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攀高峰,先走正路——略谈安天旭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Op. 110的演绎
去年,安天旭在上海大剧院的独奏会是近年来的惊喜之一。不仅因为他的技巧出众,也因为他真正有自己表达音乐的方式,以及最重要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说我对这位钢琴家的喜爱也有一点“私心”,就是因为他那种技巧扎实的爽利风格,同我的欣赏喜好有共鸣,而如今想聆听这样的演奏,又确实不那么容易。

褒义的、艺术层面的刺激性,必然是从对于音符、线条、结构的掌握出发,而要稳健地掌握这些,就需要真正扎实的技巧。没有这样的技巧而求爽利,呜呼哀哉,而有了可靠的技巧,如果没有出众的品味的引导,演奏也会很可怕的。所以说弹钢琴是件困难的事,一点也没错。
安天旭2019年的独奏会,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能够符合这种全面性的要求,当然钢琴家目前还在职业道路的初期,对很多东西势必会进行更深入的打磨。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曲目的拓展。因此2020年12月20日,安天旭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会就是我很期待的演出了。听后感到放心,几组作品的演奏各有可谈之处,而在这里,我首先想略谈钢琴家对于贝多芬晚期奏鸣曲Op. 110的演绎。

19年与20年的两场独奏会中,他都选择了贝多芬的奏鸣曲,上次是《第23奏鸣曲“热情”》Op. 57,本次是《第31奏鸣曲》Op. 110。先前安天旭的演奏给我留下的爽利印象,很多即源于他高度凝聚的触键风格,音符颗粒分明,质感异常紧密。由此,辅以钢琴家果敢的速度推进,无论表现贝多芬中期戏剧性的高峰,还是同场中李斯特技巧炫目的篇章,都呈现出十分高能的演奏效果。
短短一年过后,安天旭不仅选择了一部同“热情”近乎相反的贝奏,演奏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对力量的运用似乎更为放松,原先异常紧密的音质,此时部分转为更加圆润透明的效果。当然,变化是在渐渐发生,站在听者的角度,我也很难说哪种音响风格更好。它们各有妙处,但如果某些弹法对钢琴家有过度的负担,注意调整势必是好事。
因为说实话,听了去年的演出,我在过瘾之余,也有点担心演奏者会否给他的双手太多的紧张度?总之希望他能注意保护自己。说回贝多芬的演绎,安天旭表现《热情奏鸣曲》固然有惊人的戏剧性,谋篇布局却无粗糙任性之处,终曲超出常情的疾速弹法,恰恰有着最缜密的设计。而他这次选择的Op. 110,之所说走向了“热情”的反面,就是因为相对于Op. 57的戏剧构思,该作初听之下,几乎是反戏剧性的。

施耐贝尔称之为“仿佛戴着面纱的奏鸣曲”,即指出此曲的主旨、脉络并非十分清晰。但事实上,Op. 110正是贝多芬深具戏剧性构思的奏鸣曲之一。每一首晚期奏鸣曲都是如此,“第31号”的难度很多就在于,演奏者需要将“面纱”之下的结构与戏剧表现的脉络揭示出来。
安天旭的演奏正是在这个方面让我特别满足,并非他刻意弹出什么洞见,而是钢琴家尽力做了他该做的事情。Op. 110的第一乐章似乎带有某种类似幻想曲的性格,成为贝多芬对浪漫主义的预言之一。然而,正如乐圣在其它晚期作品中做作的,越是外显自由的手笔,就越依靠内在的结构为基础,把握其方向。安天旭表现第一乐章的时候,对于气息的把握是追求宽广的,却并未在线条的延伸性方面陷入演绎者的自我感动;同时他对自由速度的运用,也力求呈现真实的内在感受的流露,而非依照一种贝多芬晚期的演绎套路(这样的套路还少吗?)设计速度波动。
纯粹“过一遍”地听下来,你会感到钢琴家没做什么特别的处理,而依照作品内在的结构框架,略作观察,听者却会发现安天旭无论“大处着眼”——大线条的塑造,还是“小处入手”——细节中的速度变化与音响设计,都能依照乐章内在的结构走向来安排。

是的,他没有到达我们在录音中听到的很多名家那样奔放自在,同时又严守贝多芬风格的境界。然而对一位刚过二十的钢琴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追求在品位端正的基础上安排细节,不放松技巧的锤炼,又能自然流露其演绎者的感受更重要了。面对如此伟大的杰作,走正路永远是演绎成功的大前提,否则技巧的磨练,细节的设计哪怕有局部的亮点,宏观的曲情表现终归难以出色,更不用说迈向更高的境界。
虽然《第31奏鸣曲》不是贝多芬突出技巧性的作品,安天旭对于很多深层技巧的经营,却不能不让听者为之侧目。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终曲开头,那段长长的“悲叹之歌”。这是贝多芬受到声乐构思的影响特别明显的手笔,演绎者则需通过确实有品格的句法来表现。
因为情感表现失当的“声线”,在哪里都是不适宜的,对这部深邃而简朴的作品就更是如此。塑造乐句的基础是钢琴家连接音符的功力,安天旭此处的表现真正建立起演奏的品格,他始终维持适度的节奏脉动,对乐句的塑造没有失去人声般的自然(太慢或Rubato平板都无法达到),又十分到位地切入作品哀伤与省思的意境。

钢琴家从未刻意“悲叹”,却在自然的呼吸中,令原作难以名状的悲伤萦绕于音乐厅内。随后代表光明的赋格的出现,显得更为动人和顺理成章。演奏赋格部分时,安天旭同样秉持仅做当行之事的原则,若有时他在低声部略略增添分量,整体结构的刻画必然与之配合。
其实,就通常意义上的演奏的完成度,或“精彩程度”来说,钢琴家对于李斯特《第二叙事曲》,及柴可夫斯基多首小品的演奏,都在他的贝多芬晚期之上。在那里,他运用技巧塑造作品的情境,有更为成功,更让人激动的手笔。但为何贝多芬Op. 110首先值得关注的?
这就是因为该作本身的音乐境界之高耸,以及攀登这种境界的难度,使之成为钢琴音乐文献中非常特别的一部作品。安天旭选择它,并非从自己的技巧能力出发,倘如此,有太多更具现场效果的贝多芬奏鸣曲可选。钢琴家显然是对该作真有感受,有话要说,才对它进行深入的琢磨。而这样的琢磨,绝对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安天旭演奏的贝多芬Op. 110让我们看到一位深具才华的钢琴家,走在纯正的道路上,也深知自己应当这么做。说实话,我不知道对一位如此年轻的演绎者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这更重要?
多年前,阿劳撰文回顾施耐贝尔的功绩,指出那位巨匠所树立的观念,很多就在于演奏者应当服务于音乐,而非成为音乐的剥削者。如今在明面上,这自然得到普遍的认同,但聆听许多“个性”太强,噱头频出的演奏,你会发现不少人所做的,其实是另一回事。然而,欲攀高峰,先走正路,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道理。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403篇内容 · 8.0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30篇内容 · 9.8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174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67.7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1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17.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56篇内容 · 49.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48篇内容 · 965.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