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年我讀過的15本好書
由於疫情的緣故,相較於往年,今年讀書的時間多了一些。2020年認認真真讀過的書大概是208本,比前兩年都多。和以往相比,今年最大的感受是,對於一些領域的知識開始逐漸有了系統性的掌握,對於一些特定的議題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按照慣例,從今年讀過的書中選出15本印象深刻的,按照我閱讀的時間順序推薦給大家。
1. 張啟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1911-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去年八月份去了一趟烏蘭巴托(庫倫),那片傳說中的我「大清故土」。但實際上我對於外蒙的歷史瞭解得並不多,年初偶然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本書,借來讀了一遍。脈絡清晰,寫得很好,把民國第一個五年間,中、俄、外蒙三方有關「外蒙主權」問題的衝突和交涉,梳理得非常清楚。本書只是作者對於該議題一系列論著的其中一部分,接著我又讀了他另外的幾本書:《收復外蒙主權,1917-1920》和《全蒙統一運動》等,對於民國時期外蒙的歷史有了簡單的瞭解。若對這個議題有興趣且有條件的同學,可以試著找這幾本書出來看看。

2. 張勉治(Michael G.Chang)著,董建中譯,《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本書把乾隆南巡背後的政治邏輯與符號意涵講清楚了,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乾隆南巡盛況既是歷史環境的產物,也是意識形態的需要」(頁331)。我懷疑作者是為了把自己讀過的所有相關書籍都能夠在正文中引用到,才把全書寫得特別「啰嗦」的XD。。。本書最大的彩蛋是在頁425的<譯後記>,「我(譯者董建中)還記得他(作者張勉治)說,希望能寫本像史景遷《叫魂》那樣的書」,如果不是暗示譯者「意在言外」,那麼只能說本書第一版的編輯要扣工資了XD。。。謝健(Jonathan Schlesinger)的《帝國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邊疆》也頗值得推薦,綜合了環境史、邊疆史以及背後宏大的世界史視角,新清史2.0確實提升了論述的境界,儘管作者嘗試從邊疆的視角bottom up,但出發點似乎還是北京的,大約本質上還是材料的局限性。
3. Mathews, Gordon, Gustavo Lins Ribeiro, and Carlos Alba Vega, eds., Globalization from Below: The World’s other Economy, London, New York: Rutledge, 2012.
「低端全球化」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用本書編者之一Gordon Matthews(麥高登)的觀點來說,所謂的低端全球化大致上是指「主要在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全球範圍內,以相對少量的資本,和有時是半合法甚至是非法的非正式交易,而形成的人口和貨物的跨國流動」。在我看來,這樣的低端全球化大約存在有三個突出的特點,第一是「非霸權性的」,第二是「低附加值的」,第三是「非法的」。在全球逐漸變得保守,典型意義上的全球化受到諸多挑戰的情況下,「低端全球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切入的概念,尤其是在轉型時期的中國。
4. 劉婷玉,《鳳凰于飛:家族文書與畬族歷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
梁肇庭先生的名著《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非常精彩地討論了「客家」的問題,很可惜的是,諸如「棚民」等議題的討論,梁先生做了一些基礎工作就過世了,只留下一些「未竟稿」。相類似的畬族問題,我們就可以來讀一讀薩博·羅薩博士(Dr. Sub Rosa)的這本《鳳凰于飛》了。非常厲害的博士論文,在文獻方面應該說做到極致了。此外推薦陳博翼的《限隔山海:16-17世紀南海東北隅海陸秩序》,傳說中在作者本科論文基礎上改成的專著。。。相較之下,我這種讀書真的是讀到墻壁上去了。。。
5.白彬菊(Beatrice S. Bartlett)著,董建中譯,《君主與大臣:清中期的軍機處,1723-182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精彩的論著,梳理了軍機處的起源和演變,以及逐漸的制度化,同時也體現了內廷與外朝的角力,君主和大臣的互動。
6. 杜正貞,《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龍泉司法檔案的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
很有分量的一本著作。雖然已經遠離這一研究領域很久了,但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想起自己很多年前第一次讀黃宗智、滋賀秀三、寺田浩明的辰光。本書頁422,「中國傳統的契約鑲嵌在具體而生動的社會關係中,一旦遠離了這個社會關係(不論是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對契約的理解就存在危險,這不論對於當時人還是今天的研究者,都是如此。」這段話大概能夠總結本書的精髓所在。
7.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著,楊芳、王海民、王妍蕾譯,李小雲校對,《現代性的前景:讚比亞銅帶省城市生活的神話與意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讀的過程中其實充滿悲傷,尤其到了最後一章。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現代性的迷思帶給讚比亞人的,恐怕並非是一個正面的結局。事實上我們從費孝通開始,一直在思索的所謂「現代性」對於中國社會的衝擊,大約也值得再三思考。本質上,非洲的情況和中國有很強烈的可比性。作者的另一本論著Global Shadow: Africa in the Neoliberal World Order 也是如此,非洲的全球化和現代化在哪些地方是被聯結的,又在何種程度上是被西方所放棄的,本質上還是需要依據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資本與權力結構。
8.Sarah Besky著,黃華青譯,《大吉嶺的盛名:印度公平貿易茶種植園的勞作與公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大約兩年前,讀過本書的英文本 The Darjeeling Distinction: Labor and Justice on Fair-Trade Tea Plantations in India,當時就覺得寫得非常好,這一次重新把中譯本也拿出來讀了一遍。公平貿易認證、地理標誌認證以及廓爾喀民族獨立運動三個支點支撐起來,架構非常清楚的一本博士論文。原本由勞作、管理和農業環境共同構成的「三方道德經濟」,在後殖民的時空脈絡下,經由industri到bisnis的轉變而成為一種「第三世界農業幻想」,所謂的「公正」在大吉嶺從來沒有到來。中譯本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全書幾乎所有的「斯里蘭卡」其實都是「錫金」,譯者不至於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吧?莫非是為了過審而故意錯譯?
