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行和“止”的结合
1、修寂止可以提高基础四前行的实修效果
次第固然很重要,但修行的质量也很重要,如何在四加行的修行中提高修行质量,则要融会贯通的修行。
以下内容尽量引用高僧大德的原话,减少作者本身分别念的阐述,以增强说服力。
(1)寂止可以提高思维的专注力
慈师在“寂止的修法”中提到:“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修五加行的时候老是观想不清楚,思维法义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没有修寂止的表现。 ”
(2)思维修+安住修才能让法融入心
以下引用作者炯善辉在“寂止的修行”中的内容:( 作者:炯善辉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3909d869cd3 )
寂止就是将意识高度集中在所缘上,并依此安住。事实是,在佛教的整个修行次第中都需要寂止的训练,将寂止和思维法义相结合就是所谓的安住修和思维修,这两者是小乘和大乘的一切修行的基础,也是佛教禅修的基本方法。 通过寂止的训练,可以解决其他的观修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在观修转心四法时,我们需要思维暇满难得,思维寿命无常等法义,一颗有寂止经验的稳定的心态会拥有高度的专注力,能令我们止息一切外缘干扰,集中心力始终专注于思维法义上,随着思维的深入,当内心对法义生起一种真实的、深刻的感受的时侯,我们尽量安住在这种感受之中。思维修和安住修是两种修行的方法,像前面说的那种专注于思维法义的修法被称为思维修,之后安住于因思维而生的感受或见解中的修法被称为安住修。对于安住修的要求是,一般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如果起妄念了,就又开始新一轮的思维修与安住修。在修转心四法时,我们通过这样反复的观察修、安住修,才能法融于心,才能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生起定解,这时才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由此可见,即使在基础阶段的四共外加行,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实修效果,寂止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
2、那么,什么叫寂止呢?
引用阿知仁波切《觉知当下》内容: 什么是“禅修”呢?“止观双运”叫禅修,也就是“寂止”和“胜观”相结合。那什么是“寂止”呢?就是在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思维当下的状态中安住。寂止又分为“有相寂止”和“无相寂止”。心(能缘)安住的时候,有一个目标物(所缘)叫有相寂止,没有目标物叫无相寂止。要按照次第、程序来修,先修一至三年的有相寂止,有相寂止修得比较扎实的时候,再修无相寂止,无相寂止和“胜观”已经非常地接近了,这样修比较容易修成。
3、初学者简单的有相寂止练习方法
引用阿知仁波切《觉知当下》内容: 有相寂止就是心安住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所缘物上,或者观想一个明点, 或者观想一个种子字都可以,观想在眉间或虚空中或者心间都可以,你感觉怎么方便就怎么观想。注意力安住在所缘物上面,同时保持觉知。
初学者适合的有相寂止修法:
- 缘小物体而安住。 前面放一个颜色比较暗的物体,比如一粒米、一枝笔、一块小石头等,目标物应开始略大,之后越来越小,以使注意力更加专注、集中。眼睛不能用力地看,如果用力地看,会出现幻觉,比如物体重影或晃动。眼睛似看非看,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安住在小物体上,不分析它的特点、大小、形状、颜色等,什么都不要分析、比较、评判,无任何思维,只是安住即可。
- 缘佛像而安住。 眼前放一个佛像,哪尊佛都可以,大小不限。作为一名佛教徒佛像本来是我们恭敬、顶礼的对境,但我们修寂止的时候,就不添加恭敬、顶礼的念头。就像刚才讲的小石头一样,什么都不分析、比较、评判,也不生起恭敬、顶礼的念头,就是非常单纯地安住的对境。如果佛像比较大的话,就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如果稍微有点昏沉,就安住在佛像头部等上面的部分;如果妄念纷飞,就安住在佛足等下面的部分;如果既不昏沉,也不掉举,比较好的状态的时候,就安住在佛像的心轮等中间部分。佛像是寂止的对境,但它毕竟是佛的身像,在修寂止的同时, 能得到佛的加持。身体不好的人,可以把药师佛像作为修寂止的所缘,这样即使没 有恭敬、顶礼的心,也一样会得到佛的加持,身体会越来越好。当然,今天安住了,明天就想大彻大悟,身体就变得非常好,这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4、什么是安住?什么是觉知?
