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放养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今天来说故事。
说谁呢?说北宋苏家。没错,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一家。一门父子三文豪,父子三人一齐留名文史,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例子。

每每看到“成功”的例子,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想去窥探他们的成功之路。苏家如此高的成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何独到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之处?
不过,老苏家的情况,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就拿老父亲苏洵的成才之路来说,知道真相的你怕是要失望了,因为他完全是一个被放养着长大的孩子。
苏洵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还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少年,整天在外面闲荡,很有些“不良少年”的样子,换作别的正派父母,早就要愁得不行了,可是苏洵的父亲苏序却“纵而不问”。别人问他,你怎么不管管你儿子啊,苏序却很淡定地说:“你们不知道的。”仿佛“老夫自有妙计”,能够搞定不肖子。可是,眼看着苏洵都成年了,还是老样子,苏序还是一脸淡定,说:“这样一个人,是不必担心他不学的。”对儿子蜜汁自信。
就这样,苏洵一直晃荡到二十五岁(已经结婚),某天突然觉醒,开始闭门读书。“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一开始自恃聪明,读得也不太认真,两年后乡试落第,终于开始老老实实闭门苦读,这样“自闭”了六七年,终于自学成才,遂成一代文豪。
没错,这是一个放养成才的故事,不过我知道多数家长不喜欢这样的故事。“这只是一个个例,没有代表性。”有人说。
苏洵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多,原因在于“放养”的例子本来就不多。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文化传统下,小孩子是不能过得太悠闲太自在的,太自在就是虚度光阴,就是没出息。因此,人们都不敢放养,那么放养成才的故事自然也不多了。
放养成才的例子虽然不算多,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放养并不一定会耽误孩子。
比如,在著名的“放养学校”夏山学校,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在浪费了大把光阴后,突然顿悟般开始自觉努力。
比如,8岁的汤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六个月后,他一天到晚埋在纸堆里聚精会神地绘制地图,地理知识胜过大学教授;
13岁的新生温妮讨厌所有科目,到夏山学校逍遥自在了几个星期后就主动回到课堂,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发奋读书;
默文从7岁到17岁,从来没上过一堂课,后来决定学手艺,在短时间内自修完成所需的专门技能,薪水赚得很多。
再比如,历史短一点的萨米特高中,一个叫威尔的学生,在进入萨米特后三个星期内都没正经学过什么东西,可是三个星期后他觉察到了自主学习的作用。
有许多的例子,都说明很多孩子在“浪费”掉一些光阴后,会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浪费掉一些光阴后能够原力觉醒,可以自觉自主学习,并且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更高,学习也会更愉快。那么浪费掉一些光阴是不是也是值得的呢?
但是,即便有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我们仍然不敢让孩子虚度光阴。这些故事都不太感动,家长们更喜欢虎爸虎妈严加管教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孩子终于成才,并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对父母感激涕零这样的感动中国的中华好故事,比如朗朗的故事。
事实上,像苏洵这样放养成才的人不普遍,而像朗朗一样勤学苦练后成才的人也只是少数,多数从小吃苦的人最后也只是普通人。不管是不是放养,不管是不是鸡娃,孩子到最后都有可能成才,也有可能不成才。但是人们不会把苏洵当参照物,却纷纷奉朗朗为偶像,为什么呢?
因为人家是吃了苦的,吃苦的经历更让人踏实。对于积极进取的家长们来说,鸡血比佛系更有安全感,相信有为比无为有更大胜算。
那么,佛系家长心得有多大?
回到苏洵的例子。为什么苏序这么淡定,因为他相信苏洵,“这样一个人,是不必担心他不学的。”哪来的自信?大概是源于了解。“你们不知道的。”言下之意是我知道。“我的儿子我最了解”,“我的儿子我信得过”,这是苏序对苏洵能够一直放养的底气。
但是你不行,你不了解你的孩子,更不相信你的孩子,你会说“我的孩子又不是苏洵”,不能冒这个险。其实最关键的不是你的孩子不是苏洵,而是你不是苏序。
苏序到底有多淡定?我们可以再看看他对另一个儿子的态度。
苏序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早逝,苏洵是他的小儿子,属于少而不学,大器晚成,他还有一个二儿子苏涣,却是少年成才,二十四岁就考上了进士,做了官。父以子贵,苏序也被封诰,对这种天大的喜事,你猜苏序什么反应?
