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傅聪先生
今早.北方的气候一如往常的冷裂。我睡醒后眷顾四周,除了喉咙想喝水以外没有任何期待. 仿佛生活故意装成那副死样子给你看。打开手机我一如既往地把“该看的”全看一遍.跟吸了大麻一样。看到都在谈一位先生的去世。我没有理会,以为又是某个名人大家去世后的一场“跟风”。但因为纪念这位先生的人实在多。不经意间我居然看到了傅聪先生的名字。那时候我的眼睛不自觉的离开了手机屏幕。盯着墙上发呆,近五分钟。傅聪先生的过世让我想发一些文字来纪念他,让还不知道他的人知道他。但是想说的话实在太多,我文笔有限怕表达不清,于是决定写成文章。这种复杂的情绪此刻的我还是很难说清楚。我甚至没细听过先生的一场音乐会或者唱片。最开始认识傅聪先生也不是因为钢琴。而是通过读一篇清华女作家的文章才了解到的,有这样一位钢琴大家曾说“ 中国人的耳朵更适合听肖邦 ” 而我就是这样从一位中国文学作者再到肖邦, 而认识了傅聪先生 .

关于傅聪的作品我还是最喜欢那张发行于1993年的 < chopin:mazurkas 肖邦 : 玛祖卡 > 一位正处于昂贵光阴中的男人,倾尽他全部的艺术造诣成就细腻。对,是细腻、这份细腻已经太性感了。还谈什么技术层面的东西或是音乐性, 就像他曾追寻的钢琴家Richter那样“从无粗暴,却有着深刻的力量!而影响傅聪先生在音乐层面不断开拓的人物也离不开苏联钢琴家Richter . 傅聪先生曾形容Richte _
“昨天我听到了苏联最好的钢琴家 Richter的演奏,我无法形容我心中的激动. 他是一个真正的巨人.
他的fortissimo是十二分的.而tone是那么的美 . phrase是那么的深刻,使人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 而teachnic,what’s teachnic ! A devil’s teachnic ! 每一个note像珍珠一般octave passage像海潮一般 .总而言之,我终生 .至此为止 . 包括所有的唱片和实在的人在内 .从没听过这样出神入化的演奏。他弹的是Tchaikovsky concerto。我一向不喜欢Tchaikovsky,但昨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Tchaikovsky.所有的slow part是那样serene 一点没有浮浅的sentimental感Tchaikovsky concerto 成了一支如此光辉灿烂的协奏曲.而那种dramaric force,那开头的chord和cadenza,真像天要垮下来一般。尤其重要的是他的tone.只使人感到巨大的力量,从无粗暴的感觉。encore 弹了一个Chopin的Scherzo No.2和一个Liszt的Etude,也是妙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演奏有那种individuality。他所有的演奏都是真正的创造,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创造,演奏的表情也真像devil一般:dramatic 的时候,他浑身都给人以diamatic的感觉;tender的时候,也是浑身温柔。

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懂古典钢琴乐 . 近一年更是热衷于电子合成器。 毕竟这篇文章是因为一个人而写。傅聪先生在钢琴艺术上的造诣除了用我的肉耳所能听到的那么一点感性的东西外。大家甚至比我更加了解。但我认为的( 或是说所吸引我的 )先生的伟大并非在钢琴演奏之上。一旦将傅聪先生与那个时代相接轨。就立即能够燃起我对傅聪先生的敬爱之心。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我对傅聪先生难以言表的交杂之感更多来源于我对时代的衰叹!1934年是傅聪出生的一年.出生于上海。那一年我记得是<末代皇帝>中溥仪在日本人的诱导下成立满洲国的一年。在傅聪的整个少年时期的上海战乱无休 , 饥寒交迫。但就在那段时期也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化最具爆发力的时代。新潮的思想 , 生猛有力的文艺创作 , 自由的笔杆子之上迸发出非常之多的文艺作品。1954年傅聪步入成年并前往波兰留学。此时的傅聪尽情蒸发着他与生俱来的浪漫、唯美的汗水 . 每天练琴长达12小时。以及长期与艺术相融的细腻博学。一腔国人特有的坚韧不屈、愤世嫉俗。他是叛逆的、他也是坚韧的。从那本很难回避的< 傅雷家书 >中能够感受到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人文的傅聪。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幻梦般的古典美.而作为人文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 . 学识渊博且直言不讳。思想前卫。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我个人认为,他在中国的伟大并不在于钢琴演奏。而在于对社会的影响力。他再欧美举办音乐会无数听众为他的音乐而来。但在中国他所处的年代里又有几个人听的懂古典钢琴。即使是今天。无谓于为他的名气而来。而正是因为这“名气”又影响了中国多少个年头多少个人。甚至,我记得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一提到古典音乐都避免不了要提起傅聪先生。傅聪先生是那个时代国人敢于站直腰杆的骄傲!从一些文学作家的作品中能够看出傅聪先生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乐坛,还频繁波及文坛。成为清华大学、北大等高校学者赖以倾听的精神血液。傅聪先生实现了令不同领域,不同阶级的人都能够认识认识古典钢琴,认识一下音乐的文化造诣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不经历残缺那么他的人生待是多么轻薄 , 与虚渺。不知道从何时起我总是会被一些灾难、肆虐、残破、所深深吸引,不完整性在我看来充满了欲望与未知, 这种色调仿佛一缕令我欲罢不能的面纱。永远深挖不透 。
傅聪先生一生当中有三段挚爱 . 第一任妻子是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女儿弥拉 , 而令傅聪婚姻多变的源头。正是因为傅聪长期以往赋予进骨头里的诚实与不羁 , 矛盾与浪漫 。关于傅聪的个人感情没有谁有资格说什么话。远赴海外留学的傅聪人生本可以就这样与钢琴为伴直到永远。但在1959年的一天一件噩耗却令傅聪被迫一生的漂泊异乡, 屡屡叹息。傅聪的父母傅雷夫妇因不甘屈服于 “文革时期”的迫害双双自杀。而此刻的国内因文革而混乱不堪,傅聪只能加入英国国籍,至傅聪的父母过世也没有见上一面。此后的二十年傅聪丢弃了那个注满热血的青年。好在当时国外的音乐市场极好,傅聪源源不断的举行音乐会、在欧洲各地演出。后来有人写到“傅聪是一位差点被毁掉的天才 ”
而灾难并没有令傅聪变得事故,也没能令他失去灵魂。在战乱不休的年代里傅聪敢于跟随自我选择自己的所爱。在文化枯竭的年代里他用坚韧与命运周旋。钢琴艺术只是他对抗命运的武器。而对于他而言,比钢琴艺术更可贵的是作品。而傅聪先生与他的作品相融合,与他的时代相融合。写到这我一点也不急着想要收尾。如果能够早些认识这位先生,而不是在一个月前才知道他。可能我会更有信心把这篇文章写好吧。但这只是我心中的傅聪先生的样子,今天先生虽然已经过世,但是我们每一个接触过他名字的人,都会永远记得这样一位影响整个世纪的世界钢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