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路——斯多葛学派对如何向善的回答
Par Adèle Van Reeth
Invitéé : Christelle Veillard, maître de conférence en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Paris Nanterre
法语播客哲学之路(Les chemins de la philosophie,路是复数哦,哲学的道路不止一条,蛮妙的)讲斯多葛学派关于如何向善的一期(comment tenir bon?),与谈人是巴黎南特大学的研究斯多葛学派的老师 Christelle Veillard,以她自己的视角解读了斯多葛主义对于善好的讨论。
斯多葛主义的历史很长,其中每一个学派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重述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并因侧重点不同而呈现分歧,但在下述两个基本立论上是一致的(此处论述的主要是马可·奥勒留的主张,最后一个学派代表,理论之集大成者。):
- 第一点是人面向外部世界的姿态——蓄势待发的运动员或战士的比喻,随时准备好参与这个世界。
- 第二点是人向内的内在堡垒(citadelle intérieure)的建设。(内在堡垒的比喻大概是指一种内心的平静空间,它既是蓄势待发参与世界的基础,也是在实在参与而失败时的回归之处。)
这两点乍看冲突,实则互补——人只有首先构筑起内在的身体和心理意义上的稳定性才能够以运动员或者战士的姿态参与世界。而这种内心的稳定性(stabilité intérieure)建立在我们建设自身,构筑内在堡垒的基础上。
对内在稳定性的建设,常有人用瑜伽比喻。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内在而非地理意义上远离外面的世界;而在马可奥勒留看来,离开外界(关闭外面的声音),是为了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使内心的概念、道德准则、智慧、理论反思浮现出来,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外在世界,从而更好地展开行动。斯多葛主义通过智慧的思考,而瑜伽则是通过呼吸和身体的配合,二者殊途同归地达到某一种特定的状态。
由此引申出了斯多葛主义(此处以马可·奥勒留为代表)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想像。斯多葛学派主张某种意义上的决定论,即一切存在和外部事件均处于外在于人的一种既定的因果链(une chaine des causes)中,上帝则是存在的起点。
但在这种决定论中,人并非处于被动的状态。人所能以及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参与到因果链中。而参与世界的第一步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要求我们对事物有正当的定义,了解其如何形成、运作,了解事物的规则,这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位置。Epictète认为人是唯一有能力理解世界秩序(由上帝建构)并能有意识地以智慧的方式参与其中的生物,同时这种参与世界的运作也是作为人无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人并不能了解因果链的全貌,只能无时无刻以善好(le bien)为指引,并以此修正运转失灵的情形。
斯多葛主义对于“人”抱持一种非常崇高的想像——拥有灵魂和谐的秉性/美德,因此只会为(唯一)重要的事情,即善好(le bien)付出(mettre du prix)。而在这一过程中,会达到行善(faire le bien)和寻开心(être heureux/来自粤语歌的一个调皮的翻译)的统一。因为在他们看来,开心,是完全与应然的自我(ce qu'un homme doit être——一个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另一个调皮的翻译,灵感来自伍佰老师突然的自我)和谐的状态,所谓应然的自我,就是体现善好,美德与人的尊严的自我;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实现美德的绝对的能力体验善好和开心的统一,不论现实中行动在何种程度和何种意义上达到了成功,以完美的人的观念为指引参与世界的行动,或者说以行动实现某一具体,可见的目的的意愿就足以实现二者的统一。
只有善好才具有唯一价值的主张集中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对于理性的推崇。Epictète认为虽然事实上唯一有价值的只是美德/善好的秉性,但人们常常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价值,甚至错误地认为变得强大,有很多朋友,拥有舒服的大床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当我们放弃不了万物皆有价值的观念的时候,那就退而求其次,至少需要弄清楚我们附着于其上的价值究竟为何。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价值,与人的交往也是交换的过程。既然交换需要发生,那么至少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为此会付出什么,接受付出的结果,并承担付出的责任。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运用智慧和理性对事物和我们身处的情形由相当清楚的认识,承担认识错误的代价,并重新思考是否认识发生了偏差以及我是否愿意接受为此付出的代价。
在实现善好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阻碍,一种是外在世界的打击,二是人内在非理性的部分。
斯多葛主义认为,外在世界的打击越沉重,就越能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人在其中能够发展自身,增强抵抗不幸的能力,人应该跟强于自身的力量对抗,在这种对抗中体现存在的完美高贵。Epictète说如果我们每天需要解决的只有要不要买西红柿生菜的小问题,那么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发现事物和自身的真正价值。
此外,人不同于动物,具有理性,自觉而非自动地生活,但理性并不是人性的全部和唯一的部分。斯多葛学派对于人抱持一种宽容温柔的观念——人是感性的(sensible),而非静止不动的雕像。他们并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主张应该控制这一非理性的部分,相反,认为应该培育(cultiver)它——通过理性使其释放出完全的能量。他以父母对子女的爱作比喻,认为经由理性照耀(éclairé)的爱/理性化的情感性(affectivité)能够引导子女认识善好,能够让我们以他们需要的方式爱他们,好的友谊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