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年的书单
文| Rain
2020看着也到头了啊......今年读的书特别多,主要是因为失业的原因,大部分是社科、历史类的,也有一些小说和剧本和专业理论书籍。
年末因为换手机而痛失我的宝藏App“私家书藏”!上面一千多本书的记录也丢了,要我从头来过是万万不能的了。如此一来每年年底我充满仪式感且愉悦地检查App挑书的乐趣就没有了,我只能凭借记忆选出我今年(2020)看过的最有印象或者最喜欢的十本书。
1、《追寻历史》,作者:白修德
白修德这个名字听起来很中国,但他其实是个美国人噢!这是他的中文名字。熟悉近代史的话我就应该知道他,不过惭愧,看书前我对他的唯一印象就是《一九四二》里面Adrien Brody演的形象。白修德是上世纪《时代》记者,1939年来到中国采写报道,先在重庆,后去了延安,由此见过两党内的许多大人物,报道过河南的大饥荒,回美国以后在麦卡锡主义时代被排挤,远走欧洲,再之后回美国跟踪报道肯尼迪的选举,又写出一系列经典的报道。本书是他的自传,开头先写一段声音,让他浑身战栗,是很有临场感的叙述,是时美国大选正在热潮,他作为记者也是全身心投入。
楔子结束后,他由头写过人生,他在哈佛大学读历史系时因为想找安静的图书馆,意外找到了存放汉语书籍的地方,凭借一本《乾隆字典》开始学汉语,刚毕业便积极申请去了中国。他对中国的苦难与种种现象,有着自己视角的判断,他同时也是个爱憎鲜明的人。
白修德是个非常擅于用细节来以小见大、突出人物性格的人,因此看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个历史八卦爱好者的享受。我很喜欢他写与周总理的碰面,事实上也是因为之前看了这部分的选段才找来书看的,他写了一些好玩的小细节,比如烤乳猪和鸭子。这一段几页的随笔,最后结束在“1972年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一个伤感的尾音。
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他的热忱。而且正如书名所说,在他的生命经历上凝聚的半个世纪的近代史,让他这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我合上书后最大的感受是:人,在当下的此时此刻,不仅是自己的现在,也是过去自己的将来、和将来自己的过去。
2、《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作者:克莱格·尼尔森
这本书非常之长,而且细节非常之多,在读之前,我都没想到二战时珍珠港偷袭所造成的现场惨烈局面和事后影响有如此巨大。从纸面上看,这本书就像一个文字版的纪录片,从鸟瞰到特写,全方位对于该事件做出了剖析,并伴以大量的资料照片和地图等。此外,我认为这本书也是一个了解二战史的好书,他不仅仅剖析了珍珠港事件及太平洋战争,还涉及大量其他坐标的战役,甚至有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叙,深深牵动着我的神经。中、美、日三方在1941年各自的走向和命运,的的确确是被这件事彻底改变了。
3、《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作者:中岛幼八
又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回忆录,只不过这本书的叙述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他是一个普通老人回顾自己一生的娓娓道来。如果想看优美的文笔,这里没有,但我看的是“感受”,铅华不染的文字,还带着点东北口音的叙述,反而能让人更加接近那个年代里普通百姓的经历。尤其是当作者少年时代决定要回日本前,与众多东北乡亲告别,他不知道怎么和众多关心自己的人解释和告别(尤其有的小伙伴还是第一次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日本遗孤),于是没有摆出诀别的姿态,而实际上再度相见已是六十载春秋之后,最后一次听见养母的声音也是在跨洋电话中。这是和平年代难以体验的命运无常。今年因为疫情,我与北京的小伙伴过年前告别后,本以为一两个月后就能见到,也想不到有一些至今都没能见上面,让我有了共鸣。另外我看的途中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改编成动画片,可能因为行文稚气,又带着一些可爱的细节。另外有同名纪录片,拍得很感人,对这些老人来说,“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
4、《日瓦戈医生》,作者: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完的几本俄罗斯文学书籍之一,中文版的现在已经结束,我正在读它的德语版。其实我并不打算把他作为诺贝尔获奖书籍来对待,因为回望作者的经历和这本书的经历,只能说这荣誉是一种对作者的折磨。正如采访过帕斯捷尔纳克本人、并写过《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的作者以赛亚·伯林所说:“铁幕两边出于政治宣传目的对该书粗俗又可耻的滥用”,一个明知道会给作者带来政治猜忌和压迫,偏偏要颁这个奖来羞辱对方政权;另一个明明可以大度一点不理会,偏偏要把书雪藏,还给作者打上国家公敌的烙印。