封诰送来的时候,苏序正在喝酒,他取出诰文读了一遍,一言不发,随手把做官的器物塞进一个布袋里,接着喝酒。
这种淡定,装是装不出来的,学也是学不来的。要知道苏涣考上进士这样的事情,对于苏家,乃至是整个西蜀都是意义非凡的。
眉山苏家,自从搬到西蜀地区之后,五世先人,没有一个做过官的,而且整个蜀地,读书风气也不太好,大家都喜欢待在家乡,过着简单安定的生活,对做官普遍兴趣不大。至宋代,皇帝为创文治局面,对文人优待很多,于是读书求仕的风气盛行,蜀地也闻风振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世不显”的眉山苏家横空出世,冒出一个二十四岁的进士,并且立马授了官,此事轰动全蜀,可算天大的喜事。就好比几代务农的人家突然出了个高考状元,你开不开心,激不激动,要不要好好庆祝一下?可人家苏序居然没有欣喜若狂。
苏序的亲家程家比苏家富有得多,他们也有子弟出仕受封,程家上下兴奋得不得了,忙了一圈之后,劝苏序说:“你都是被封诰的人了,怎么也不准备准备?”苏序淡淡地说:“做官的器用儿子会寄来的。”然后,还像个没事人一样。
二儿子少年有成,很淡定,小儿子泯顽不学,很淡定。这就是苏序。我们一般家长,整天盯着孩子的成绩,今天考好了,欢天喜地,明天考差了,愁容满面。不论给你一个怎样的孩子,你都不可能淡定。这就是佛系家长和鸡血家长的区别。
我们对教育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方式里,藏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能淡定地看待成功,便也能坦然地接受失败。为人父母者,莫不期待孩子有所成就,但是,有时候,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也是父母的一种修养。
成才要趁早,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像苏涣一样少年有成,但是你发现没有,到后来我们人人都知道苏洵,却少有人知道苏涣,那么少年有为的苏涣和大器晚成的苏洵,到底谁是你理想中的孩子呢?
苏序的淡定或许是性格使然,同时也源于对人世的态度,但是在上面我们也讲到,这份淡定里还有他对儿子的了解,因为对儿子的了解,他并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你们应该奔着怎样的目标去,否则就是失败。他并没有这样对待儿子,而是有点“因材施教”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苏洵在年少时才得以快意自适。而当苏洵自己当了父亲,当初父亲的教育方式多少还是有所影响的。苏轼兄弟不像他们父亲小时候这般不要好,书该读还是读的,但是他们小时候过得很爽,爬树摘水果,登山拣松果,自在痛快,无忧无虑,苏轼到老都在怀念童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苏轼被称为达观第一人,他遭遇诸多坎坷仍然能达观面世,想来,童年的美好时光也是给了他一些能量的。
苏轼、苏辙两兄弟关系不是一般得好,后来各自为官,不得不分开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兄弟俩能再次“风雨对床”,回到过去在一起的生活。
但是兄弟二人的性情大不同,而这一点,身为父亲的苏洵也是非常了解的,这在对两个儿子取名上可见一二,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学名的时候,苏轼十三岁,苏辙九岁。(其实已经不早了)
轼和辙都是车上的部位,轼是倚车的横木,看着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去掉又不成,所以无用之为大用,他是担心苏轼锋芒过露,会吃亏,父亲希望他懂得“藏”;车辙非常重要,但是行之不用担功过,这和苏辙敦厚的性格比较契合,父亲希望他有所为又不必求其名。
出于不同的性格,给予不同的期待,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了。
很显然,像所有父亲一样,苏洵自然也是希望儿子们能成大器,但是在这样的期待里,不是一味的鸡血,而是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佛系的时候佛系。苏洵对于儿子的教育方式,同样也反应了他的处世哲学。
所以,放养能不能成才,鸡娃是不是必要,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你抱持怎样的处世态度,而这考验的是为人父母的智慧和修养。
武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整理治好了我的焦虑症 (1人喜欢)
- 在所有痛苦的生活里,这或许是最好的一种。不上班的八年和2024这一年。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