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葛覃》读懂这首诗,终于有些理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了
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綌(xì),服之无斁(yì)。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hé何)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已出嫁女子因妇德无亏,获得允准回娘家的故事。
女子出嫁叫做“于归”,因为从此以后夫家就是自己的家,所以出嫁不叫嫁,叫回家。而回娘家叫做“归宁”,诗中最后一句“归宁父母”便是回娘家问候父母安的意思。所以两千多年来,我们称女子回娘家为“归宁”的出处便是这首诗了。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西周、春秋时期,女子出嫁后,要回娘家是极不容易的。

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葛是一种一年生的蔓草,覃的意思是延长,葛覃即葛藤。古代葛藤是一种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棉花传入之前(隋唐以后才传入中国),葛皮中的纤维是主要的织布原料。《韩非子》中记载:“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葛衣便是用葛藤纤维做的衣服,透气效果很好,所以夏天穿。
山谷中的葛藤“维叶萋萋”,叶子茂盛,还有黄鸟在灌木丛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这说明时间是在春末初夏。
西周时期生产力落后,用葛藤织葛衣,是女子不论出嫁前还是出嫁后都要做的功课,就像后世女子刺绣一样。诗中女子采葛织布的画面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画面,在山谷中蔓延生长的葛藤就像女子心灵上与自己父母永远的血脉相连一样,以葛覃起兴,更能勾引出女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綌(xì),服之无斁(yì)。
时间从初夏来到盛夏,山谷中的葛藤叶子长得更茂盛了(维叶莫莫),可以采割了。“是刈是濩,为絺为綌”,便是葛藤从采割到做成衣服的过程。“刈”的意思是割,“濩”是煮,“絺”是细葛布,“綌”是粗葛布。古人织葛布衣,需要将葛藤割回来后,先用沸水煮过,令葛藤茎秆表皮变软,分离出一缕缕纤维物质,然后用手搓洗出来,再经过编织变成葛布,粗的编织成粗布衣,穿在外面,即耐磨又通风透气,细的编织成内衣,轻便柔软,穿着舒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hé何)浣害否,归宁父母。
师氏是女子的女老师,据《礼记·昏义》记载,周代贵族女子出嫁前,要选一个年纪五十岁以上结过婚、没子女的妇人充当女师,专门教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子出嫁以后,所有生活起居,也需要女师的陪同和指引。从前面两章可以看出,女子在夫家表现很好,妇德无亏。所以当她告诉老师要回娘家时,老师立即就应允了。

先秦时期,女子出嫁后,是不能随意回娘家。
诸侯夫人或者王后,只有父母健在的时候可以归宁,如果父母已不在人世,即使娘家还有兄弟在,也不能再回去,只能派大夫为代表回娘家问候。所以当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文姜一起回齐国,就被大夫申繻严厉批评违背礼仪。一般贵族妇女,也只能定期回娘家。
所以,女子“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后,简直不能太高兴了,立即开始收拾衣服。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薄”是发语词,没有含义,“污”的意思是洗去污垢,私指内衣,“衣”指外衣。女孩该洗的赶紧洗了,不用洗的先放一边,就为了快点“归宁父母”。
孔夫子在他的《孔子诗论》中点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不忘本的情感,所谓:“吾以《葛覃》得祗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絺綌之故也。”而《内训》却认为是赞美女子富贵而不改变孝顺父母的仁人之心。
或许我们无需附会任何道德意义,一首诗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其中情感的天真烂漫。而真情的流露,往往都在生活的细微处,朴素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