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乡村、城市化——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一、一场葬礼
写这篇文来源于一件事。一天,我和家人经过小区一个楼栋附近时,传来很大的丧乐声,我们走近了细听,是录音机播放的,此外,楼栋门口还搭了一个蓝色的临时帐篷,老公说,这应该是遵守农村的丧葬风俗。偶尔经过的路人听到这么大声的哀乐,也露出惊讶的神情,但都没有停留驻足,整个社区依然日常而平静。
我不由得想起参加葬礼时的见闻,看到别人家子女披麻戴孝的打扮,觉得也太夸张了,像看电视剧里的人一样,一群旧时代的人闯进了新时代,与城市那种克制的表达氛围格格不入。
就像这个葬礼,社区静悄悄,乐声却哀伤而喧嚣,显得突兀一样。用不恰当的比喻来表达感受的话,就是我觉得逝者的家人是想要“放大”这个丧礼,让它显得正式,隆重,哀伤,有更多的人都知道,关心,就像这场仪式本来属于它的地方,农村。
如果是农村,除了披麻戴孝的家人们,遗体会停放三天,肯定也会有大量的熟人,半熟人来吊唁、围观吧。而这里是城市,空间狭小闭塞,停放传统早已简化,家中设吊唁场所更是我长大后就没有再经历过,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可能除了个把熟人邻居,你甚至都找不到一群围观的人,来目睹家人的悲伤和仪式的正式,只是在一片安静中显出一种孤独和冷清的样子来。
本也只是有感而已,但一天晚上,我躺在被窝里又想起了这件事,就突然觉得很心酸,也许是因为冬夜的寒冷,也许是因为又到了一年结束之际,我想起那大声的哀乐,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让我一下子想到很多,于是想要记录下来。
此刻我在写的时候,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能准确形容我内心感受的词,“挽歌。”是的,我觉得这就是农村生活,农村礼仪,农村社会慢慢淡出人们日常生活,走向凋敝与衰亡的挽歌。
二、仪式的变迁
我出生长大的这三十多年,是国家剧烈变化的三十多年,虽然我从来未曾在农村生活过,但是我长大的郊区里,依然留有大量农村生活的影子。
我经历过从柴火灶到煤气炉到天然气烧饭,经历过从倒马桶到有卫生间,经历过从平房到楼房,经历过小时候家后面就是田地,到现在家附近很远处都没有任何田地。以前每逢过年间家人团聚,外婆总要说些熟人的变化,都是很远很远,远到我未曾见过的亲戚,但是外婆总能说出些辈分来,虽然比你小,但是你要喊姨娘之类的,感觉附近住的人,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世代生活在这里一样,家门口那个现在是5A景点的中山陵,家里长辈小时候就像是去自家后院一样,去拾柴去玩耍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走,知道无数条小路。更有一次去寺庙玩,外婆跟门口僧人说,我们是西洼子的人,对方居然就没收我们门票,放我们进来了。
虽是城市人,但是我们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都像村里人一样生活的。而丧礼,我觉得是最能体现古老农村风俗的一个特殊的仪式,小时候太婆婆离世,我记得是有完整礼仪的,遗体在家停了三天,设了灵堂,有大人彻夜不休的守灵,有长明灯或是蜡烛之类的一直在燃烧,家人还要采买和制作各种仪式需要的物品,例如纸钱寿碗之类的东西。即使没有披麻戴孝,也是身上的袖章带了有7天之久。
而近些年城市生活里,一切都在慢慢的发生变化,简洁,高效,便利。在外婆的葬礼上,我惊讶的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流程化,或者说工业化了。除了还是男人手捧相框,还是要跨火盆,其他的一切都不需要你操心,遗体从医院直接送到殡仪馆,再没有三天的停放期,除了在告别仪式几分钟的哀乐中哭一下以外,一切都快的让你来不及哀伤。
大巴直接把家属送到殡仪馆,路上直接扔些硬币,毕竟扔纸钱也不环保。丧礼仪式非常快,就像一个蹩脚的临时表演,家属代表发言,用蹩脚的勤劳贤惠等词来表述外婆这一生,万年不变的哀乐一起,仿佛告诉你,可以哭了。绕遗体一圈以后,你的悲伤可能还没有停,你的情绪还停留在无法接受这个活生生的、陪伴你长大的人变成一具没有生命的肉,你还在想,怎么这就是最后一面的时候,哈哈,仪式结束了,收摊了,工作人员用麻利的行动告诉你,道具收了,可以走了,来,下一场。
然后是人送到火化间那里,你看也看不到什么的,人在炉子被烧掉,就像一张纸化为灰烬一样,人家说,从炉子里随便一舀,就是所谓家人的骨灰了,混没有混其他人,谁知道呢。等着拿完骨灰,就是把骨灰送进小的可怜的坟墓里,打扫坟墓,烧纸钱烧掉个人物品,大家鞠躬,敬上贡品。然后大巴就要开车了,每个人都领了丧礼包,里面有寿碗毛巾等一切该有的东西,都是准备好的,直接购买发放就可以,跨一下火盆,上车到家附近,一起聚个餐,仪式就全部结束了。
可怕的是,小时候需要戴一整个礼拜的袖章,现在家人却跟我说,离开葬礼就可以脱下了。再次回到大街上,回到工作岗位上,我的身上什么标签也没有,除非我说,不然大家都也不知道我有家人离世了,我想,甚至连袖章都成了一种与城市氛围不符合的事物了啊。
三、思考
进入工业化社会和城市化社会以后,我亲身感受到农村各种风俗的消失和简化,也许在当今城市人的眼光看来,种种的农村风俗都显得不合时宜,土里土气,但是我觉得,那其中浓烈的情感,仪式中的敬畏感,是认真而尊重的。
往上数,我们都来自农村,农村有我们民族的传统,代表我们这个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体现了我们的“根”。而城市生活方式消解了这些仪式之后,却并没有形成新的,不敷衍的、不形式化的,有敬畏感的新仪式和传统。各种仪式要么消费主义,俗气爆发,要么流程化只注重完成,毫无那种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怀,一种冷漠的熟稔。
你甚至都说不出什么不对,因为一切都给你做了,但是你的感情却无处安放。也许在农村的葬礼上,我可以尽情的释放我的悲伤,而在城市的葬礼上,哭都被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内。
我想我心酸也是因为这个,那个大声播放哀乐的葬礼,仿佛是在说,
我们不喜欢城市简单快速的葬礼,我们希望以传统的方式告别亲人,即使这个仪式不合时宜。因为只有这样的仪式,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
旧的在消亡,而新的却没有能满足我们的期待,一切发生的太快,一种力量在单独的生长壮大,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但与之同时,与这种力量配套的种种力量(辅助的,对抗的,平衡的)却还没有完全产生。
小时候看外国电视剧里的葬礼,人们穿着黑色正装,打着黑伞,聆听牧师祷告,当时觉得好洋气啊,不俗闹也表达了哀伤,心想我国的丧礼这样就好了,现在想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是基于 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礼仪啊。
而在我国,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除了那些表面炫酷的属于年轻人的玩意儿之外,独属于城市的各种底层文化,所有中年人老人们也能认可和参与的仪式和活动并没有很多。城市文化,城市风俗,还是属于电视广告里,消费文化里,那些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并没有被绝大多数人认可践行的花架子。
从生到婚,到死,人生的重要时刻,我国的城市文化及习俗依然是在半农村半城市的过度中不伦不类的尴尬着。
农村的热闹熟人社会结束了,而城市的冷漠和各种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缺乏,只能让人们仍然不得不偶尔回到农村的各种风俗和习惯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