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采诗官槟郎

人间采诗官槟郎 作者:何芸 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抒情性、审美性、知识性、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是旅游文学的特点。我认为李槟老师的诗极具代表性,且李槟老师是我熟知的文学作家,因着一份热爱与崇拜,我将他的作品作为此次赏析的对象。 在没有选修李槟老师的课之前,我对旅游文学的概念都不清楚,对于旅游文学,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只知道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属于旅游文学的范畴,后来在学姐的极力推荐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选到了老师的课,才有幸拜读老师门下。初次见到老师,老师带着中规中矩的黑色边框眼镜,中等的身材,虽然看似普普通通,但是老师身上有一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独特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我心想这就是“满腹诗书,气自华。”超然脱俗的感觉吧,如此我一眼便记住了老师相貌。 课程开始前,老师按照惯例做自我介绍,他告诉了我们,他的笔名叫“槟郎”还开玩笑说是“可以吃的那种。”看似儒雅的老师却很是风趣幽默,他通常在堂上他还会给我们讲述旅游时的见闻,分享自己写的旅游诗歌,并以此为例,让我们赏析。虽然说槟郎老师教书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在课堂上毫无懈怠,每次上课都是眉飞色舞、充满活力、激情飞扬的。正是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加上独特的教学方法,我才对现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相比其他有名的作家,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槟郎老师的旅游文学诗,因为槟郎老师是我了解的现代旅游文学作家,我在槟郎老师的课堂上和阅读老师的作品中提升了我的个人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他的旅游文学诗也是我学习旅游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诗。槟郎是天上的诗神,老天爷派到人间的采诗官。 在我眼里槟郎老师就像诗仙李白一般,放情于自然山水之间,他坚持每日写一首诗,并屡创佳作,对比如今枯燥乏味、早九晚五的社会生活,他的生活状态真是自由洒脱,让人羡慕不已。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每次上课总是放一页文档在投影上,上面写有老师的作品。每次品读,我都很是惊叹,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在老师眼里是鲜活的、是极具美感的。读槟郎老师的诗,我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我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风骨柔情,我可以感受到老师注入诗句中的满腔热血。 以南京为例,槟郎老师的作品多以在南京的见闻为背景,同时方山是南京的一个著名的景点,老师也有许多的作品是描写方山的,如《方山的月亮》、《方山记事》、《方山仙子》、《楼顶望方山》、《方印山》、《方山的冬天》等等。方山在我们学校不远处,在没有读老师的诗之前,我初登方山,感觉山并不高,山上景色也平平常常,从山上远望确实如网上所说似一方印,游玩下山后,并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后面读到槟郎老师关于方山的诗,我惊叹于老师的笔墨,他的视角独特,他将看似平常的一座山写得生动有趣。我在阅读槟郎老师的诗时,我仿佛在跟老师身后一遍又一遍重游方山,槟郎老师是方山的常客,但是每次都是满怀激情地给们讲述不同角度的方山、不同时间的方山,给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来到世外桃源的错觉。在槟郎老师诗句的带领下,我仿佛身临其境,从温暖的春天到炎热的夏天到凉爽的秋天到寒冷的冬天。游走于南京的各个景点,到各个角落。 鸡鸣寺是南京文化景点之一,其中最为出名的春天时开放的樱花,在《鸡鸣寺路的樱花》的诗中,槟郎老师将樱花比做雪、天女巧织的绸缎、白沫的海洋、纯白蒸腾的祥云、比做美的精灵……这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樱花的独特之美,对樱花美丽的赞美之情,我们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诗人对樱花的喜爱之情。