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从《家》到《寒夜》的写作过程 》陈再明20、12、28
巴金的处女作《家》完成后,1928年8月寄回中国,由叶圣陶介绍,在1929年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了四期,单行本同年9月出版。1931年,他还为他大哥写了一本小说,那就是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家》。可是他大哥因破产自杀,他的小说他大哥一个字也没有读到。但是通过这小说,许多人了解到他大哥的事情,知道封建家庭怎样摧毁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
巴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他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他学到的是粑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他认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是作家把心交给读者。他的小说是他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收获。他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除了法国老师,巴金还有俄国的老师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他后来翻译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翻译过高尔基的早期的短篇和赫尔岑的回忆彔。他还有英国老师狄更斯,也有日本老师,例如夏目漱石、田山花袋、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特别是有岛武郎,经常背诵他的短篇《与幼小者》。
巴金是1928年年底,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起初他写了一个短篇或者翻译短文向报刊投稿,后来编辑先生们主动地来向他要文章。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越多,来找他组稿的人也越多。他完全靠稿费生活,为了写作,他到 40岁才结婚。巴金喜欢日本小说,想学好日文,1934年到过日本一次。他根据几个月的经历,写成了三个短篇《神-鬼-人》。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巴金离开上海去南方,又去西南。他的《潋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成的,他随身带一些稿纸,走一段路写一段文章。他从贵阳旅馆里写起,一直到重庆北碚小旅馆里,写到《憇园》的末尾。他后来的一部长篇小说《寒夜》,这本小说在日本有三种译本,虽然在战时的重庆开了头,却是在战后回到上海写成的。
《寒夜》这部长篇小说,巴金描写了一个善良的知识份子的死亡,控诉国民党的腐败的统治,他称它为"绝望的书″。但是后来他忽然在旧版日译本《寒夜》的书带上,看到″希望的书″这样的话,这对他是多大的鼓励。说得好!黑暗到了尽头,黎明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