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次督导笔记-No.4关于强迫症
我们每个人都有侵入性的想法,比如站在悬崖边时想要跳下去,比如万一过马路时被撞了怎么办。
侵入性的想法不可怕,但强迫症病人会有”想法与现实融合”的现象,把“万一”的可能性被放大,产生焦虑。
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控制所有的危险。
他们追求三确:准确、正确、精确。
孩子说电梯会掉下去,妈妈认为乌鸦嘴,认为说会增加发生的概率,这也是一种强迫性思维,非常原始。
所有的强迫性行为两个目的:
1、解决当前的危险。
2、缓解当下焦虑。
短期能缓解,但是长期会加重。原因是
1、负强化:越来越用这种方式缓解焦虑。
2、减少了检验现实的机会。(其实站在栏杆边并没有危险)
通过暴露疗法治疗强迫症患者,患者配合意愿非常重要,原因:
1、病人在家可能没法像在治疗室里一样配合。
2、病人可能会有治疗师看不到的“内心动作”: 比如总是想到自己孩子黑白照片而洗手的妈妈,在心里换成其他孩子的黑白照,这也是强迫行为。
暴露疗法治疗,要先从低等级焦虑的场景入手,
所有的焦虑都可以分级,比如换成其他人的(如果焦虑的是孩子,换成老公的),或者其他场景(同个孩子的比如感冒的场景)。
所以总结下,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患者,有几件事情比较重要:
1、暴露: 选择低焦虑的场景。
2、心理教育:让来访者知道强迫的原理,基本把ta培养成一个心理学家了。
3、激发改变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增加配合意愿。
Q:万一在治疗期间,发生了病人担心的问题怎么办?
A:这可能是治疗师的焦虑,其实是一个更好的体现病人真正有改善的时机。
Q:和精神分析的差异:
对比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一样。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标取向的、有时限的、积极的,利用认知重构、行为干预。
精神分析目标是提高自我功能,改善内在客体关系,利用治疗关系获得矫正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