同时读到这首诗,对于未去观赏过的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关于方山的夏天,除了代表作《方山纳凉夜》之外,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首,《方山的月亮》,这首诗作于2014年7月7日是盛夏时所作,在这首诗中,槟郎老师写到:“那样皎洁地挂在天幕,星星稀疏而暗淡,云的薄纱从你周边拂过,而你只是静静地,静静地听我的诉说。”这里描绘出了一幅恬淡的月夜图,我读到这,我仿佛身在这皎洁的月夜中,方山的月亮像是老友一般,聆听着老师的诉说。字里行间满满都蕴蓄着槟郎对方山月亮的喜爱之情。槟郎老师后写到:“屈原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唐伯虎的月亮,也是槟郎的月亮......”月亮总能唤起文人墨客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思,槟郎老师也是如此。老师在夜色中思考着人生,思考着后半生的“归宿”。其实从诗的开头,槟郎老师将月亮比作是“天灯”、“神灵”与本诗的结尾相呼应。我们就能读出老师这首诗是积极向上的,表达自己将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不断前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并没有完全在诉说愁绪,而是在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令人豁然开朗。全诗感情真挚,语言婉转,读后令人回味悠长。 槟郎老师本人在生活中看似话语不多,是因为他将激情与热血撒入了诗句创作中,徜徉在老师的诗里,我感受到老师是一个浪漫多彩,向往内心纯净,淡薄名利之人,这才使得诗句富有灵性与美感。比如这首我极为喜欢的《湖边的荻花》,这首诗读起来趣味十足。“一棵白荻花,对着河水陶醉。倒映美丽的身影,还有她多愁善感的心,她的芳情在萌动。”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槟郎老师将荻花比作是等待意中人的少女,比喻这种感情干净纯粹,如毛绒绒的荻花般,惹得人心里痒痒的。这里可以看出槟郎老师的诗极具浪漫情怀。后写道:“荻花终于等到了知音”槟郎老师的诗是圆满的,并未“欲赋新词强说愁”。全诗最后一句“最喜欢岸边的荻花,荒凉之中的热情”,槟郎老师眼里的荻花对比荒凉的秋天景色,它是热情的,但是我从诗中也感受到一丝孤独,因为荻花是一个人在荒野的湖边等待,而且等待是漫长的,因为“玩户外的人,走别人没走的路,钻别人没钻过的山。最喜欢原生态,出现在荻花面前。”结合全诗,诗人好像是将孤独和荒凉的情感揉碎,注入在荻花中,最后绽放出绚烂夺目的烟花。 槟郎老师写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如《故乡的雪》、《雪野遇梅》、《多情的中国雪》等作品,以及户外活动的博文也有许多关于雪的活动,如“方山铲雪”“方山赏雪”以及“校园雪”“车站雪”等等。在这些诗句和活动的图片中,我发现老师是极为喜欢冬天,极为喜欢雪之人。从《雪野遇梅》这首诗随着老师困顿的心情展开,随后看到“裹着白纱的秦淮河”“如琢玉般的雾凇”因为白茫茫雪景之中的“一点红”而欣喜不已。最后老师写到:“这一朵,寒冽的雪野,淡红的梅花,玛瑙的艺术天成。清雅高洁,芳心有谁赏?正如孤僻的诗人,诗稿盈笈,伯乐无数,有几人抬腿?该会当你做红颜知己。”他将孤芳自赏的梅花比作诗人,同时也是比喻自己像梅花一般孤独,顿时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槟郎老师的作品紧贴现实,诗句简单好读易懂。我们从小学开始学诗句,跟着老师赏析,揣摩作者意图,从一个个生字开始,一个个晦涩的词语开始。老师的诗作多以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为创作背景,富有旅游文学性。读槟郎老师的诗,让我体会到,现代诗句原来可以是生活化的、可以是简单明了的,不需要多么夸张的比喻,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槟郎的诗句我们一读便懂得诗意,二读便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三读便知更深层次的意境。 在《户外的精神》这首诗中,老师写到:“.我教学旅游文学,反而多是户外实践。两者的关系怎样?旅游归文化局管,而户外却归体育局管。最好两者结合,都观赏自然的美景。徒步崎岖的野道,更爱野山野趣,更磨炼人的意志。”我认为这就是旅游文学的意义所在,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正是在这样文化造诣极高的老师带领下,我们在学习中,才能汲取更多的能量。当然槟郎老师的诗,不拘泥于生活中的细细碎碎,还有大爱大德,老师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诗句易读易懂,寓意深刻,我们在老师的旅游文化诗中,不仅能了解身边的自然风光,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非常值得评鉴。 这样的槟郎老师谁能不爱呢?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