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典音乐听多了,会突然喜欢上古典音乐?

随着这几年,成人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大,这种感触和碰撞倒是会越来越多。说两个成人学生的小故事吧,到现在依旧记忆清晰。
2018年冬天,下了好大的雪,感觉交通和出行并不是很方便,我想那天可能会有路程较远的学生请假。但是,那天没有,最后一个学生是晚上9点下课的,是一个钢铁直男,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觉得工作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而且科研压力比较大,想有一个出口,想学习音乐和钢琴。他那时候刚开始学不久,因为生活中也没怎么接触过古典,也不太了解,对于学钢琴,他是想要通过学习,之后能够弹一些周杰伦的曲子的或者一些比较好听的流行音乐,但是对于学钢琴打基础学方法的共识我们是一致的,并不是为了学1-2首曲目而来,而是通过打基础和训练,之后能够自己独立弹奏一些喜欢的好听的曲目,具备这样的能力。

5个月后上课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说,“老师,我能学习一些古典音乐吗?之前没有过接触,但是这几个月来听老师讲的一些知识和故事,耳濡目染然后去听了一些,发现有些真的有被震撼到或者打动到,比如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我去搜过谱子,看起来并不难,而且真的很美,完全被吸引住了。而且那些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似乎没有那么遥远和冰冷了,感觉他们也跟我们一样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一些高兴的事,只是他们会用音乐记录,我们只能用文字了,挺有意思的。虽然现在我能够听懂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居然能听进去了,之前尝试去听音乐会,犯困,而且听着听着就变成背景音乐了,也不知道在听啥了。老师,我是不是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了,哈哈哈......。”

还有一个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的状态是会听不会弹,所以想自己能够有机会深入接触,感受体验学习一下。当接触到能够弹奏一些她熟悉的旋律,即使是简化版的,她会特别激动的跟我聊起一些音乐带给她的感受,我记得她说,“老师,你知道最震撼我的曲子是哪首吗?就是这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次听的时候,我眼泪差点掉下来,也有可能是那段时间压力比较大,那种壮阔和宏伟,一下就触动了当时的我,这段旋律印象可深刻了.....”

音乐的结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人类的听觉感知。可能不像我们看小说,看人物,看故事,看场景,但是音乐的表述可能不是那么具象化,也有自己的表述形式。音乐的叙述也是一种心理学,也是一种传播学,比如说一个音乐主题必须要非常清晰并且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走出剧院的时候能够哼唱它,那么基本就算成功了。如何才能让你记住呢?一般来说要有一个音程和节奏上面的特点,而且要流畅,要精炼,但是就算这些原理都有了,也未必能写出好旋律,还有就是要有感觉,写出来的句子是比较打动人的。就比如说这两年的流行乐曲,其实能够跨越群体流行的曲子确实很少,《南山南》倒是一个。

如果从作曲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开头是一个力量集聚,同音重复,积累力量以后有一个音乐跳进,那么就有了发展动力,接下来就是自然舒展的,所以从力学角度,其实是符合音乐的自然发展规律的。这也是能够流传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这个民谣作曲家可能在写的时候没有想得这么复杂,只是这个曲调打动了他,打动他也有他的必然原理。

一个好的句子想要打动人,一遍是记不住的,比如欢乐颂,就会不断的重复,或者变化重复。就像今夜无人入睡这首歌,进行变化重复不呆板,高一个音。一般来说重复3次也就差不多了,然后需要再引入新的素材。如果第一个段落是零碎的,那么之后就要引入方整的句子。如果前面是重复变形比较多的,那后面可能就要来一段上蹿下跳的,反正要有变化,让音乐运动起来。

也许,很多古典音乐的旋律,你叫不上名字,也对应不起来音乐家,但是耳熟能详,一定听过。这也是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因为通过几百年的大浪淘沙的沉淀,还能经常用在电影中,广告中,以及音乐厅反复上演,生活中总感觉听过的,都是几经沉浮,没有被时代所淹没的真的金子,符合传播学规律,符合人的脉动的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瑰宝。
突然就喜欢上了,也不奇怪,因为数百年来,它就是拥有了穿透不同时代人心的力量,得以存续,得以经久不衰,不得不感叹,当人类群星闪耀时,那些灿烂的智慧与人性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