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读书总结
今年读书四十多本,挑一些写读书总结。2020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在法学院课业压力和疫情的双重压迫下,闲散疏阔的散文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有吸引力。这大抵是我今年看了许多生活散文类作品的原因。
1. 《冬牧场》《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前山夏牧场》
这四本都是李娟的作品,所以并在一起写了。《冬牧场》最好,因为完全是对牧民生活的展现,作者的个人生活完美地融入其中,而不是个体感受压倒对冬牧场的描写。读完第一印象是荒原和寒冷:游牧民族多用首饰和鲜艳色彩的缘由,牧人好客的缘由,都在其中了。茫茫无际,天地一片灰白的原野里,一个假金戒指都尤为珍贵。
《羊道·前山夏牧场》和《冬牧场》主题相似,但更多地着眼于牧民一家人的生活——卡西总是弄丢东西,扎克拜妈妈总是在做各种羊奶制品,一家人如何烤馕。因其细致,不及《冬牧场》给我的那种辽阔寒冷的印象深刻。
题外话,作者李娟是个很有趣的人类。可能因为她在写《冬牧场》等书的时候还是青年女性,我就一直以为她是个青年人,直到我寻去微博,发现她以“娟姨”自称,着实把我吓了一跳。看她用旧衣物缝成毯子,养各种植物,一箪食一瓢饮而生活地有趣味。
2. 《万物有灵且美》
把这本书放到第二位来写,是因为其风格和李娟的几本书非常相似,写一个兽医在小镇上医治各种动物的经历。作者也同样有富有趣味的生活,但若要比较,李娟更打动我一些。
3. 《普罗旺斯的一年》
仍然是散文,顾名思义,写作者这个英国人在法国普罗旺斯的生活,如何装修房子,工人的拖延,当地人的饮食,一些想要来作者家度假的不速之客。和以上两本一样,用来放空头脑很合适。
4. 《扶桑》《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的四本书。《扶桑》实际上是19世纪末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生活。正巧这学期在上immigration课程,和另一门讲到美国历史上对中国移民歧视的seminar,因为《扶桑》的影响,写了一篇在Page Law 和Chinese Exclusion Act期间中国移民女性的课程论文。当时美国排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入境,认为中国移民女性只有两种人:妓女和"second wife”。前者被他们认为将会"corrupt American young boys," 后者则不符合美国顺承自基督教的单偶制。《扶桑》讲的是前者,一个著名的中国妓女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中国移民和美国当地人的冲突,中国劳工的罢工,人口走私和买卖。论文是通过研究史料和移民法来说明此事,而《扶桑》则是用讲故事的方式。Kerry Abrams的论文POLYGAMY, PROSTITUTION, AND THE FEDERALIZATION OF IMMIGRATION LAW是对这段历史很好的总结,值得一看。
《陆犯焉识》下笔狠毒,尤其是写父母子女亲情,但我喜欢陆焉识的结局:像卡尔维诺笔下树上的男爵的结局,也像是聊斋里神鬼狐仙的归处,同样的不知所踪。
很有意思的是这四本书都和外国有关:《扶桑》是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小姨多鹤》是留在中国的日本女性,最后她又回了日本;《陆犯焉识》是个归国的美国留学生的经历,其弟弟一家都在比利时;《金陵十三钗》是教会学校,外国人神父,和去美国讲学的主角父母。在中国作家里,这种程度的和外国的联结并不多见,也许是严歌苓本人在美国留学生活,又有一段跨国婚姻的背景所致。
5. 《额尔古纳河右岸》《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迟子建的二本。《额尔古纳河右岸》非常好,以一个女人的视角写一个民族的兴衰。相形之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稍显不足了些,但我仍然喜欢,因为和黑龙江相关的许多事件读起来很亲切。
6. 《春雪 : “丰饶之海”之一》
读《金阁寺》的时候没有觉得三岛由纪夫的文字动人,但春雪的确动人。也许他更擅长描摹日本的贵族生活和少年人百转千回的心思。在读第二卷《奔马》,但似乎比不上《春雪》。
7.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给我造成了北欧男人都很轴的刻板印象。
8. 《许三观卖血记》
读完《活着》之后不太敢再看余华。隔了几年终于鼓起勇气看了这本。我总觉得自己随着年龄渐长,同理心逐年增强,越来越看不得这种题材,倒不如十几岁时看《夹边沟纪事》时生吞活剥。
9. 《红高粱家族》
比看余华的痛苦要轻一些,因为《红高粱家族》里的人总有一种希望,一股子宁折不弯的劲头在。
10. 《斯通纳》
大约是因为此书写的是密苏里州的事情,书中对城市乡村的描绘我都有共鸣,这是我看外国文学时很少能体会到的。我从没觉得Stoner是个平庸的人或失败者。
11. 《苦妓回忆录》《爱情和其他魔鬼》
马尔克斯一贯的风格。
1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不敢读第二遍。
13. The Alchemist
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其理念和我的心理医生日常所述有很多相似之处。
14. 《指匠》
前10%是强撑着看下去的,之后才觉得有意思。反转很惊人。虽然作者从未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跳出来谴责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其对疯人院的描写及两个女性的成长经历,已经把这一主题阐明,堪称 “show, not tell"的典范。
15. 《被弃养的女孩》
另一本意大利女作家作品,和那不勒斯四部曲颇有相似之处。我永远喜欢这些女性视角下的生活,即使我没经历过,作为女性也能有深深的共鸣。在有这种共鸣时我想到,这就是男性读者看男性作家作品的感受吗?以往我读许多男性作家的书时,会因为性别而隔了一层吗?
16.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看的第一本Agatha Christie。侦探小说适合用英文读,因为破案的欲望会驱使人一直看下去。
17. 《秋水堂论金瓶梅》
第一次听到田晓菲的名字是大学的中国法制史课上,虽然这门课和她丝毫不相干,只是因为教授是田晓菲的校友罢了。多年之后我仍然记得这个名字,便在豆瓣搜索,没想到收获了这样一本好书。
18.《呼吸》
很好的科幻小说,探讨了不少哲学问题。最近在看《你一生的故事》,但似乎阅读体验比不上呼吸。
19. 《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诗集。几年前在收获杂志上读到过一篇小说,写残疾女子和她的家庭,她的恋爱。小说的结尾后面,编辑注明了这是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我记得作者是余秀华。今年再看其诗。
20. 《惶然录》
有时候散文中的句子摘出来很美。但整篇整篇的看下去,美感就渐渐失去了。木心觉得《红楼梦》里的诗词像水草,在书里好看,摘出来就不美了;我觉得《惶然录》恰是相反。
21. 《正念的奇迹》
绝知此事要躬行。
22. 《非暴力沟通》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消除了我对人际冲突这件事的恐惧和困惑,因为明白怎么去解决了。
23.《最好的告别 :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把这本书放在最后一个,因为死亡和末位很相配。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父亲探讨过,他非常有共鸣,所以推荐给了他阅读。
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地列在一起,才发现大部分是女性作家的作品:李娟,严歌苓,迟子建,埃莱娜·费兰特,Agatha Christie... 虽然阅读时并未刻意挑选作家的性别,但结果如此,很难用偶然来解释。也许在疫情肆虐的一年,我独自居住在studio里,更需要一些相同性别视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