9. 項飚、吳琦,《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飚對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
在這一年中,項飚大概是國內最火爆的人文社科類學者了,從之前和許知遠的對談,到本書的出版,以及後來關於「內捲」的論述,項飚引發了蠻多的討論。本書剛出版我就買了,讀罷之後一方面覺得項飚非常真誠、通透以及可愛到近乎有些天真,另一方面也能夠明顯感到這本對話錄的對話雙方「政治光譜」差距有點大。項飚對於「鄉紳」概念的論述後來引起了蠻多的質疑,我不曉得他後來有沒有再進行解釋,但我想補充的是兩點:第一,同樣是關於「浙江村」,其實當論及到浙江村被拆除的時候,項飚和張鸝的觀點與立場其實蠻不同的;第二,同樣是關於溫州,曹南來討論的「老闆基督徒」是不是可以有助於理解項飚概念下的「鄉紳」?
10. Hill Gates, China’s Motor: A Thousand Years of Petty Capit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坦白講,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真的讀懂作者在講什麼。Hill Gates在本書中提到了中國自宋代以來的兩種生產方式:貢賦制生產方式(Tributary Mode of Production)和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Petty Capitalism Mode of Production)。在作者看來,在這樣的兩種生產模式共同作用下,自宋代以來的千餘年間,中國社會基本上維持了一個比較平衡的發展模式,而中國社會的制度和內在延續性,大致上也與此有關。如果這樣的思考邏輯是對的,那麼後來當Kellee S. Tsai(蔡怡欣)提出的所謂「後街金融」(Back-Alley Banking)時,私營企業所依靠的「非正式金融」就不僅僅是簡單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是千餘年來的中國社會本身就是這麼發展和運行的。
11. 羅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著,張曉佳譯,《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下的生活可能》,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我在2018年的年度閱讀總結中吐槽過本書繁體中譯本的翻譯,很開心地看到簡體本的翻譯好了非常多。要比想象中的寫得更有趣,大概是以反思資本主義發展的視角來回應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問題,資本主義下的precarity問題的解決,大概還是要靠非資本主義的方式。
12. Lili Lai, Hygiene, Sociality,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The Uncanny New Village,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7.
寫得蠻好的一本書,結構很清晰:農村人不講衛生麼?農村人是一片散沙麼?農村人沒有文化麼?實際上「衛生」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空間結構的產物,背後其實還是揮之不去的現代性議題;Immannet Sociality(內在社會性)的概念繼續挑戰閻雲翔等人的「道德真空論」,通過日常實踐串聯起來的人際關係,在熟人社會中是不會斷裂的’「文化」和「素質」本質上是政治話語,但官方和民間對文化的闡釋並不見得水火不容。
13. Lily L. Tsai, 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Solidary Group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中國農村社會的治理,靠的是以廟宇為核心的地方關係網絡,靠的是宗族的力量,這些概念你知道,我也知道。但問題是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還是依靠史料的解讀和主觀的感受與觀察,作者在本書中所做的,是用數據和統計告訴你,確實是這樣。非正式的問責制,反倒比正式的制度更能為鄉村提供公共服務。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存在非常大的爭議,我在幾乎同一時間讀的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就把解釋引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我不確定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14. Winnie Wong Won Yin, Van Gogh On Demand: China and the Readymade,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原本我以為會圍繞著贗品和假貨展開她的討論,但作者黃韻然其實並沒有過多地處理這些議題,而是在討論全球化對藝術本真性的消解。對於西方的話語體系來說,深圳大芬村的這些畫作可以看成是藝術生產的流水線以及假冒偽劣的侵權工廠,但從大芬村的成員來說,體現了他們的藝術性和原創性、草莽的創業精神以及個體的能動性等,伴隨而來的,還有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城市化、市場化、農民工等諸多議題。本書在2015年獲得了中國研究領域中著名的列文森圖書獎(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
15. 傅高義(Ezra F. Vogel)著,馮克利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鄧小平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老先生在不久前仙逝了。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買了一本,但實在是太厚了,一直沒讀完。依稀記得當年老先生來學校打書,還開開心心地跑去聽了講座,時隔多年,終於讀完了。
今年在家,總算有機會整理書房了,附一張照片,整理前的書房一角。

© 本文版权归 Chopin J.F.Y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