抛却幕后是非,《日瓦戈医生》是一本细腻的书,是写一个人在剧变的历史中沉浮的命运与心灵、在三位女性间和自我间摇摆不定的脆弱情感,还有俄国无尽冬日里飘落的雪片。医生曾经真挚的理想主义,也在残酷的重复的革命的现实里被摧毁。书里有着大量的意象、梦境和隐喻,写得很美,同时又是干净简练的。
5、《雪》,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帕慕克应该是土耳其的国宝级作家了,在德国,因为土耳其人很多的缘故,书店里也常常能看到他的著作。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比他享誉世界的《我的名字叫红》要好读一些,虽然《红》的结构、叙事和修饰要更华丽。《雪》是更内化的、偏向心灵的,但也不乏直接指出尖锐的民族宗教冲突,“头巾悲剧”贯彻全书。尽管我对伊斯兰文化了解较少,也被这种纠葛所触动,尤其是结合今年法国历史教师的谋杀案去观察,《雪》的当代意义就更强了。
6、《电影是什么》,作者:安德烈·巴赞
写下这本书题目的时候又想打自己了,对的.....作为一个电影学生,而且已经毕业了,已经工作了,我今年才看的这本书。这书重新点燃了我对理论的激情,在已经看过大部分里面提及片例的情况下,阅读并不困难,而且也没有我对理论书一概偏见里的深奥和枯燥,相反我感觉巴赞是一个很重视“片场经验”的人,这是任何研究电影的人无法脱离的立足点。当然,正如我现在阅读的文献一样,纯粹在哲学、心理学或者人类学宇宙学的角度去看电影,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就不可避免要迎接与现实的断裂,还要建立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
这本书写作的时间,电影还是一个破壳未久的新事物,被当成粗俗大众文化,巴赞却以“欣赏歌剧或者伟大文学作品”的严肃方式去观察电影,这已经是一种超脱了。就像我们现在已经习惯把大师奉为圭臬,却拒绝严肃对待抖音流行这个事实一样(虽然抖音和电影从生产方式来说还是没办法做到完全类比的)。
我认为无论当下创作或是面对的是什么,是文艺电影还是商业娱乐、是先锋实验电影还是套路情节片、是低特效网大还是傻白甜网剧,总结现实经验都很重要,如果不去调查和总结,只是沉迷于小众品味,那终究会和现实渐行渐远的。
7、《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理查德 ·普雷斯顿
埃博拉病毒全纪实系列,《血疫》的第二本,这本书的结构比之前作更加成熟,涉及面也更广了。现在追忆这本书的内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对病毒生理结构细致、科学的描写,这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力量。竟然在一切复杂的文明历史之外,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同样古老、同样不死的链条,而且还有着比机械更精密的传导手段和凌驾于人类意志上的绝对逻辑。另外印象深刻的点是丛林墓地里依照“远古法则”埋葬死者的静默的非洲人,他们不断失去亲人、埋葬亲人、迎来医生、埋葬医生。如果两者成为电影画面,对比会很强烈,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是战斗的两方永远不会见面,只会在无声中相互扼杀、摧毁,每次似乎是人类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然后下一次,在某个无法预料的时刻,战斗,又会打响。
8、《隋唐五代史》,作者:吕思勉
本书是为了写剧寻找一些细节质感阅读的,属实是目的性阅读,却意外发现是一本好书。里面有着大量隋唐生活的细节。作者是民国人,大量阅读史料史籍,旁征博引,却没有很赘余,属于四两拨千斤型的历史著作,当然几乎全部都是文言文。
9、《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作者(总编):郑曦原
这本是《纽约时报》的中国观察记系列第三本,前两本是《共和十年》与《帝国的回忆》,一开始我在图书馆看到装帧被打动,买之,目前还有第一本没看。
看了前言很感慨,在经费严重不足情况下,做这套书真的很不易,几乎都是靠年轻留学生的志愿翻译。资料来自海外图书馆藏的报道。对于1937—1945年这刻骨铭心的八年历史,通过前线报道这些碎片化的记录,血肉丰满地还原出来。
10、《球状闪电》,作者:刘慈欣
同样是飞机上看完的,我发现我已经养成了坐飞机读科幻的传统,而且其中尤其是大刘的书我特别喜欢“在云端”读,这本书适合夜班飞机,很幸运我坐的也是夜班飞机。
林云是球闪女主角,也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在大刘作品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我感觉她被塑造得有如古希腊神话女神祗一样,比起活人,更像一个理念的化身。书中情节的推动除了外部的压力(一种被设想在未来的国家间战争,但其在书中的实感与三体人战争无异),就是林云本人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近乎疯魔的迷恋。但她的执念又被作者赋予了合理的前史。林云一生都没有与军队脱钩,这让她的气质总是摆脱不了铁血和无欲,但最后的“量子自杀”却是一个很轻柔的动作完成。而在她“死后”又显现出了若有若无的母性(带领被变成量子态的孩子们)和隐约的情感(给陈博士的量子玫瑰),只能说,这一切像是作者的某种补偿,对人物、对读者、也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