引用阿知仁波切《觉知当下》内容: 注意力集中叫安住。知道在做什么, 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觉知。
安住和觉知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随着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以及觉知越来越清晰、敏锐,“安住”和“觉知”慢慢就会合二为一、任运自成——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明心见性到成佛,也就是我们觉知力越来越清晰、敏锐的过程。
集中,是“又要集中、又要放松”的集中。
但是我们放松多了也不好,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放松的,我们放松里面还有一个紧张,紧张里面也有放松,就这样做,这是标准。
那如何保持安住、提高觉知力呢?就是通过正知、正念这两个工具。
什么是正念呢?我们安住在一个对境上面,念念不忘,这就是正念。
什么是正知呢?偶尔从侧面去觉察、观察:我是正在安住,还是在掉举或者昏沉?我的情况如何?我正处于何种状态?这是正知。
正知和正念是两个心所(心的功能),是我们保持安住和不断提高觉知的工具。当我们禅修到明心见性、任运自成的境界时,这些工具就要放弃,就像我们过了河要放弃船一样。
5、观修昏沉又散乱?3种瑜伽是秘诀
引用阿知仁波切《觉知当下》内容:
- 专注瑜伽:对治昏沉和散乱。(1)对治散乱:就是在妄念纷飞的时候,非常猛烈地断掉所有妄念的当下,安住在目标物上面。非常地专注,注意力非常集中,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神贯注来安住。(注:妄念强烈的时候,断掉它,能安住一会儿,马上又会产生妄念,这个时候要不断重复地修专注瑜伽。比如,你可以在比较好的状态中安住一分钟,一分钟后妄念就生起来了,这时要在不到一分钟的时候,主动去打断安住状态,然后马上又重新安住。你主动打断时,是处于比较好的状态,这样你再重新安住时,也比较容易立即回到那种状态,可以衔接得上。假如我们不主动断掉安住的状态,那一分钟后妄念就会生起。这个时候我们再断的话,断掉的就是妄念,而不是安住。这样再重新安住的话,这个安住与前面的妄念衔接不起来 。主动打断,然后立刻重新安住,如此反复。比如坐十分钟,可以主动打断几十次。这样修下去,可以安住得久了,就慢慢减少主动打断的次数。比如两分钟断掉一次、三分钟断掉一次等等。)(2)对治昏沉:什么是昏沉呢?就是安住在目标物上,明觉不是很清晰、透彻,心虽然没有离开目标物但稍微模糊,这个是细微昏沉。这时如果不控制的话,就会完全模糊,心没有离开目标物,完全愣在那里,这个是粗大昏沉。遇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必须修专注瑜伽来对治。这个时候要用正知正念来监督,身体的肌肉、经络紧绷起来,以使自己的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这样就不会昏沉。
- 离戏瑜伽:对治越专注越散乱的情况。此时完全放松我们的身、心,心想怎么样就让它怎么样,随心所欲。不管它妄念纷飞也好,不妄念纷飞也好,安住也好,不安住也好,不管怎么样,都不妨碍、不控制它。但是有个前提,就是用正知正念从侧面来监督它,这个状态叫“离戏瑜伽”。什么是正知正念呢?知道做什么、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正知;念念不忘就是正念。要侧面监督,而不是正面监督。正面监督就造成了干扰,一心一意地想着它是不对的。什么是侧面的监督呢?就是很轻微、不明显,但心里有一个监督的成分。
- 自解瑜伽:假如一个念头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想起来的话,适合修“自解瑜伽”。念头生起来,我不随着它走,也不妨碍它,就是看着这个念头,这样念头不可能长久,念头就会刹那生起,刹那灭掉。也不是我故意把它消除的,它自己自然会灭掉,我在灭掉的当下安住。生起来,看着它;灭掉了,也看着它,就是 这样来安住。念头自己把自己解决了,所以叫“自解瑜伽”。
作者的修行小经验:
1、每天练习10min寂止有利于提升专注力和觉知力,专注力提升可以减少走神的次数,觉知力提升可以在走神时及时知道并拉回来。
2、练习寂止的书籍、app推荐:阿知仁波切的《觉知当下》(注:已经买不到了,可以参阅公众号“智慧光”)、明就仁波切的《请联系好吗》、明就仁波切“开心禅”app(每个修法10min,可配合brainlink脑环使用)
3、提升修行质量的小技巧:每次写禅修记录,禅修前明确此次禅修的目的,结束后记录本次问题和改进方法,下次禅修前先看改进方法以免错误重现。如:
- 观修四加行寿命无常的目的:(1)通过观修产生无常的感受,督促自己远离琐事,精进修行。(2)关注观修时的观修质量,正知(觉知)运用的如何,正念(专注)运用的如何。
4、修行记录的撰写和思考:对每次修行进行记录和反思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和螺旋式进步,否则问题在不断重演并且没有得到解决。即使得到了解决,因为没有记录和串习也容易忘记窍诀并退步。
- 作者修寂止的修行记录:本次修止期间念头主要分为4种。念头1--念头强烈且不断出现: 沉浸在“修这个有什么用,什么都不想就可以解脱吗”的思维里不能自拔 。念头2--念头不强烈,总是想到生活琐事,出现后一会自己就消失了。念头3--念头不强烈,开始走神注意其他东西,比如外面的声音,桌上的本子等。念头4--念头强烈,久久挥之不去且会产生情绪,想到一些会让自己紧张的工作事宜,如某项工作还没完成或者有什么漏洞,或一些忘记做的生活琐事,如忘记洗衣服等。
- 解决办法:针对念头1--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修止的意义没有认可,认为什么都不想是浪费时间,所以修法前要先明确修寂止的意义和功德,出现这个念头时需要作思修法的意义和功德。( 为什么要修止:(1)锻炼觉知,让自己不被念头操控,知道自己平时被这些念头控制而不自由;(2)阻止念头产生情绪;(3)稳固胜观;(4)增长空性智慧,看到念头和情绪不生不灭,都是分别念制造的假象,但又可以深入的去看这些念头来自哪里呢?发现是空性的。 ) 作思后不要沉浸在后悔里,重新安住。 针对念头2-- 用正知发现后断除,重新安住,不要沉浸在后悔里。针对念头3-- 用正知发现后断除,重新安住,不要沉浸在后悔里。针对念头4--可以提前在身边放纸笔,如果想到忘记做的事,觉得不做就会忘了,还会引起自己紧张的情绪,可以快速写下来,然后继续安住。或者有什么需要思考的事情赶紧思考完,然后再继续安住。
- 作者修无常的修行记录同上:修无常也通常会出现以上4种念头。念头1--念头强烈且不断出现: 沉浸在“修无常有什么用?思维这个就可以解脱吗”的思维里不能自拔 。念头2-4同上。
- 解决办法:针对念头1--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修无常的意义不明确,并且认为思维法义很枯燥,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方法:(1)作思修无常的意义和功德。( 为什么要修无常--生起出离心,出离轮回,希求解脱!(1)无常让我出离了轮回的贪嗔痴么?我还贪着这些无常的东西吗?如果还贪着再重新思维他们的无常,直到没有贪着心为止。(2)无常让我精进希求解脱了吗?是否认识到只有解脱才有意义?如果没有生起精进心追求解脱再重新思维。(3)更深一步可以增长空性智慧,看到念头和情的无常,都是分别念制造的假象,但又可以深入的去看这些念头来自哪里呢?发现是空性的。 ) (2)将法义内容联系自身和生活。在思维一段法义后一定要想这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如思维高僧大德的无常时可以想:(1)生起出离轮回之心:高僧大德也是无常的,不可能随时在我身边帮助我,那我要抓紧时间修行,不能一拖再拖,否则到时候没有师父的帮助我还能解脱吗?想到这里应该抓紧时间,不要再在意世间一些琐事了。(2)希求解脱之心:高僧大德虽然示现了无常,但是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最终获得了解脱,而我们现在一点把握都没有,因此此刻要好好修行。针对念头2-4:解决办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