。
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执着永远不变。不执着不记恨少贪嗔痴,相就老得慢一点。悲叹生命短促,生命就短几年。随顺世缘无挂碍。今日事今日毕。生灭相续。身 中阴身(鬼)聻(人死为鬼,鬼死为聻)如果鬼没有立刻投胎,变成jian四声。聻又投胎… 轮回
死死生生 生生死死 蜕变 孽化,才有万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性恶。而佛家说人的本性:不善不恶。
随着因缘,和合,相变而性不变。地水火风都是真如之性来的。空不能跟色和,不和合。只要和合,就有开始终了,就有生灭。
庄子: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可庄子还是以为有个永生不灭的常)
一念心疑被地碍:魏心仪啊!什么都不怀疑,什么人都对我好,我无碍啊。
【禅宗】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
师云:“尔一念心疑,被地来碍;尔一念心爱,被水来溺;尔一念心嗔,被火来烧;尔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
地水火风无相,只是念头而已啊,念头好厉害啊,让我们死让我们生。
一念心爱被水逆:所有都爱。没有专门爱哪一样(专门的爱会让你沉沦)
不被境转,随顺势缘无挂碍,来去自由,就能生死都自由。 先从小事做起,身边的人做起,最舍不得的东西做起。
坛经:不为境转,即见如来。
不为经转,转经。用四大而不被四大所用。
惜物,乃惜福啊。
修行: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修到天上去也免不了灾害。
初禅:得之不易 八住十得。摇摇晃晃、热气、心生欢喜、看到空、觉得冷觉得热、觉得重觉得轻,这些都是初禅还没有开始以前的初住。初住:要入定了,跑掉,拉回来,又跑掉又拉回来。细住:要入定了,一念不生,外面的所有风吹草动都不为所动。于是才到了欲界的定。然后再进一步:未到定。才是初禅,叫:离生喜乐定。喜是身的,乐身是心的。不必吃饭了,只要眼睛鼻子耳朵。继续进入二禅。
二禅:欲念已经没有了,定生喜乐定,心里身里完全无限的喜欢快乐。
三禅:离生喜乐定。已经没有分别心了,没有法喜喜不喜了,但得的乐如整个包在里外一片的光明之中。
四禅:色乐清净定,连乐都舍了。
欲界的定很容易定,但如色界初禅非常不易,到四禅,根器好的话,一下子进入菩萨。假如根器没那么好,就进入无色界四定。
欲界有男女饮食,色界只有物质了,无色界完全是心念。
空无边处定:见空(因此见到空离得道还早着呢)原来一切全是空的。我认识空的还是识啊,于是
识无边处定:再修,发现又是空(非想)又是识(非非想:不是没有想)于是你说空也没有识也没有,进入
无所有处定:再往前,知道无所有这还是想啊,于是再修,进入
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摩尼最后一位师傅称为非想非非想先人,但他扬弃之了,进入
第九次地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全无,又叫漏尽定。这样才成为罗汉!见惑(思想的迷惑)断了,思惑(情感的迷惑)断了,断见惑易断思惑难。但尘沙惑没断,你不知道人根器如何如何度他,那是菩萨的境界。跳出三界外,得有余涅槃。生死因的惑业没断,还要不断修行,有余依身,变易生死之余,又有可能堕入涅槃。
否则还在三界中转,修行要跳出三界外,才能不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
欲界要升天,欲界天,就是其他宗教的God,大梵天。欲界天上有五衰,但报应完了以后,报尽还堕(不一定入人间)。二禅天上有水灾。三禅天上有风灾。何如西天归去来。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永无退转。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少,广度众生才可得。
修行有多难!打坐了老半天,连初住都没到。天人要成佛,必须要成人才行。
佛家六度空间 加 心力 七度空间,分了才及临析尘 八事(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共生。再分,虚空。色边际相。
易经,就佛法的角度,都是空谈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